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因天价酒事件被撤职(图)
《中石化高层喝酒万元一瓶,如此穷奢极欲,油价不涨才怪》、《中石化广东石油总经理鲁广余挥霍巨额公款触目惊心》……从4月11日开始,这些帖子在多个网络论坛引发了网友的热议。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新闻发言人证实2010年公司确实采购了数批酒。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声明称:“我公司目前已经组建调查组对此事件予以调查。”相关知情人透露,网曝所购酒部分是用于接待。
网络爆料:中石化购
酒送礼内容:30年500毫升茅台30瓶,15年500毫升茅台60瓶,50年500毫升茅台30瓶,53度飞天500毫升茅台360瓶,价税合计958320元。
4月11日,天涯论坛出现名为《中石化广东石油总经理鲁广余挥霍巨额公款触目惊心》的帖子,引起网民极大关注。
网上贴出了四张购买酒的发票,发票总消费金额约168万元。网帖还贴出文字材料,矛头直指中石化广东石油总经理鲁广余,指其“先后购进高档酒三批,总价值259万元……所有酒都由总经理鲁广余个人支配使用,无人知道酒的去向。”
爆料人士称,“这些都是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去年中秋节购酒送礼的发票。买一次酒都是好几十万好几十万地买啊!更令你想不到的是,这些都是一周内所购买的,实际购酒达到了300多万元”。
公司回应:将调查购酒事件
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新闻发言人徐涛和总经理办公室主任助理黎海琳对新华社记者表示,这些酒的购买与鲁广余个人无关,属于公司正常经营的一部分,因为公司也存在“非油品”经营,并指中石化加油站的便利店为零售渠道。不过对这批酒的相关数量等情况时,对方以不掌握数据为由没透露更多详情。
12日晚,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声明称:“我公司目前已经组建调查组对此事件予以调查。”中石化集团一位内部人士昨日对记者表示:“我们已经责成广东分公司进行调查,如果有违规违纪行为将会彻查。”
记者调查:高档酒去向成谜
大量“天价酒”是否真用于“经营”?新华社记者在广州一家中石化加油站便利店发现,便利店中销售的酒有五粮液和“神舟茅台”等酒品,其中“神舟茅台”标价为488元,但网上曝光发票显示的那些采购单价过千、上万的酒在便利店不见踪影。店内销售员称,店里并不经营50年、30年、15年等高档茅台酒。
据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内部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公司去年8月底和9月底确实派专人到贵州取过网上曝光的那批酒。该人士透露,这绝对不属于公司正常“非油品”项目运营的一部分。
这位知情人士称,2009年从贵州调来的广东分公司总经理鲁广余把茅台作为公司接待用酒的主打产品,重要的接待都指定喝茅台。
新华社记者来到广州一家茅台酒专卖店看到,网帖所指中石化广东分公司采购的50年、30年、15年茅台的市面销售价格分别是人民币21999元、11999元、5999元。专卖店销售代理告诉记者,加油站进高档陈年茅台销售的可能性很小。
这批高档酒到底去了哪里?是否真如网曝的那样被总经理鲁广余个人占有、支配?截至记者发稿前,中石化集团提供的广东分公司联系电话一直处于占线或无人接听状态。
虽然中石化广东分公司新闻发言人称“这批酒是公司正常的商品购进,属于公司”非油品“经营项目”。但是,我们也看到相关知情人称“没听说也没见过公司出售这些高档酒,网曝所购酒部分是用于接待”。
正如网友调侃的话语那样,老百姓不断抱怨石油涨价,背后的原因“找到了”,因此“释然了”,为什么?“如此纸醉金迷、如此极尽奢糜,油价焉能不涨?如果不涨,如果不把他们的高消费转嫁给消费者,难道让中石化这些领导自己买单!?”也有网友调侃称,“看来咱们的汽车喝的高价油,是茅台酒勾兑的。”
