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垃圾处理问题,谈论的面比较极限,创新意识很少。除了埋怨以外,就是迷茫。这到底是问什么呢?垃圾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执意焚烧、混烧、填埋?
政府可以为自己批地,搞垃圾处理设施;政府可以从财政方面支出,进行引进所谓的高科技;政府可以监管百姓的行为,总之这些都是政府的意愿和权力,而这些权利是谁给的,百姓呀,钱是百姓的,是市场的,他们的行为打破了市场的动态平衡。
政府给垃圾补贴,老百姓得到一分了吗?如果老百姓得到政府投入的一半,垃圾早就变成资源了,不是吗?垃圾的细致分类工作如果落到百姓身上,是个极大的错误。首先分类的有价值的资源卖给小作坊厂家,不做任何处理,做成不环保产品后又回到市场,造成二次资源浪费和碳排放。
每个自主创新投入垃圾处理工作的企业,都有权利享受政府的补贴,但是这扇大门不是为普通人开的
目前的状况是:政府花巨资收取垃圾,集中起来后,再花巨资建焚烧炉引进高科技处理,垃圾焚烧还要给予补贴,就是这么兴起来的。尔后各大城市纷纷相互效仿复制, 垃圾围城的事实已经证明:在错误理念的指导下,当前所谓成熟的垃圾处理技术其实都是不可持续发展的烂技术,到了该寿终正寝的时候了!
树立正确的垃圾焚烧理念。反对垃圾焚烧并不是意味着反对一切形式的垃圾焚烧,而是反对释放毒气的混合烧,以及高成本低效率的湿垃圾焚烧。分类分细了,90%都是资源,剩下的10%干化处理如送往火力发电厂(或其他燃煤大户)掺煤焚烧,只要掺和比例恰当,还可节约大量煤炭(不可再生资源),何乐而不为呢?既不会产生有毒气体,又能够高效率焚烧,为什么还要反对呢?(详见ZZZ绿色拓荒可持续可行报告)
垃圾处理本应纯属简单技术问题,并不像有人描述的那么难,之所以会引起全民关注(更准确地说应该是全民激愤),利益链条难以割舍,大声吆喝山上有狼,自己躲在山里吃果果,以至于最终与政治挂钩,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固废专家们的研究方向误入歧途,导致现行技术手段全部失败!没有一种是可持续发展的!
一些地方和部门,就公众关切、社会关注的某个问题作出回应时,都表示相关工作“将常态化”。“常态化”成了一个可遇不可求的目标,不出问题往往还请不回“常态化”,而现实却总是会用一些残酷的教训,告诫人们“常态化”有多么重要,“常态化”缺失,就必然问题成堆,隐患不断。
一幢大楼着火了,救援人员打开消防设备,却发现水管不出水了。冲进楼去,却发现楼道放满杂物挡道了。人们遗憾,要是消防设施与通道运行正常,更大的悲剧或可避免。
每一起矿难发生,原因都找得很准,比如长时间越界开采,证照不全,抽风机坏了,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安全制度形同虚设。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早不发现?
百姓日常饮食,今天这个含有害物质,明天那个吃了有毒,后天什么含量超标,要不是媒体偶然披露,还不知要吃多久。人们疑惑:日常抽检的人干吗去了?
然而垃圾混烧释放毒气的混合烧尽管所谓的高科技,在焚烧处理方面,由于相关的技术等还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监管措施不到位,检测技术的缺失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导致二次排放,难道还让人们再问个为什么?
