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盐边县县历史悠久,境内三源河及雅砻江流域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了人类的垦、捕、渔、猎等生产活动。盐边县古称"大笮"。夏禹时,“茫茫禹贡,画为九州”。“华阳黑水惟梁州”(《左传》襄公四年)。西昌至攀枝花、云南大姚一带(含盐边),属当时九州之一的梁州边缘地区。到周成王时,“合梁于雍”(《重印李修云南通志》民国排印,明·嘉靖纂)。盐边地区亦属雍州。
战国时,七国争雄,秦势日盛,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秦灭巴、蜀二国,改置巴、蜀二郡。“而蜀国这民,因国破,子孙居姚 等处”(《史记正义》唐人张守节撰)。姚西之地,正是指今西昌、攀枝花至云南永仁、大姚一带。 周郝王三十年(前285年)秦昭王派蜀太守张若“取笮及江南地焉”(《华阳国志,蜀志》)。笮即指今盐边、盐源、米易及云南华坪、宁蒗、大姚一带。
汉承秦制。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平南越后,返师平西南夷,并以邛、笮等地设置越 郡,东汉末年曾改名为集 ,郡治邛都(今西昌东南)。同年置大笮县,县治盐边县敢鱼乡,辖地今盐边中南部及市仁和区的一部份,东汉末省入定笮县。同年又轩定笮县;县治盐源盐井,辖地今盐边北部及盐源,南齐时省。大笮,定笮两县均隶属越 郡管辖。元和志·昆明县云:“汉定笮也,属越郡,凡言笮者,夷人于大江水之上轩藤桥谓之笮,定笮、大笮皆是。”同年又置三绛县,东汉时改名三缝县,县治会理县南,辖地包括今盐边南部的红格、新九、新民、安宁、和爱五乡。汉武帝建元时期(前140—129年)置遂久县。“遂久有县,有绳水也”(华阳国志)。今盐边西北部为遂久县管辖。
北周天和二年(567年),置定笮镇,镇治盐源盐井南,隶属州,辖地今盐边、盐源。唐·武德二年(619年),以定笮镇改昆明县,县治盐边健康,隶属越 郡,辖地今盐边、盐源,后没于南诏。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置牢州及寻声、林开、松外三县。唐高宗永微三年(653年),州废,省三县入昌明县,县治盐边健康,天宝后没于吐番,后又为蒙氏南诏所据。贞观八年(634年),曾置和集县,其辖地含今盐边南部五乡镇,后没于南诏。
从五代十国至宋辽金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在这段时期内,盐边曾先后为云南在长和国、大天兴国、大义宁国、大理国、大中国和后理国等6个地方割据政权所统治。大理国前的三个短暂政权,多沿袭南诏旧制。在大理国和后理国统治的300多年时间设三府一郡地,盐边属善巨郡之贺头甸。元宪宗二年(1252年)忽必烈率蒙古大军从甘肃经四川北部,过大渡河,南渡金沙江灭后理国,确立行省制。盐边等地隶属云南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盐井管民户,辖地盐源、盐边。至元十七年改为盐州,10年后改为闰盐县,隶属罗罗蒙庆宣慰司。
明洪武九年(1376年),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置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辖地盐源、盐边,隶属四川行都指挥使司。明成祖永乐无年(1403年),置马喇长官司(今惠民、永兴地区),治所盐边惠民,隶属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
清初设宁远府,治所西昌。盐源、盐边隶属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雍正六年(1728年),罢卫改置盐源县,隶属宁远府。时盐边为盐源县所辖,统名山后。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盐边阿所拉地(原健康镇)设巡检司,隶属盐源县。盐边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划单位是从设巡检司开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