先不管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购买的这些高档酒是干什么用的,中石化高层的奢侈浪费,并非今天才被曝光。被依法判处死缓的中石化原老总陈同海就有一句“名言”:“每月交际花一二百万算什么,公司一年上缴税款二百多亿。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据悉,陈同海在中石化集团内挥霍是出了名的,平均算下来,他每日挥霍超过4万元。不过,我们还是要感谢把详细的天价酒单放到网上曝光的中石化内部员工。如果不是中石化后院起火,公众尽管对成品油涨价很愤怒,对中石化利润流向充满质疑,也不可能对中石化的挥金如土了解如此之真切。从裸油价到陈同海案,从天价吊灯到天价酒单,缺乏道德血液的中石化屡被民众炮轰并不奇怪。
适当的职务消费有助于履行职责,但是中石化高管的职务消费在实践中被扭曲成了穷奢极欲。不仅内部员工不满,广大深受高油价困扰的国民股东更是愤怒。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三大石油商利润总额高达2649.91亿元,折合每天净赚7.3亿元。其中,中石化去年净利润达707.13亿元。
既然中石化去年净赚700多个亿,既然中石化有钱一掷万金买洋酒、买茅台酒,又有什么理由不断哭穷闹涨价呢?最近,17个行业协会被国家发改委约谈要求暂缓涨价,而成品油涨价却一路绿灯,如何服众?尽管发改委与石油巨头总把“与国际油价接轨”挂在嘴边,但是据有关信息披露,中国进口石油的比例是55%,而45%的原油采自国内。而政府对开采国内石油收取的特别收益金十分低廉,石油巨头廉价开发国内石油,然后把所有成品油按国际价格卖给民众。这次中石化的天价酒单,就是扇向高油价的一记耳光。
中石化是花纳税人钱投资的国有企业,并非私人公司,不仅内部员工有权表达不满,每一个国民股东都有权对天价酒单提出质疑。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已经把公共企事业单位纳入了政府信息公开的范畴,我们希望国有企业的详细账本能尽快公开。
实际上,不仅是天价酒单、天价吊灯刺痛民众的眼球,公众一直诟病的企业腐败、高管天价年薪、员工高福利、产品高成本、高价格、公务消费等国企积弊,已经揭开了包括中石化在内的央企利润去向不明、社会责任履行不力的体制病灶。
如何革除体制病灶,督促纸醉金迷的中石化等央企履行社会责任、还利于民值得探讨与反思。依照《反垄断法》的要求,从完善制度入手,充分引入、激活并且保护好合法的市场竞争,让经营者在合法市场框架内充分博弈,依靠市场的力量逐步打破少数央企“一枝独秀”的垄断局面,十分必要。
而在垄断地位暂时无法打破的当下,一方面,审计部门要加强审计监督,国资委要不负人民的重托,切实尽到监管责任。增加其产品成本、定价与员工工资福利支出的透明度,让高管薪酬、员工福利接受公众监督;另一方面,在保证内部员工对央企高管职务消费监督权利的同时,要健全职务消费管理制度,通过严格的财务预算,从严控制职务消费支出,遏制腐败浪费行为。
总之,不再让广大无辜消费者为天价酒买单了。
网友曝光中石化百万酒单 指其将高消费转嫁油价
昨日,一标题为《中石化高层喝酒万元一瓶,如此穷奢极欲,油价不涨才怪》的帖子在某论坛曝光,并遭到网民炮轰。本就因过高油价饱受非议的国内石油巨头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网上所公布的多张发票复印件显示,此次被曝光的企业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所进酒水多为“拉菲”等名贵洋酒及高价茅台酒。其中,仅一瓶拉菲1996(750ml)的无税进价就高达11846元。另一张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所开的发票显示,中石化广东分公司一次性购买了近82万元的茅台酒。