许多问题没能及时发现,许多隐患没有得到排除,根源就在于“非常态化”思维作祟。
为什么平常该做的事没有做?该做的事不做,那做事的人在做什么?别动不动就用“人手少,查不过来”搪塞。真正的问题,不在人手不够,而在于“官念”上的毛病。在办公室里做官享清福的多,到基层一线风里来雨里去的少。要履职尽责,很辛苦,又没额外油水可捞,也便在平常时候多不作为了。“非常态化”思维,此其一。
当然还有因利益牵涉而不作为的。有的人,与各方面打交道多了,对方当然不希望你来监督检查他,“孝敬”的事便常发生,笑纳的事也常有。结果就形成默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哥俩好”,平常时候去查了也就是走走过场而已。监管工作的“常态化”消失了,监督机制也就失灵了,积久又哪有不出问题的?“非常态化”思维,利欲熏心是其二。
近年来,很少有政府出面强调专家的社会责任问题,造成专家甚至公众人物道德底线的每况愈下。造成专家形象的大打折扣的危害是一方面在老百姓心目中,没有专家,没有权威,另一方面专家标准的混乱。出现专家公然扰乱公众认知以达到某些利益集团的商业目的的丑恶现象。
“常态化”,是把有关矛盾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是“治未病”,虽然功劳卓著,却无人认定,就像随手关闭了漏气的煤气罐一样,没人注意到你,也往往无法认定。严重问题发生了,方知当初细小问题的解决多么关键,但如果因为解决小问题而没有发生严重问题,解决细小问题的能力又怎么会在人们眼里?因此,圆滑精明者,往往蓄积小问题小矛盾,对其视而不见,等到纸包不住火了,再暴风骤雨、集中歼灭一把,多有成果、多有政绩!“非常态化”思维,此其三。
在如此“非常态化”思维之下,社会正常的良性运行秩序失去了内在动力和自我净化能力,问题和矛盾蓄积酝酿日久。集中解决问题和矛盾,固然有雷霆之效,也会成就一些人,但又有多少隐患从此被彻底杜绝呢?
赵章元:违背民意,必定要失败
在当前这场严峻的垃圾危机中可以明显看出,反对垃圾焚烧支持垃圾分类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他们从四面八方走出来,虽然每个人是从保护小环境开始,但汇合在一起,保护的就是全国的大环境。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高度往往超过一些“忙忙碌碌”的昏庸官员。他们最会识别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领导者。因此,我国当前这场垃圾大战,其实质上是一种广大民众同顽固坚持焚烧为主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国家高层领导早有明确批示:“一定要尊重民意!”而此时此刻一些人还在违背民意强行灌输焚烧为主,散布“不会因为认识不统一而放缓”。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其中蕴藏着极大的社会危机。这是违背民意的一意孤行,背离国家领导人的多次批示,铤而走险,是注定要失败的。我们应当看到,为了缓解这场危机,目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已经涌现出一大批环保志愿者、NGO组织、自觉热心于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处理的企业和社区,涌现出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我们应当爱护、歌颂他们的积极性。当务之急的是应尽快停止庸俗的争吵,脚踏实地组织广大民众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和资源化利用工作,尽快把我国的垃圾处理大业引入健康轨道。这是解决当今垃圾危机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黄小山:迷茫中;云雾中盘缠求生
焚烧在争论中,媒体在观注中;十一五期满中,十二五筹划中;高安屯焚烧中,
南宫在招标中,鲁家山施工中,苏家坨环评中,六里屯重建中,“马甲”在改变中,
阿苏卫藏闺中,一切在不言中…臭味在延续中,民怨在积累中,投诉在日常中,
改变在奢望中;百姓在睡梦中,商女在歌唱中,专家在忽悠中,官员在推动中;
民众在觉醒中,梦话在夜空中,真理在你心中,正义在伸张中。垃圾在塑桶中,
垃圾在大街中,垃圾在经济中,垃圾在环境中,垃圾在意识中,垃圾在利益中,
垃圾在法律中,垃圾在政治中!屎蛋在呐喊中,声音在嘶哑中,身心在疲惫中,
心情在焦急中;公司在策划中,数据在计算中,方案在讨论中,资金在筹措中;
