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146|评论: 46

佛教圣地之一------五台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4-8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忻州地区五台县东北隅,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华山齐名,为国内外洲人所向往。五台山座落于“华北屋脊”上,最高海拔达3058米。这里,峰峦连绵,山岳交错,形如虎踞,势如龙蟠,总面积为2837平方公里。五台山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耸峙,高出云表,顶无林木,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五台山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台顶,即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山峦层叠、沟壑纵横、谷河漫流、林木耸翠,盆地与山峦交错,形成一处色彩鲜明、气候凉爽、适宜人们浏览和避暑的风光宝地。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俯瞰五台山台怀镇


发表于 2004-4-9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去!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东台望海观日游

东台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距台怀镇十六公里。东台“顶若鳖脊,周三里”。台顶上“蒸云浴日,爽气澄秋,东望明霞,如陂如镜者,即大海也。有时亦见沧瀛诸州。故东台亦名望海峰。”由于海拔高,台顶的气温很低,盛夏时节,台顶的僧人也都身穿棉衣。台顶上没有树木,其它台顶亦然,草亦很矮小,台顶东侧的那罗洞,据《清凉志》记载:“窟内风气凛然,盛夏有冰……是菩萨住处,亦是神龙所居”,为五台山著名的圣迹之一。东台顶观日出,是五台山最壮丽的自然景观。宋代的宰相张商英朝东台礼那罗洞并观东台日出后,曾赋诗曰:“迢迢云水涉峰峦,渐觉天低宇宙宽。东北分明睹大海,西南咫尺望长安。圆光化音 (xian la)千颗,耸日初升火一团。风雨每从岩下起,那罗洞里有龙蟠。”一九七七年八月四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登东台观日出后也曾填词一阕云:“东台顶,盛夏尚披裘。天着霞衣迎日出,峰腾云海作舟浮,朝气满神州。”气势磅薄,脍炙人口。东台顶有寺名望海寺,始建于隋。寺中的大殿文殊殿也用巨石叠砌而成,殿内供“聪明文殊”像。寺中还有花岗岩砌成的佛塔一座,塔高五米,形制非常秀美挺拔。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灵 峰 圣 境 菩 萨 顶