据悉,酒水发票之所以被曝光,是因内部员工对中石化广东分公司高层“天价酒水动辄几十瓶不知所踪”的做法感到不满。该爆料人士称,“下面(指帖中下附的发票复印件)这些都是中石化广东分公司去年中秋节购酒送礼的发票,大家可以看一下那些数据。那都是老百姓的血汗钱啊!买一次酒都是好几十万好几十万地买啊!更令你想不到的是,这些都是一周内所购买的,实际购酒达到了300多万元”。
昨日,当记者致电中石化多位相关人士就此事进行询问时,对方或直接挂断,或推脱有事婉言拒绝采访,均未给予正面回应。
近来上涨的油价已经让消费者叫苦不迭。网民纷纷发帖炮轰石油巨头,称其垄断市场损害消费者利益。此时下属公司“天价酒单”被曝光,更是让石油巨头成为众矢之的。
网民秀才江湖发帖称:“在老百姓抱怨声中,石油又涨价了!当看到中石化员工曝光的几张中石化高层消费的发票,我释然了,原因找到了!如此纸醉金迷、如此极尽奢靡,油价焉能不涨?如果不涨,如果不把他们的高消费转嫁给消费者,难道让中石化这些领导自己买单!?” (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 李冰)
中石化“百万酒单”是一封举报信
一标题为《中石化高层喝酒万元一瓶,如此穷奢极欲,油价不涨才怪》的帖子在天涯论坛曝光,并遭到网民炮轰。此次被曝光的企业是“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石油分公司”,所进酒水多为“拉菲”等名贵洋酒及高价茅台酒。其中,仅一瓶拉菲1996(750ml)的无税进价就高达11846元。另一张贵州茅台酒销售有限公司所开的发票显示,中石化广东分公司一次性购买了近82万元的茅台酒。(大洋网 4月13日)
一次性采购近百万元的茅台酒?这样阔绰的大手笔令人多少有些目瞪口呆。富老板奢侈挥霍一点情有可原,但中石化可是国有企业,每一笔钱都是国有资产,如此奢侈败家怎么得了?
虽然中石化天天在喊“亏损”要求国家补贴,诡辩中国裸油价比美国低很多,但恐怕地球人都知道,中石化拥有体制庇佑下的巨额垄断暴利,远远不是美国石油企业所能比的。用某网友的话说就是,“中石化真的太有钱了”。如果中石化没有钱,岂能花费数十亿建设奢华办公大楼?单单是如此一笔百万酒单,就堪比一个小型企业一年的利润所得,你能说中石化“没有钱”吗?
还有一个细节似乎可以作证中石化的财大气粗。自2007年6月22日被双规之日起,中石化集团前总经理陈同海的案件持续了两年多。有媒体报道,这位正部级高官每月公款花销达120万元,平均每天挥霍4万元。他这样说,“每月交际一二百万算什么,公司一年上交税款二百多亿。不会花钱,就不会赚钱。”既然中石化的一个高官每月公款花销都能达120万元,中石化采购百万名酒用来“畅饮”其实也就可以理解了。
中石化“财大气粗”本来是好事,作为国有资源性垄断企业,中石化的一切收益都归全民所有,既然中石化利润丰厚,理应在承担社会责任、反哺国家和社会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可现实却令人失望。中石化在社会责任的担当上,在向国家缴纳红利上,远远没有像对自己那样豪爽。运营着国家的资源,拥有着垄断的体制,由此所获得的垄断利润只是支撑着中石化“世界500强”的虚名和一掷百万金的公款消费豪情,岂能不令人嗟叹!
前不久,温总理透过与网民交流互动向开发商“喊话”:你们身上也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温总理批评房产商身上没有流着道德的血液,反衬着无序且无良的房产暴利;可透过中石化的“百万酒单”,我们同样可以看到道德血液的缺失。开发商没有道德血液并不奇怪,因为资本的逐利本性使然;但作为央企的中石化一旦缺失了道德血液,就涉及大量国资的流失,正如央视名嘴崔永元所说的,国资监管部门应该为其“输血”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中石化被爆出的“百万酒单”其实就是一封举报信。有关部门应该及时介入查处,百万茅台酒究竟是喝到了谁的嘴里,应该给公众社会一个清楚的交代。(陈一舟)
中石化百万酒单,与国际接的哪门子轨?
