赤水因美丽而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更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出奇制胜而名扬中外。赤水市位于贵州遵义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东、东南与贵州习水县接壤,南、北、西、西北分别与四川省的古蔺、叙永、合江三县交界,全市幅员面积1801平方千米,总人口近30万人。
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北宋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始建仁怀治所以来,距今已有近900年的建置历史。历史上,赤水隶属巴蜀,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随遵义划归贵州,民国3年改设赤水县,1990年10月撤县建市。
赤水区位优势较为突出,水陆空交通便利。赤水河称为“黄金水道”绕城而过,下行60千米入长江,是贵州通往四川、重庆的重要门户,也是贵州最大的通江港口。古代为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首——仁岸,素有“川黔锁钥”、“黔北明珠”之称。公路距遵义300千米、重庆240千米、成都340千米、泸州78千米。
侏罗纪公园
桫椤称为“月宫神树”的植物,又叫“摩诃娑罗树”,形如巨伞,状若华盖,单株成景,双株联袂,株株如画。当月上梢头,影人溪流,“月中古树落尘埃”之感顿生,时空交错,如入幻境。
提到桫椤,人们自然会想到美国的科幻影片《侏罗纪公园》,影片再现了两亿年前地球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恐龙霸世纪年代的生存环境。恐龙是动物标志,恐龙的食物——桫椤是一种高大的树蕨植物,十分繁盛,与恐龙同生共荣。它们统治着整个地球,成为当时地球生物的重要标志。两亿多年过去了,恐龙灭绝了,而桫椤是世界上仅有的少数低纬度地区残存的植物之一,是珍稀孑遗濒危植物,科学界称其为“活化石”。
在贵州赤水这个地区,却有一片绿色宝地,幸存着4万多株高大密布的桫椤群落,这是世界上罕见的。远古的桫椤,躲过冰川的洗劫,历经风雨无数,保存了两亿多年前的记忆,成为地球“爬行动物时代”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贯彻落实《中国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法》,贵州省委省政府派出专家组到赤水考察,偶然间在赤水金沙沟发现了桫椤,成为考察的焦点和一时极热的话题,吸引了国内外专家聚集赤水,论证考察。1984年,赤水县政府成立“赤水金沙桫椤自然保护区”,1988年贵州省政府将该区批准为“贵州省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其为“赤水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保护区成为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书法家沈鹏为“中国侏罗纪公园”题字,2006年6月,在保护区建立“中国赤水桫椤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桫椤自然保护区以桫椤等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桫椤数量超过4万株,面积达133平方千米,是地史上的桫椤“避难所”。
寻幽探秘的人们不禁疑惑,与恐龙同生共荣的桫椤,何以恐龙不在而桫椤尚存?
地球造化,赤水保留了地球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时代“本底”的丹霞地貌和原始生态环境。赤水的地形地貌非常特殊,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坡陆地带,海拔落差大,最高达到1730.1米,最低只有221米,平均落差在1500米以上。区内沟壑纵横,奇峰挺拔,温度湿度相对较高,日照时数1290小时,最高气温高达39度以上,最低气温只有几度,特殊年份只有零度左右,年均气温18.1℃,年均降雨量1292.3毫米,年均相对湿度82%,是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2%。这些因素使桫椤这种树蕨避免了冰川时期灾难性毁灭,得以生存繁衍至今。
桫椤自然保护区深藏于赤水崇山峻岭之中,丹霞地层,V型峡谷,相对高差千米,地域封闭,水量充沛,小区气候明显,森林覆盖率为91%,原生林占80%,大面积为南亚热带雨林层片,是同纬度地区一个极具特殊保护意义的自然生态系统,被专家誉为“南亚飞地”。
保护区内物种资源非常丰富,与桫椤同享天泽的有小金花茶等珍稀植物和200余种蕨类植物,以及保存完好的生物进化谱系上各重要阶段的主要物种南方红豆杉、云豹、金钱豹等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近百种。现查明保护区内有种子植物500多种,蕨类植物200多种,苔藓植物120多种,真菌50多种,脊椎动物250多种,昆虫100多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9种,野生动物18种。保护区内还有大量具有药用、观赏价值的物种,是我国亚热带地区一座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种源库、“世界动植物种源基因库”。