菩萨顶在东汉永平年间就开始了在这座山体上的构建。天梯般的一百零八级台阶,不仅结构严密,跨度合理,更寓意着一切众生通往佛国境界的循序渐进。仰观牌坊,仿佛凌空而立。整个牌坊面宽十五米,进深六米,柱高五米,四柱三门,七个楼檐,前后均设斜撑柱,屋檐安有黄绿间色琉璃瓦,康熙皇帝手书“灵峰胜境”四字嵌于中间。构架稳固坚挺,三百余年不动摇。牌坊前蹲卧的一对石狮,雕刻精细,栩栩如生,风雨洗刷了多少年代,那个偷粥吃的传说却越来越成为人们来此探奇的缘由。
越牌坊继续拾阶而上,但见山门两侧对称筑就两座佛塔,均为五点六米高砖石结构,塔基为正方形,须弥束腰,系藏式覆钵塔。一般游客都以为那是木塔或舍利塔,其实,两塔下并无葬物,只是藏传佛教寺庙构建的一种陪衬或装饰。
菩萨顶的山门不同于其他寺庙的构建,三开间,宽约十三米,进深五米,门为旋口,呈椭圆形,屋顶构造别致,黄瓦盖顶,金光耀眼。拜别四大金刚,更见钟鼓二楼呈现面前,暮鼓晨钟在这里敲响。
大雄宝殿院是菩萨顶的主体,左右两株不知年龄的古松枝条伸展,绿荫一片,粗大的树杆两侧立有康熙皇帝的御制碑石,还有乾隆、嘉庆两位皇帝的御制碑石。如今虽已残迹斑斑,却依然可以窥见大清皇室对菩萨顶的器重。康熙五次朝台,乾隆六度重游,菩萨顶不仅每次必登,而且多次作为行宫寝宴。院中的三通碑文,真实地记载了大清皇帝对黄教寺庙的垂青,因而菩萨顶也就成了五台山黄教的领袖寺庙。由于建造典雅,进深适度,殿内光线幽暗,显得深沉肃穆,分别塑制于明、清两代的横三世佛和藏传佛教宗咯巴为首的活佛世系代表人物,工艺非凡,栩栩如生。殿里乍看窄小,其实内置条形经案,摆满了法器和佛乐器械,每有佛事活动,都要在这里举行,五十余位喇嘛各执法器吹奏念诵,那场面甚为庄严殊胜。八十年代末,第十世班禅活佛登顶时,就在这里灌顶念法。这古老的殿堂,留下了无数民族高僧大德的声音,架起了民族感情的桥梁。
殿院东侧的金刚殿,与西配殿对称工巧,建造手法相同,内供彩塑更具藏传佛教的特色,法王金刚,大黑天,大威德金刚,吉祥天母,毗沙门等造像,有的呈蓝脸,头戴骷髅缨络,手持人体骨架,拥抱着裸体少女,乘大白牛为座。这些造形都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特色和神秘的传说故事,你只要出入殿堂,焚香礼拜,随便打问一位执事僧人,便会为你解说得一清二楚。就说这大威德金则吧,九头累叠,二角,三十四臂,十六足,男女裸体交接,脚踩海生动物。这种塑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九头象征佛教大乘九部,二角象征雨过天二谛,三十四臂再加上身、语、意为三十七道品,十六足象征十六宝,男女交接象征安乐,裸体则表示清净不染;双身中的男性表示佛菩萨,女性修法身。
人们常常争相朝拜观瞻的滴水殿,其实就是传说中文殊菩萨显现真容的文殊大殿。这是一座典型的宫殿式建筑,面宽十八米,呈三间布局,进深约十四点八米,单檐四阿顶,四出廊,檐下斗拱密致,檐角高翘,气势恢宏,构建不俗。基座以上都用一米高的汉白玉栏杆围绕,门前留有行人踏道和石阶,隔扇十二块,均雕图案,十分精美。殿顶一律黄瓦,殿脊飞禽走兽各异。这座殿堂不仅以文殊显圣吸引了无数观众,更以一年三季屋檐滴水不断而招引了众多的旅游观光者。信徒们说,殿顶终年滴水是文殊化现,普降甘露;党政军有人说是五台山气候潮湿所致;建筑专家却从人为的构建来考虑。八十年代末,出于对殿脊的维护,进行了一次维修,专家和艺匠精心研究屋顶结构,但这个“谜”依然没有解开。

文殊殿内并排的三尊佛像,从左至右分别为观音、文殊、普贤。塑造于明代的这“三大士”像金光灿烂,仿佛真在给人驾慈航,赐智慧,授佛法。举首上眺,“人天尊胜”四个镏金大字悬挂殿顶,这是乾隆皇帝亲笔所书,人们在参观礼拜的同时,自然会观赏到一代帝王的诗情文思。
登上菩萨顶,一股浓烈的汉地佛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之风扑面而来。康熙皇帝行宫院的陈设,充分反映出一代帝王对佛教的笃信;铜锅煮粥的历史则说明汉地佛教文化和藏传佛教文化交汇的源远流长;文殊堂先后塑制的二十尊文殊坐像又从另一个侧面表明民族文化的神奇。
灵峰圣境,那一个人天相接的神秘地方!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黛螺顶秘小朝台

