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本是一座文化名城。清朝的营山举人甚至比成都都多。近几年来,营山城市规模的扩张有目共睹,但是与之不相协调是人的素质的艰难提高。一座城市有没有知名度,并不是城市本身的规模有多大,而在于这座城的文化底蕴。老实说,营山并没有什么能引以为傲的风景名胜,在南充几个区县中地理位置,地矿地貌也并没有什么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营山的人气很旺,挣到钱的营山人也不少。这点从营山的名车较其他县为多就能看出来。但我们也应看到文化建设在营山力量非常薄弱。
一座城市要想得到长足发展,没有文化作为凝聚力只会是一时半会的人声鼎沸。深圳就是个例子。深圳的人不可谓不多,但是深圳不太容易让人产生归宿感。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一座不能让人自觉自愿奉献自己力量的城市,确实会造成城市管理者,也包括市民的诸多困惑。如果人人都将此地当成一块跳板,把自己当做一个过客,那么这座城市其实是做空城。无论它的道路修得有多漂亮,绿化有多天然,人心不属,始终很难做大。
中国人历经五千年的沧桑,期间江山易客多次,近代以来更是为八国联军,日本人所侵略。但是中国人亡国而心不死,始终将华夏大地当做自己扎根的土壤,可以说中国五千年的文化起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它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财富,是一种看不见,说不出,但感觉到的真实存在。是五千年的中国文化将五十六个名族融合在一起,一起抵御外侮,一起奋发图强。道理一样,要让营山人民彻底爱上营山,除了加强城市化建设以外,文化建设也势在必然。
办报纸,是加强文化凝聚力建设的重要手段。
就和网络论坛一样,很多人在论坛上流连,并不是这个论坛办得有多好,或者论坛比其他网络产品好玩。而是很多人把论坛当成了一个家。有了什么委屈,大家来上边说一说,有了什么高兴的事,拿来一块分享分享。这才造成了一个论坛的繁荣。至于文笔倒在其次。
随着营山人口的不断增多,新闻其实并不少。如果营山有自己的报纸,相信很多人都会看,毕竟这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不比其他地方来得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