石油价格涨涨不休,让百姓们怨声载道,石油巨头们本该夹着尾巴做人,提高警惕,保卫自己。不料如此“机密”,见不得光的账单竟被曝光,那是找打找骂,怪不得别人。这是名符其实的火上浇油。活该!
老百姓并不是不讲理,实是这石油巨头们做得太过份。涨价的时候总能找出诸多理由,与国际接轨就是一个很好的说辞,倘若反对与国际接轨,岂不是显得自己落后啊。但问题的根本是,巨头们的接轨在我看来只是选择性的接轨。于自己有利,则接,与自己不利,则可以不接。就如百万酒单,试问,这又是与国际接的哪门子轨?难怪有人戏言,这不是接轨,是接鬼。
靠着垄断保赚不赔的石油巨头们当然是有底气与资本消受这百万酒单的。前年中石化的百万吊灯不是被曝出弄得沸沸扬扬,最后似乎也不了了之了。他们靠“本事”赚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在他们眼里与小民无干。每年利润成百上千亿,而上交给国家的却区区,这种状况又何曾改变了。所以,他们有一万个牛气冲天的理由。
前几天看到几则新闻。一是中石化的总经理好像到福建省担任省委副书记了。看来这中石化当然包括中石化的领导在高层中印象不错。石油巨头们的只赚不赔的理念是获得充分肯定的。二是有人对于大企业的领导们纷份“上岸”,认为已成一种趋势,以前是学而优则仕,如今是赚钱优则仕。三是那些“上岸”了的都觉得经济待遇上有天壤之别。但一贯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赚足了钱再过一把官瘾,如此人生,还有什么可不满足的。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鉴于三月份CPI指数可能破五的压力,全国工商联倡议企业不涨价。另据报道,4月2日上午,国家发改委价格司,会同国家发改委经贸司、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约请17家协会负责人,召开了重要消费品行业协会座谈会,强调维护价格稳定。约谈对象包括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百货商业协会、饮料行业协会、奶业协会、家用电器协会、糖业协会、中国酿酒工业协会、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粮食行业协会、肉类协会、蔬菜协会等17个行业协会的会长、秘书长等负责人。这当然都是好消息。只是猜测,这石化企业可能不在此倡议之列。否则油价岂能涨得这么立竿见影。为何不要求油价缓涨,为何和尚摸得别人就摸不得,至少民众们不易得知。
与中石化百万账单的潇洒与豪迈相比,我是很为国外那些即使贵为总统总理类的不平与羞愧的。在国外,他们被置于千百双民众眼睛的严厉监督之下,想化公为私,或是享受一下经济发展的成果,也是困难重重,弄得不好就会偷鸡不成蚀把米。绝不会出现百万酒单这样的大手笔。这是权贵们的不幸,但却是民众的大幸。
接轨咱不反对,但千万别接错了轨,否则有翻车之虞,当慎,当慎!
广东中石化“巨额公款购高档酒”是正常经营?
“曝光一般都属实,奢华原来很正常”。
看了广东中石化对网友曝光“巨额公款购高档酒”的回应,我随口拟了上面这副对子。
一张发票上,购酒金额近百万元;最贵的一瓶50年茅台,要上万元。中石化方面回应说,曝光属实。他们又称:这些酒的购买“属于公司正常经营的一部分”,因为公司也存在“非油品”经营,加油站便利店为零售渠道。
噢,原来,几十万几十万地买酒,是用来“正常经营”的。这个,大概算是“批发”吧,批来了,放到加油站零售。这话有人信吗?加油站里卖50年茅台?谁买?
