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冰臼的首次发现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也仅仅是在黄山、庐山和西藏等地有过零星的记录,世界上也仅有北欧、北美、南极等地,2010年延庆巨大石坑被称为我国地质学界石破天惊的重大发现。我国最初对冰臼的研究是源自于西方,而最初翻译的名称就是冰臼。
冰臼是指第四纪冰川后期,滴水穿石的方式,它是古冰川遗迹之一,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冰臼是在2010年在北京发现的白龙潭冰臼。冰臼的三大特征是“口小、肚大、底平”。冰臼是冰川的直接产物。两三百万年前在巨厚冰层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时,由于冰层内有巨大压力,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游动和研磨,最终形成深坑,这些坑极像南方舂米的石臼,因此称为冰臼。
冰臼特征
冰臼平面上多数呈圆形、近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的形状。有的象葫芦,有的象梅花,有的象瓜子。一般冰臼口稍小,中下部较大,底多较平或呈锅底微凹。形体“似臼”、“似盘”、“似盆”、“似匙”等。也有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女性生殖器”等。
其中较深的冰臼多呈口小、肚大和底平特征。口部上缘带有缺口(或开口),缺口有大有小,有深有浅。一般臼口宽约0.3~2.5米,深0.1~2.7米左右。最大的直径达18.5米,深7.5米;最小的只有1公分,似一般钮扣大小。
蚂蚁觉得,这个关门冰臼群将来在关门这个旅游环线上一定会成为游客首选之地。可惜的是原来修建南江镇到关门的村道公路损毁了很多。据老乡告诉蚂蚁,在公路下面还有很多冰臼被乱石填埋,希望以后公路扩建之时保护好这一难得的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