相传,乾隆来五台山屡次想登上五座台顶进香朝拜五方文殊菩萨,都因为风雨所阻而未能如愿。乾隆四十六年春,他将黛螺顶的青云住持招到行宫,问道:“听说你在中台顶的演教寺住过二十年,朕怎么连一次也上不去呢?”青云住持便将众台顶变化多端的气候一一禀告乾隆。原来,五台山五座台顶气候异常恶劣,就拿青云曾于中修炼的中台来说,一年十二个月中,有八个月降雪,二百五十多天是结冰期,还时时刮大风。每年的最佳登台时间是农历五、六、七月间,除此以外困难重重,曾经不知有多少人在途中被冻死。乾隆到五台山不是漫山飞雪,便是暴雨滂沱,怎能登上台顶呢?
乾隆一听,心中登台的欲望一下子没了,可他又很想朝拜台顶的五方文殊,为了显示自己的诚心,便对青云说:“五年以后的这个时候再来时,朕不仅要登台顶还要朝拜五方文殊,你替朕办好这件事。”这下可难住了青云,但他还是满口应承,不敢违抗。
眼看第四年已到年底,青云还是没有想出个满意的法子来,整日夜不能寐,食不下咽,真把他给愁坏了。一天,寺院里的一个小和尚灵光突现,道声:“阿弥陀佛!”便起身俯在住持耳边如此这般一说。青云频频点头,当即吩咐众僧依言照办。
乾隆五十一年三月,乾隆皇帝如期驾临五台山。当他来到黛螺顶后,果真不用受登五顶之艰难而顺利朝拜了五方文殊。乾隆龙颜大悦,降旨重赏有功之僧,并题诗曰:
峦回谷抱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间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 黎似未识真宗。
该诗刻在黛螺顶碑记的背后,游人可亲睹乾隆御笔真迹。你道小和尚想出什么妙招?原来,他想:何不将五顶文殊(即东台聪明文殊、南台智慧文殊、西台狮子吼文殊、北台无垢文殊、中台孺童文殊)的法身像合塑于一殿,皇帝来时不正好一齐都朝拜了?这个看似简单的主意,在今天可能不算什么聪明的,但在当时可谓大胆创新之举。
从此,来五台山朝拜的佛教信徒只登临黛螺顶便如登了五座台顶一样朝拜五方文殊菩萨,省却了许多长途跋涉之苦,这便是人们所讲的“小朝台”。由此自然便把登临五座台顶朝拜文殊称作“大朝台”了。

摄影训练

摄影训练

摄影训练

摄影训练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白塔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远眺大白塔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台圣境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万佛阁与五爷庙

万佛阁,位于台怀镇塔院寺的东南角。因寺内有一处木构的楼阁式建筑命名。创建于明代万历44年(公元1616年)。由于阁内文殊菩萨两侧供有泥塑小佛像一万尊,所以叫万佛阁。
在万佛阁(即五爷庙)五龙王殿中端坐着一位涂金脸着龙袍、威武异常的龙王,他便是声名远扬的五爷。龙袍乃皇帝御衣,怎么披到五爷身上呢?原来,在五台山还盛传着这样一个神话。
话说清朝顺治皇帝一生笃信佛教,又因爱妃去世,故而看破红尘,到五台山削发为僧。太皇太后悲痛万分,就让继位不久的康熙上五台山寻父。有天傍晚,康熙一行返行宫至台麓寺附近,突然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众人顿时迷失了方向。紧接着山呼林啸,地动山摇,令人心胆俱裂,众侍卫急忙将康熙护在中间。
就在这班人马慌作一团,无计可施之时,忽听前面有人大声喊道:“我主莫慌,卑职前来接驾!”康熙在天昏地暗中看不清讲话者为何许人,就冲着喊叫声的方向大声问道:“汝是何方使者前来接朕?”
“我乃万佛阁龙王殿老五。”
“汝能为朕除险,安抵行宫,定封公侯!”
“遵命!请随我来。”
只见半空中一道亮光闪过,众人极目一望,前面有一条平坦之路伸向远方,随即有一火球从空中落下,在路前方滚动。康熙心知此乃五龙王引路,便命随从紧跟火球。不一会儿,果真顺利到达台麓寺行宫。康熙接过随从递来的手帕拭了一下额头冷汗,抬头一看,火球早已不见。
第二天一早,康熙即命侍从将一件龙袍赐给万佛阁五爷,以褒奖其救驾引路之功。其实,这五爷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见康熙一路寻父辛苦,孝心可嘉,正逢那日外出演教归来,途中遇到康熙被困,便指点了一下迷津。
从此,五爷庙五爷便身披龙袍,广济众生,普施甘霖,成为五台山受人尊敬的一位菩萨。相传五爷爱听戏文,故前来还愿的香客信众常在五爷庙对面的戏台上请戏班子唱戏。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奇写字崖