还真有记者去实地探访,根本见不到这样的“天价酒”。
或许,就像在办公楼里装天价吊灯那样,喝几瓶天价茅台、拉菲,在中石化“内部人员”看来,都属正常。只是,酒桌上的“内部事宜”,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灵机一动”,就说成“正常经营”。
买了天价酒,承认了,总比抵赖强。喝了天价酒,想赖,也没那么容易。
可以肯定,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负责公关的经理,这一次一定难逃被撤职的命运了。一个愚蠢的解释,一个无耻的谎言,一次绝对是零蛋的危机公关,可能让深陷丑闻危机中的中石化陷入更麻烦的危机中。
“便利店卖拉菲”谎言曝出中石化大秘密
在油价突涨引发巨大民愤的关头,中石化广东石油分公司的高层被内部人网曝公款购置拉菲茅台等大量豪华酒供个人和职务消费,该公司先保持沉默,拒接媒体电话,然后在近两天后通过新闻发言人回应称:承认公司巨额公款购高档酒,可酒不是用来自己喝的,而是采购用来在便利店卖的。因为中石化除卖油外也卖“非油品”。(据新华社近日报道)
天啦,谁见过这么愚蠢的谎言的,数万元的拉菲不是供领导喝的,而是放在加油站便利店卖的——谁会相信这个没有半点可信度的解释呢?拉菲和茅台差不多都属奢侈品了,谁会跑到中石化便利店去买拉菲,谁会在中石化加油时顺便捎上一瓶30年的茅台?中石化员工接受采访时很老实地说:没见过加油站便利店售卖这些高档酒,完全不相信这批酒是卖了。记者在广州加油站的便利店中也没有看到茅台和拉菲。我发微博问了广东的朋友,他们都从未在加油站便利店看到过拉菲。无论是从便利店的功能,加油站的属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还有拉菲所这种奢侈品所需要的保存条件,便利店卖拉菲都是不可能的。
沉默胜于诡辩,中石化这个解释,比嘴硬死扛着不回复更是一场灾难。这个解释,好像是把全国人民当白痴了。说句笑话,中石化的公关人员如果稍微动点儿脑子,编个圆一点儿的谎言是可以的。比如说,这些茅台拉菲是准备用来有奖促售用的,加油10万升可奖一瓶拉菲;或者说,酒是用来准备奖励那些基层员工的,他们每天在加油站风吹日晒太辛苦了;还可以撒个技术谎,说这些酒是中石化准备科研用的,现在不都提倡更环保的“乙醇汽油”作为替代能源嘛。当然了,还可以说买茅台拉菲是中石化一项投资,因为这两种酒都有投资价值,比油价涨得快多了。俗话说,绝对权力让人绝对愚蠢,同样,绝对的垄断也让人绝对地愚蠢,新闻发布上习惯了高高在上,连编个谎言的技术都这么拙劣。
不过,便利店卖拉菲,中石化的这个谎言,没有消除丑闻危机,倒是无意中曝出了一个更大的秘密,那是就中石化加油站的便利店。这种便利店,可能隐藏着更大的腐败。
以往在中石化中石油加油时,并没有太注意他们的便利店,以为那只不过卖些矿泉水、钥匙扣、方便面、润滑油之类便民小商品,这一次“便利店卖拉菲”的遮羞谎言,将我的视线引到了中石化便利店中,让我细细打量他们的货架。记者实地调查时,虽然没有看到高价茅台和拉菲,但看到了许多与便利店身份完全不符的高价商品,比如马爹利XO、一般茅台、压力锅、高档豆浆机等等。这个便利店真不是一般的“便利”啊。
一个媒体的朋友在我微博留言时,他们曾暗访发现,北京很多加油站的便利店里,都有茅台和中华,因为可以把它们开在油费发票里,很多开公车的人购买——天啦,难怪加油站要开这种便利店,原来是便利公款消费啊。我搜索了一下相关新闻,发现媒体对这一黑幕早有曝光。媒体报道的数据很让人吃惊:中石化的便利店数量已经“凶猛”发展到突破1.5万家,借助垄断的加油站网点成为全国最大的便利店零售网络,去年已为中石化进账57亿元左右,并有迅速增长逐渐成为主业的趋势。到底谁有兴趣到加油站买东西呢?答案是公款消费者,记者发现,用加油卡可购物,加油站可以将购物一并开到加油的发票里,这样的话,公车加油时就可以附加买其他商品并一起开到加油发票中。实际上,已有多地出现了用加油卡购买高档商品的案例,媒体曾曝光山东某地出现用加油卡购买茅台酒的丑闻,到便利店用油卡大量消费的人很多都是“公家人”。