诉讼在准备中,原告在征集中,证据在搜集中,怒火在燃烧中。辩论在进行中,
维权在进行中,呐喊在进行中,风暴在进行中……
冯永峰:《边说环保边撒谎》
人在绝大部分时间都活在文学状态,因此喜欢生活中那些文学色彩浓厚的行为,科学的凌厉与法律的无情往往是害怕逻辑的人所逃避的。公众固然喜欢传播“小道消息”,但公众其实更关注厚德载物的“大道信念”; 公众固然可以通过个人或者小群体的暗道挖掘而得到某些信息的真相,但公众更有权通过正道的来源把有效的信息拿到手,进而再追问这些有效信息背后的真实内涵。
不把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信息无条件地提供给公众,说到底不是因为怕公众不了解,而是怕公众了解之后的“严厉的目光”和“睿智的评议”, 说到底不是因为深知公众读不懂,而是因为深知公众很容易读懂。表面上怕“耽误了经济发展”,其实是害怕耽误了个人的“业绩成长”;表面上看是怕麻烦公众,其实骨子里在侮辱公众和伤害公众。
有很多建设项目是经不起评议和追查的,有很多建设项目从一开始就抱着污染环境和伤害生态的目的。因此,公众固然有可能因为这种对个人生命和尊严的伤害而打着生态伤害的名义来进行“维权之争”,但作为一种社会进步的必然过程,我们必须有能力消化这种进步过程中的种种痛苦。
政府必须明白,政府的最大任务是“替天行道”,政府的所有行为都是在为公共利益(包括公众利益和生态利益)负责。有些代价就是得由 “开发商”来出的——而这些代价最终都会转移到社会上。政府为他们遮掩,等于是协同作恶。开发商们一向有一种愚民理论,认为只要通过贿赂或者说情,打通某些关节,就可以置公众利益和生态利益于不顾,以为只要“先斩后奏”,就能“先兵后礼”,就足以把公众压服和招安,就足以把生态抚慰,让生态步步退让,退到无可再退为止。而政府此时,如果不及早和公众站在一边,那么,政府的公信力就只会持续衰减下去;政府帮助进行“信息屏蔽”之后要收拾的残局,比早些把信息坦然公开所要面对的初期混乱,要左支右绌得多。 垃圾本来是“城市金矿”,可由于我们开发得不好,垃圾都成了品位, 极低的城市贫矿,甚至成了恶臭难当的杀人武器。过去的专家喜欢说垃圾围城,后来有人又喜欢说垃圾围国。垃圾围国的进程,是城市包围农村。是城市不停地把垃圾往郊区、往农村推。同时,维权的进程也是由城市向农村挺进,或者说,由城乡结合部向农村挺进。唯一的指望是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唯一的指望是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ZZZ绿色拓荒团队:只有资源;没有垃圾
整个市场要素以及物质流通环节的各个环节都要承担起责任来。而这个责任必须要有利益的陪衬,也就是说,要有一个利益下的市场互动机制以及和谐的管理措施,垃圾才会逐渐的消失。当今这个社会,金钱笼罩了一切.社会意识积极,但社会行动迟缓.人们面对的是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过去的一切.如果没有一个破天荒式的精神,是很难在这个领域有所成就的,唯一出路:就是以市场经济的导向转型、发展模式创新,拿出GDP产值的一点点很直观的效值、去支撑和维护一个不计私利的公益团队、去均衡持续发展,这个持续首先取决于团队领导人的人生世界观,这个定位是至关重要的,不然的话,任何一条路就是死路一条,只有赢得群众,才能赢得一切;只有拥有群众,才能拥有一切。
这个方案得不到支持,这是无奈的选择,也是唯一的选择。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推动政府的作为,而不是简简单单的学术性探讨,因为垃圾问题的瓶颈不只是市场,关键是政府。因此,我提议,要以更高的理念灌输这个领域,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开这所人们不理解的大门,终达到生活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为目的。
一个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专家社会责任是政府社会责任的外在表象,政府必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担当起一个负责人政府的角色。因为企业、专家和团体组织不是孤立的是组成社会的有机部分,必须让每个社会细胞都是健康的,树立起高于法律底线的社会道德底线,让企业和个人担当起社会责任是政府的责任,换句话说,道德底线必须始终高于法律底线,社会才是完整无缺的。政府的责任是随时剔除社会的肿瘤,完善社会体系。建立和谐可持续发展社会才不是一句空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