无限神奇的五台山不仅以源远流长的历史、精美绝伦的古代建筑、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吸引着众多海内外的游客,更以其绚丽的自然风光和种种神秘的传说、奇迹为广大游人增添了不尽的游兴和情趣。作为五台山十景之一的写字崖,便是以奇景引人的一大景观。
写字崖,又名台麓字崖,地处五台山东台山麓之下的石嘴乡台麓寺南1公里处,清历代皇帝朝台必经之路,即现忻阜旅游公路旁。其山势坐北朝南,崖面朝东,高约6米,长25米,表面是不太光滑的山石。若用水洒湿,再用手帕慢慢擦洗,字迹便清晰可辨。石面上上下下的零零乱乱、七颠八倒的字迹有的大如拳头,有的小似蚕豆,或在平滑处,或在凹凸处,甚至贴于石檐之上。其字大小不一,字体以篆隶居多,间或也有楷行。有一些字可连接成语句,传说有人曾看到:“天之三宝日月星,地之三宝水火风,人之三宝精气神”的联句。这些字迹,洒下的水干了,字迹也就模糊了。更为有趣的是,有好事人揭去有字的一层后,又发现一层有字,如此再三,层层有字,字字不同。对此奇特的现象,引来了无数的猜测与解释:许多文人解释为古人石崖题记,墨汁渗人砂岩而致;懂地质的说该岩石的自然条纹特殊,看花象花,看字象字;还有的说是上古文明的见证……数百年来,吸引着成千上万好奇的游人前往探秘,但其神秘的面纱一直未被人们所揭开,成为一个至今无法破解的谜。
写字崖的奇观发现于明代,旧有寺院,名叫石佛寺,也称朝阳洞,原有两座殿、数百年古松一株,文革期间悉数被毁。为加大保护灵迹的力度,原五台山显通寺僧人释中正法师在五台山风景区政府、佛教协会、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筹资20多万元,修路筑墙,加护栏,建庙门,重修寺宇,结束了写字崖流落“荒野”的历史。
前不久,前往视察的山西省省长刘振华、副省长杜五安、薛荣哲等领导对此景观保护完好甚感欣慰而兴致大增,即兴到写字崖旁的另一处山崖处随手擦洗时,惊喜地发现该处也能擦出字来。至此,写字崖又发现一新洞天,其神秘之处激起了更多的海内外历史专家、文字专家、考古专家、地质专家及广大探奇爱好者的兴趣。我们相信,随着高科技的日新月异,飞速发展,揭开写字崖之谜的时日不会再久远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奇太子城

奇山异石,山转路回,明静的山,清澈的水,醇朴浓重的农家气息,处处洋溢神奇的色彩,古老的传说。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珍奇南梁沟

