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212|评论: 2

《汶川系列》油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2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    云  
联系地址: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电  话: 13990681653

767787075@qq.com
4月29日通过邮箱投稿

李云油画1.jpg
李云油画2.jpg
李云油画3.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汶川系列》留下民族的共同记忆
  来源:乐山日报2009-05-10要闻

  ■本报记者宋亚娟

  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日子越来越近。在中心城区石雁儿的一栋老式楼房内,李云正忙着修改他的油画。这组油画有一个宏大的主题,叫“汶川系列”。

  4月27日,由于在去年“5•12”汶川地震中两赴灾区援建,成绩突出,来自沙湾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医师李云被授予乐山市第五届劳动模范。在李云的事迹表上,清晰地向人们传递出一个疾控医师在灾区援建痛并感动着的心路历程。而不为大多数人熟知的是,在这个医师的背后,其实交织着一个男人的双重情感,那就是一个医者的责任感,以及一个画者内心涌动的大爱。

  以油画的方式展现历史

  李云有很长一段时间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这是因为他的油画总是与历史的伤痛和人类的记忆有关。

  2005年年末,李云带着耗费了自己大量心血的巨幅油画《300000》,参加了西南片区悼念南京大屠杀同胞活动,一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都多家媒体进行了全面报道;2006年3月和2007年,其创作的油画《1939年8月19日》、《乐山大轰炸》前往日本参加重庆大轰炸向日索赔声援活动,先后成为《京华时报》、《文汇报》等关注的焦点。

  李云的南京情结,应该追溯到1994年他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学习的两年。毕业后,他还在南京呆了两年,打工、学习绘画,了解南京的历史。应该说,南京的4年,成为日后李云绘画的拐点,他开始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历史,投向那些曾经被撕裂过的历史之痛。

  “5•12”汶川地震后,李云加入了市疾控中心首批派往汶川映秀的灾后防病救援队伍;同年7月,回到乐山不久的李云积极向单位递上申请,在阿坝州理县杂谷脑镇进行了3个月的灾后防疫工作;10月,他继续留在甘堡乡进行灾后防疫。“留下来,除了出于一个医师的责任感之外,我还想多收集一些素材,希望今后能用油画的方式展现那段历史。”李云的执着和当年留在南京几乎一样。

  表达的不只是灾难

  石雁儿这栋普通的居民楼里,四处挂着李云的油画。这里,一度是李云的创作室。

  “这幅是第一次从灾区回来时画的,这幅才完成不久。”在并不算太明亮的屋子里,李云将小心保存起来的作品一一舒卷开来,一股浓重的颜料味扑鼻而来,而随之撞上心头的,还有强烈的震撼。

  李云的油画暂时都没有名字,还保留着刚“出炉”时的原始状态。其中一幅油画足足有8米长,根本没有办法在李云的客厅里完全摊开。在屋外的院坝内,迎着5月灿烂的阳光,那些被涂上画布的色彩与线条似乎渐次苏醒。这是李云的第一幅《汶川系列》作品,画面主要展现灾区被地震破坏后的惨烈景象,山体滑坡、巨石滚落,一片大灾之后的萧条与破败。李云在画面中部突出了“汶川5•12”字样,这些字体,已经混入了作品的山体和河流之中,饱含深意。

  现在,已经成型的“汶川系列”一共10幅,包括救援与灾后重建两个部分,从不同时期的场景刻画灾难面前人性的力量。“如果单纯表现灾难,那只是历史的还原,不如看纪录片。而绘画的功能,是要展现藏在灾难背后的东西。”这一点,对于李云来说,尤其显得重要。所以,在这组《汶川系列》里,李云十分注重把握人物与场景的关系,通过灾难的呈现,展现被救者和营救者之间那种瞬间升华了的团结和互助精神。

  为了民族的共同记忆

  灾区的经历就是一部心灵的史诗。这无论对于作为医生的李云,还是画画的李云来说都是一样。在李云的《汶川系列》里,有的人物是真实的,有的人物则是那场灾难里的英雄群像。

  在李云的记忆里,有这样一段特殊的经历让他难忘,并最终体现在了画布上。2008年5月26日,他和另一名队友跟着来自济南的“铁军”进山,前往小河边村展开救援。一路上飞沙走石,险境丛生。为了保护自己和队友的安全,“铁军”总是在后面推着他们前进。尽管李云和队友背上还背着20多公斤重的喷雾器,但因为有“铁军”战士同行,两人勇气大增,最终成功到达了目的地。对于这段场景的刻画,李云运用了写实的手法:一名疾控人和一名铁军战士在不断滚落飞石的山坡上急速前进,两人一前一后,寓意深刻。在这幅简单的作品中,灾难与感动交织,死亡与希望并存,让人看到中华民族蓄积的精神与力量。

  李云在绘画的过程中,始终在寻找一个命题:生命真的是脆弱的吗?灾难面前,人性到底会迸发出怎样的力量?在小河边村救援的时候,李云一行在众多的罹难者中终于发现了一名60多岁的老人,靠残存的食物坚持了整整14天,一直没有放弃,顽强地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在死亡的衬托下,生命坚强得如此令人震撼!”正是因为在灾难面前不言放弃的一个个普通百姓和救援者,让李云始终无法抑制绘画的冲动。

  《汶川系列》如今已成为李云创作生涯的另一个起点,而且将一直持续下去。因为他知道,记录汶川的感动和伤痛是保存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与每一个人休戚相关。

  

 楼主| 发表于 2011-5-2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5.12地震一周年,我与参与生死救援的战友重返灾区映秀,手举巨幅油画《5.12汶川》,在地震遗址前合影。
李云油画《5.12汶川》二.jpg
李云油画《5.12汶川》三.jpg
李云油画《5.12汶川》四.jpg
李云油画《5.12汶川》一.jp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