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93|评论: 4

川剧“资阳河”流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14 2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剧“资阳河”流派
2009年2月10日

    分布区域    资阳市、自贡市、内江市
    历史渊源    据有关资料记载,清光绪四年(1878),戏状元乐春等人招收青年30人,创办“名威科班”,在实践中探索逐步形成川剧“资阳河流派”基础。
    文学特色与价值    川剧高腔的声腔在帮、打、唱的独特艺术表现手法上,比较严肃地运用古代词作含义,并有一定创新价值。
    代表剧目    《金印》、《琵琶》、《红梅》、《玉簪记》、《焚香记》
    顾名思义,“资阳河”流派,便是以阳县(今资阳)为中心的一个艺术流派,风行地域包括内江、自贡、泸州等一大片地区,有人甚至说是川剧的川南风格。作为川剧四大流派之一,“资阳河”流派可说是川剧艺术的瑰宝,是地方传统艺术的活化石。就从这个流派,走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和艺术大师。即使在今天川剧已不再兴盛的景况下,不光在资阳,就连在整个川南片区,只要一提到“资阳河流派”,人们都会津津乐道。
    尚在明末清初,资阳老金玉班班主冯时扬创办“伶垫”,聘请高腔戏班鼓师于少成任教,共同改编、整理出《金印》、《琵琶》、《红梅》、《班超》川剧高腔功本戏,还改编了《玉簪记》、《焚香记》等一大批高腔戏,且致力于高腔曲牌的规范,唱腔的改进,大大地发展了川剧高腔艺术,使金玉班历经百年不衰。后来,资阳雁江金玉班继承和发展了以老金玉班为代表的四川高腔“中河道”流派的优良传统艺术。从老金玉班到雁江金玉班,经清顺、康、雍、乾、嘉百多年,集明末以来川剧高腔戏曲艺术之大成,发展了“中河道”流派艺术,为形成川剧高腔“资阳河”艺术流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咸丰至光绪年间,资阳廖鼎丰兴办的雁江大名班集不少名伶、名鼓师于一班,先后举办了两个科班。两个科班都先后建立了新的师承关系体制,艺风要求严谨有度,力求做到诙谐而不庸俗,洒脱而不乱章法,这正是体现了“资阳河”流派的艺术特色。
    川剧“资阳河”流派形成的时期,正是川南经济发展的兴盛期,这个时期沱江流域的传统文化一方面得到普及,另一方面又受到商业文化的冲击和洗浴。它的观众层面的多样性,特别是经商识字层面观众的增加,促进了这个流派在锣鼓、音乐和唱腔上的丰富交融,既保持阳刚之美,又并蓄兼收阴柔之丽。并把沱江流域的民间曲艺,和已成套的川剧格式巧妙地渗透,使观众感到格外的亲切。所以,有人在著文谈及“资阳河”流派时,认为有这样“四多”:
    观众杂而戏班
    由于商业发达,流动人口增加,所以观众队伍相应显得复杂:有盐商、地主、盐工、船工、挑夫、农民,包括四川人和外省人。因为不同文化层次和艺术欣赏习惯的实际需要,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故川剧班社在这条河道上特别多。诸如“大名班”、“文华班”、“富春班”等等,大约有两百多个。其中,特别有趣的是“名盛科社”的《班训》以宋代善演《酒色财气》闻名的川杂剧演员袁三为表率,生徒皆以“三”字命名。故又称“三字科社”。如蔡三品、石三龙、傅三乾、唐三春之类名角便是。1927年创办于自贡的“品娱科班”,全以“玉”字命名,是川剧史上第一个女子科班,为川剧培养出了女演员九十余人。
    人才众而名角多
   “资阳河”的演员之众,为产生名角创造了条件。因为数量本身就代表着一定的质量,若没有数量便谈不上质量。若没有名角,则流派不兴。这个流派的名角有肖老长、黄炳南、张海荣、李青山、唐金莲等等,其中,唐金莲的女腔素有“一腔定太平”之美誉。即在剧场中观众喧哗之际,只要他在内场放一句“马门腔”,台下便顿时鸦雀无声。他的唱腔艺术受观众欢迎,得同行认可,从而形成了以他为开派人物的“唐派”,算是派中之派。
    重“三上”而高腔多
    川剧高腔在川剧中最有特色,在全国和世界上也最有影响。而“资阳河”素来以演唱高腔闻名。这是因为没有大型剧场,观众济济,只能观看露天演唱的“坝坝戏”,故“一唱众和”的高腔最为适宜。其次是形成川剧高腔的重要因素是“秧歌”、“巴歌”、“山歌”、“渔歌”、“号子”、“竹枝”、“柳枝”、“樵歌”、“牧歌”之类。再次是“资阳河”流派的高腔的突出特点在帮腔上、锣鼓套打上和唢呐配合上(俗称为“三上”)。十分讲究词格和帮腔规格,注重上下句和字句倒顺的区别,坚持板式严格,不安多余的锣鼓,一切循规蹈矩,显得古朴“老道”。
    “泼戏”甚而名人多
    “资阳出个名,内江泼死人”。这是流行于“资阳河”地区的一句熟语。其意思是说:一个川剧演员如果到资阳唱过戏,特别是唱过具有比赛、打擂性质的“城隍会戏”,便算得上出名了。而内江的台口“泼戏”(指批评、指正演唱失误)成风,水平很高。通常认为:没有到过资阳、内江登台唱戏,便算不上川剧名演员。因为这个地区中精研川剧艺术的人很多。对每位演员的“唱做念打”十分考究,要求十分严格。俗所谓“阳县出角色,内江出破客”、“资阳胀肚子,成渝找票子”云云,正是对于内行“泼戏”的严厉和积极作用的佐证。
    以上“四多”,算是“资阳河”流派的突出特点。尤其是以高腔著称,以“泼戏”闻名,为其他流派所不及。从而促进了本地区川剧艺术风格的稳固和川剧的健康发展。


信息来源:资阳网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0-8-15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木一网友辛苦了,

发表于 2010-8-16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长见识,谢楼主。

发表于 2010-8-18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上去,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7-31 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