保护区内的现代环境与古代环境相似,环境古老、纯净,景观雄险幽美,自然生态保留着原始的“本底”状态,丹霞广布、层峦叠嶂、葱郁滴翠、清溪长流、虹霞云雾,是大自然原始面貌的天然博物馆,科学研究内涵极深、生态文化品味极高、生态环境效应显著,具有极高的科考价值,是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古地质、古生物的理想场所。
丹霞第一园
丹霞地貌又称丹霞地形,系地层巨厚、卢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新构造运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块状、峰林状等地貌,因广东省北部仁化丹霞山而得名。
据专家考察记载,侏罗纪形成的地貌中含有大量的三氧化二铁、三氧化二锰,不溶于水且不容易被氧化。这两种矿物质都是红色(平时被人们用来做染料),由于干燥的原因和种种物化反映,泥土和石头都被染红了,所以赤水的土壤大部分是红色的,石头也是红色的。在地质史上,赤水一带沉积有较厚的侏罗纪、白垩纪红色砂、泥岩陆相地层——“红层”。在新地壳运动和水的力量的作用下,经过几百万年的风雨侵蚀、剥露后,“红层”上升为陆地的地表物质中,软的被水冲刷带走,形成沟谷纵横;硬的被留下来,形成山脉、山峰和丘陵。留下来的呈赤红色的土壤、岩石,形成千姿百态的丹霞奇观,与竹林森林、藤蔓花草、流泉飞瀑互相映衬。
在赤水河、习水河两岸,在崇山峻岭和茂密的森林中,到处可见裸露出来的红色岩石,就像绿阴丛中的红色城堡,依河两岸随势建造;由丹霞石铺就的路,像一条红色的飘带在绿色中穿行,时隐时现。奇特的丹霞岩石,千奇百怪,极富特色,慢慢地细品,随思绪变化无穷。以形状而言:似人、似佛或似鹰、似猴、似龟或似灵芝;以颜色而言:似画非画,随你遐想。如小金驿的五柱峰,仰看五尊塔柱状的丹霞峰像手掌撑出的5根手指,直冲云霄;赤壁千仞,刀劈斧削,造型奇特,既合且分,似老人、似少女;更为奇特的是每一柱峰均由无数大大小小不等、厚度不一、不规则长嵌沟的丹霞岩石重叠而成;罕见的土壤却紧紧地与重叠的岩石粘合成一体,仿佛人工所为,基缝隙之间奇迹般地生长着无数草蕨、青藤、树木,呈现出生命的无限生机和强劲的穿透力,使人感叹 “悬崖未存半粒土,绝壁藏身万丈根”的神奇。“佛光岩”伟岸的身躯(高300多米,弧长约1000千米),躬成一面弧镜,夕阳西下,反射出色彩斑斓光芒;位于城区东面海拔1000多米的主峰天台山,险峻雄伟、诸山环拱,古寺庙——怀阳寺藏匿于主峰之中,难怪佛祖与丹霞有如此渊源,恐怕是偏爱红色的缘故。
中国当代丹霞地貌研究领域学术带头人、最权威的专家、中山大学黄进教授多次考察赤水后这样评价说:“我走过中国的山山水水,赤水是我发现丹霞面积最大、发育最完整、最年轻的地貌,在180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1200多平方千米的面积。所以我得出这样的结论:赤水丹霞地貌面积之大,发育之典型,壮观美丽,当属全国第一。赤水丹霞地貌景观是大自然的杰作,是赤水人民的宝贵财富,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宝贵财富。”
神奇瀑都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赤水河古时被称为“赤虺河”。所谓“赤”,就是在每年阳春3月前后,雷雨大作,山洪暴发,奔腾不息的河水被染成了红棕色。“虺”,古书上说是一种毒蛇,释义为浑浊的河水像一条巨大的毒虫蜿蜒深山峡谷之间。
赤水河、习水河贯穿全境,把赤水分割为两河四面坡,山高坡陡,无数的沟谷形成352条小溪。无边无际的竹木森林覆盖着崇山峻岭,贮存着大量水份。充沛的雨量不断补充水源,落差明显裸露的地形,水随处可见,恣意伸展,灵性逼人,常常出没林间,飞身绝壁,形成瀑布。4000多个3米宽以上的瀑布或大或小或长或短或雷霆万钧或仪态万方,成群结队的,独步山野的,雄壮威武的,纤细流长的,婉约的,豪放的,如帘、如带、如丝、如叠、如梯、如银河落九天、如悬幔垂万丈,丽质天生,百态荟萃,组成了千姿百态、世间少见的丹霞瀑布奇观。
气势磅礴、奔腾不息的赤水大瀑布(原名叫“十丈洞瀑布”,高76米、宽80米),被命名为“丹霞第一瀑”、“神州又一瀑布奇观”。在几百米开外,都能感受到她的震撼,真是“未曾见面先闻声”。中洞瀑布被誉为“中国帘状瀑布的代表”,“没有败笔”和“小家碧玉”的四洞沟瀑布群,宁静致远、展示生命的燕子岩瀑布,让人遐思万千的神女瀑布以及红野石谷杨家岩瀑布群、轻歌曼舞的狮子岩瀑布群等,悬挂在青山红岩之间。
水是赤水的精灵,滋养着无数的生命,无处不在人们的身边。大自然中的水与生活中的水不一样,这种水是经过无数植物和地墁浸透和过虑的,散发在空气中、森林中、土壤中、大地上,活泼乱跳,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清晨是缭绕的雾,在沟谷、在湖边、在山腰、在山顶;太阳下,云蒸霞蔚,彩虹道道,如进仙境。
水是赤水的气质。感受生命的脉搏,赤时如血液流淌,汹涌澎湃;怒时如万马奔腾,咆哮怒吼;静时如玉立少女,缓缓舒展;奔时如微微春风,吹开生命。
移步之间,蓦然回首,目击的是水的灵魂、水的气质——丹霞瀑布奇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