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是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它是官学和私塾相结合的产物,是集学术、教育、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的性质和办学风格与官学有较大的不同,通常包括讲堂、藏书楼、宿舍,并有供奉圣哲和乡贤名宦的祭祀场所。书院的建立,对教育的发展繁荣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衍续发挥了积极作用。金江书院前身是清乾隆16年(1751)年由会理知府韩縉倡导创立的全州最高学堂金华书院。后经多次迁徙并更名“玉墟书院”、“会川书院”,清道光初年,会理知州刘德全再将书院改名为“金江书院”,并沿用至今。 清咸丰10年(1860年),知州王燕琼将书院迁建至回民清真寺旧址,即今天的会理一中内,后又经捐资助学的有识之士多次扩建整修。据清《会理州志》载:金江书院“在会城之西北隅,山自玉墟而来,绵亘入城,形势高耸,诚胜地也。庚午春,邓公仁垣莅任一载,政立民孚……委绅士马宗龙、康受泰董其事,鸠工备材,相度区画,堂厩亭阁,位置得宜。” 书院整修后,有讲堂、荟英堂,书室、膳堂等馆舍。书院内房宇宽敞,气度恢弘,环境幽雅,楼台亭阁俱备,藏书藏画极多,为读书习文之圣地,在宁远府(即今天的整个西昌地区)及所属周边市县书院中规模最大、构建最精,是书院中的翘楚。 金江书院当时的建筑格局非常的大气而精致:“(金江书院)讲堂之后建厅事三楹,主席者居之,左右翼以两厢。左一轩如舟,曰:书画舫。右为绎经问石之轩,后有屏门可通对面,建瓦亭一座匾其名曰:绛云亭。亭之东为芸香楼,乃藏书之所,其门曰:瑯環福地。亭之西开曲池半亩,引井水注其中,其门曰:云水洞天。之上有石桥一洞,名曰:归咏池。之下为板桥,名曰:小红。由桥通假山,山虽垒石而成,其峭壁巉岩,玲珑可爱。山之半麓为梭亭,每值大雨倾注,则四面淋漓如张盖然,因赐之名曰:赏雨。中列石桌石凳,可歌可咏,可弦可酌。亭之左右皆有茅舍数橼,左为枕湖草堂,右为拜石山馆。又于北院之后建立奎阁,檐其额曰:啓文阁。……三层上塑奎星像,中塑文昌仓圣像,四面缀以明窗,可供游览。” 当时金江书院确实是一个环境非常幽雅的读书习文之地:“每于花晨月夕,乘兴登临,觉满院幽香,一天爽气扑人,真令人有飘飘欲仙之致。两厢接以回廊,名曰:敲诗曲榭。楼之东旧有书舍三间,重加补茸,额曰:碧玲珑仙馆,楼下种桂花数本,期弟子取之、折之,而瑶芳于无穷。周遭缭以短垣,四周杂植花果之属。自此兰桂芬芳,竹木阴翳,肄业者鹊起,蝉联蒸蒸日上,虽鹿洞、鹅湖之盛不多让焉。”能够媲美闻名天下的鹿洞书院和鹅湖书院,金江书院规模之盛可见一斑。 书院学训中有“三畏”、“四箴”。三畏即“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就是说要敬畏正理、敬畏贤德的人、敬畏世道的人心规范。四箴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就是说不合法纪礼仪的东西不看、不合法纪礼仪的传闻不听、不合法纪礼仪的言论不说、不合法纪礼仪的事不做。可见其思想教育和纪律教育是十分细致而严格的。金江书院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是会理文化的发源地,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也是集钟灵毓秀于一身的文脉所在,正如至今保留的书院大门楹联:“河岳英灵钟此辈,国家元气在斯文”。 至今保存完好的金江书院是四川留存不多的书院类古建筑。从清朝乾隆年间建院,到光绪29年(1903年)停办的153年间,书院培养出大批的举、贡生员,其中颇多知名人物。如曾任两江总督的何璟,出任贵州学政的翰林廖坤培,三代举人的吴道馨、吴仲伦、吴秋祀,《邛巂野录》的作者何东铭等等,可谓精英辈出,文脉相传。 废除科举后,金江书院改办为会理州中区高等小学堂,即现在会理一中的前身。民国九年(1920年)金江书院更名为会理中学,作为当年的会理最好的中学,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据不完全统计,会理一中校友中,有国内外有影响力的专家、教授、企业家近三百人,其中不乏清华大学化学系主任吴建锐、《防化》杂志主编余光弟、陕西省矿物应用研究所所长全国劳模唐子林、北京军区群众工作部部长严映汉、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结构研究室主任郑世荣、北京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张崇高、宁波画院院长刘文选、云南大学教授体育教学理论专家杨国智、峨影乐团副团长二胡演奏家苏汉兴、成都空军医院院长张聪少将、旅美男高音歌唱家范竞马、南京大学古典文学博士后曹晋等政界精英和文化艺术名人。 金江书院为会理传统文化的传承,人才的培养作出了不可湮灭的巨大贡献,现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是金江书院建校260周年(1751——2011),会理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决定斥资一千万,打造会理一中,重铸书院辉煌。目前,工程项目已全面开展建设,投资600万元的学生餐饮中心已开工建设,“美化、绿化、亮化”书院内外环境的工程正如火如荼进行中, 260年校庆庆典筹备活动已全面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