中石化大打“非油品经营”的牌,原来很大程度上迎合的是公款消费。童话大王郑渊洁前段时间在微博中说:我每次加油都看到加油机旁边堆积如山的商品,以为是便民。今天一加油员告诉我,这都是给公家车司机准备的,他们拿走饮料、食用油甚至卫生纸,然后将钱加进汽油发票或加油卡里,由纳税人埋单——由“便利店卖拉菲”的谎言来看,加油员所言不虚,郑渊洁所见不假。而且据报道,加油站这些便利店的商品比旁边商店高不少,愿意掏钱买便利店商品的,可见花的一般都不是自己的钱。
加油站的便利店,这是一个多大的腐败漏洞啊。这是多重腐败的空间:其一,给官员送加油卡,等于给官员送的现金,因为在加油店一般商品都能买到;其二,买其他商品可以发油的发票,这意味着公车不仅可能被私用,而且公车还会以被加油的名义买奢侈品,难怪公车的油耗骇人听闻,原来油是这么耗掉的。加油站的便利店,隐藏着多大的秘密和多少腐败啊,简直是为迎合灰色消费和公款滥用而设计的一个洗钱平台!中石化每年可从便利店赚57亿,可想而知其中多少是纳税人的血汗钱。不知道中石化为了圆这个谎,会不会真在便利店放几瓶拉菲,真放的话,还真会有人买呢。作者:曹林
中石化们也需要道德的血液
近日,有网友在网上曝出了中石化广东分公司百万元购高档酒的发票复印件照片,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关注。网帖贴出了4张购买酒的发票,发票总消费金额约168万元,清单中包含了数百瓶茅台酒,及12瓶价格高达1.18万元的“拉菲1996”。
有网传诗云:天价酒单网上飞,回应居然心不愧;谁家车主闲情大,便利店里买拉菲?业报总是赚得肥,边拿补贴边喊亏;坐视油价节节高,还不赶紧治浪费?
国内的石油巨头是频频制造新闻的孩子,这非常为难他们的“家长”。这是因为,这熟悉的一幕很容易引发人们的几番联想。
前年网上的一篇帖子曾引发中石化天价吊灯风波。该篇帖子写到,几位朋友去中石化新大楼参观,中石化接待方领导让其猜测楼内吊灯的价格,并自曝该吊灯价值1200万元。
而就在 “天价吊灯”之后一个月,有观众向央视爆料,中石油花20.6亿元团购朝阳区太阳星城三期的8幢住宅楼和2幢商用楼,外加2个地下停车场。尽管中石油方面回应,这些房子是员工团购的,购房合同都是开发商和员工一个一个签的。但是,团购均价9,000元/平方米,与周边房价2万左右相比,难免让人质疑其中价差的来龙去脉。
2010年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全年,三大石油商利润总额高达2649.91亿元,折合每天净赚7.3亿元。其中,中石化去年净利润达707.13亿元。与此同时,日赚数亿并伸手拿着国家补贴的的石油巨头们,却还是涨价成瘾。在加息抗通胀、发改委约谈限价的敏感时期,国内成品油价“无可奈何”地再次上调了,理由是“财政补不起,企业亏不起。”意思是说,再不涨价油企们就要亏了。石油巨头们的千亿利润都哪里去了?其利润流向难免第N次引发质疑。
下面的数据中或者能窥得一斑。2010年,中石油实现净利润1399亿元,相当于每日盈利3.83亿元。据推算,如果将离退休人员计算在内,中石油职工的平均薪酬为13.43万元,销售、管理费日均3.32亿元。《财富》杂志也曾统计,中石化和中石油的效率仅为美国埃克森美孚公司的1/23,但人力成本约等于美国的4倍。
另一方面看来,前面所述数百万的高档酒,上千万的天价吊灯,职工福利的团购住房,无一不需要从高油价中抽取。油企钱赚得多,但花的钱更惊人,诸多不能拿到桌面上讲的成本,让日赚数亿的三桶油“亏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