素以悠久的佛教文化和著名的避暑胜地而饮誉海内外的佛教名山五台山,如今又有一亮丽的景观——南梁沟,以其魅力无穷的自然风光和珍贵奇特的动物、植物成为众多中外游客向往的览胜之地。
南梁沟位于五台山风景名胜区主景区10多公里处,沟深约20多公里,总面积4.5万亩。由于偏居一隅,无路可通,形成了自然封闭区域,生态环境近似原始,一直未遭破坏。这里崇山峻岭纵横交错,峭崖秀洞、清泉细流比比皆是,草盛花浓,万紫千红,生态环境优美,自然风光旖旎,而且丛林草地常有金钱豹、山狐。雉鸡、白雕、白头鹞、金翅雕等国家级保护动物出没。同时,这里的植物从五月杜鹃花盛开到九月秋菊绽放,可谓是花团锦簇,百花齐放,尤其是拥有秋菊花、金银花、金莲花、台参、黄芪 灵灵香等药用植物150多种,以及100多种油用植物、50余种纤维植物和10余种制茶植物,还有五台山特有的台磨、苔菜、撅菜、降龙木等。
每当游人沿着路两旁数不清的树木进入沟中,老龙湾、龙翻石、太子坟、元宝山等景观,伴之以姹紫嫣红的山花、争鸣歌唱的群鸟、信步漫游的走兽、缥缈缭绕的薄雾、阵阵传来的松涛、清醇叮咚的山泉,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写真图画,使人如入仙境。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台探秘猎险游

中台翠岩峰,距台怀镇十七公里,海拔2894米,是五台山第二大高峰。“中台,顶广平,周五里,巅峦雄旷,翠霭浮空,因为名”。平坦宽阔的中台顶是五台山五大高峰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台顶四面四水分流,大华池、甘露泉、玉花池、三珠泉均发源于中台。中台顶气候严寒,“雪多九夏地偏寒”,一年中有十一个月降雪;即使是盛夏季节,最高气温也只有13℃;而在冬季,最低气温则可降至零下44.8℃,气候奇特多变。古人有登中台诗曰:“群峰面面拥奇观,朝雨和烟积翠峦,策杖千山浑不倦,披裘六月尚余寒。苍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黄沙四望宽。云雾渐看山半起,却疑身已在云端。”中台顶建寺名演教寺,创建于隋,是五个台顶上规模最大的寺院。寺中的正殿是五间石窑洞,内供“孺童文殊”。寺中的佛舍利塔,高达十余米,耸峙雄巅,更显得它如利剑一般直刺青云,只可惜已经倒塌了。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台赏花观光游

南台名锦绣峰,距五台山佛教中心区台怀镇二十八公里,海拔2485米,在五大高峰中最低,但仍比北岳恒山的主峰玄武峰(2017米)高四百多米。南台的地理形势,“顶若覆盂,周一里,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细草杂花,千峦弥布,犹铺锦然,故以名焉”。盛夏时节,南台三十里内,气候凉爽宜人,在这里,金莲花、日菊、零陵香、野罂粟等奇葩名花漫山开遍,因此,人们亦称南台为“仙花山”。元好问有登南台诗云:“沈沈龙穴贮云烟,百草千花雨露篇。佛土休将人境比,谁家随步得金莲?”南台顶有寺名普济寺,创建于隋代,寺内的大殿是用巨石券成的石洞,殿内供“智慧文殊”汉白玉雕像。寺内有石砌之佛塔一座,可惜已经坍塌了。南台周围的文殊圣迹有插箭岭、圣钟山、阳岭、千佛洞等。千佛洞在南台之东北十里的崖畔,佛教徒传云,明世宗嘉靖年间,一个叫道方的僧人,“夜游至此,见有神灯万点,既出旋入,道方随入,见玉佛像森列其中,更进则闻波涛之声,因悚惧不能出,乃持诵观音名号,愿造圣像;旋见一灯前导而出,后即洞造像焉。”千佛洞现为青庙,清乾隆时有“山门三楹,坊一,文殊殿三楹,大士殿五楹,正殿三楹,前后配庑十二楹,山楼三楹,龙王祠一楹,禅房五楹,洞前精舍三楹,山轩九楹”,规模相当可观。清代以后千佛洞是朝山佛教徒(特别是蒙藏少数民族佛教徒)一定要参谒的圣迹之一。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五台圣境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白塔


 楼主| 发表于 2004-4-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白塔


发表于 2004-4-28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台怀镇全景图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