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焘诗辑注(二)
南山种豆翁
龙鹄山(1) 西山有佳人(2),惯踏山下路。 晨吟泽畔风,午睡岩前雨。 莫使儿辈觉,损我岩壑趣。 【注】: (1).此诗见嘉庆《四川通志》卷十九、《宋诗纪事补遗》卷四二、光绪《丹棱县志》卷一。龙鹄山。亦名龙鹤山,俗称中观山,位于丹棱县城北十五里。李焘青少年时筑“巽岩书屋”读书于此。 (2).佳人:指君子贤人。《晋书·陶侃传》:“杜弢为益州吏,盗用库钱,父死不奔丧。卿本佳人,何为随之也?”佳人历来有两解,一说指唐代龙鹄山女道士成无为;一说即诗人自己。
题龙鹄山房1 已作清时(2)鸟倦飞(3),杜鹃(4)更劝阿谁归。 似嫌住处犹城郭,不解携家隐翠微(5)。 【注】: (1).此诗见《两宋名贤小集》卷一六九、《御选宋金元明四朝诗》宋诗卷七十、《宋诗纪事补遗》卷四二、(民国)《丹棱县志》卷一。龙鹄山房,亦名巽岩书屋,位于丹棱县北龙鹄山。李焘青年时期曾读书于此。 (2).清时:清平之时;太平盛世。《文选·李陵<答苏武书>》:“勤宣令德,策名清时。”张铣注:“清时,谓清平之时。” (3).倦飞:鸟倦于飞翔。晋陶潜《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倦,《宋诗纪事补遗》、《丹棱县志》作“乱”。 (4).杜鹃:鸟名。又名杜宇、子规。相传为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其声哀切。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诗之六:“中有一鸟名杜鹃,言是古时蜀帝魂。其声哀苦鸣不息,羽毛憔悴似人髡。” (5).翠微:青翠的山色,这里指青翠掩映的山腰幽深处。《尔雅·释山》:“未及上,翠微。”郝懿行义疏:“翠微者……盖未及山顶孱颜之间,葱郁葐蒀,望之谸谸青翠,气如微也。”宋司马光《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八水三川路渺茫,翠微深处白云乡。”
洞庭(雁湖梅)(1) 镜面千顷阔,修眉(2)一带横。 湖深有龙蛰(3),山静少人行。 似与真仙(4)约,都无(5)世俗情。 鸟啼猿叫歇,轩乐有余声(6)。 【注】: (1).此诗见《永乐大典》巻二二六一、《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十二、光绪《丹棱县志》卷。该诗《永乐大典》题作《洞庭》《宋诗纪事补遗》题作《雁湖梅花》、光绪《丹棱县志》题作《雁湖梅》。王承略、杨锦先先生认为总观全诗实无咏梅之句,且数亩之雁湖,亦不足以当千顷之阔,因此认为《永乐大典》题作《洞庭》必有据(见《李焘学行诗文辑考》79页)。但笔者认王承略、杨锦先先生所见也未必妥当。诗家语岂可坐实解?这正如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驳斥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对唐代诗人杜牧《江南春》的谬解一样,杨慎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何文焕驳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至于全诗确实无咏梅之句,故笔者认为题作《洞庭》,还是不如题作《雁湖》为是。因雁湖作为李焘故园中的一处面积四十余亩的湖泊,描写赞美也应情在其中。 (2).修眉:修长的眉毛。这里形容远山绵延如妇人额上修长的眉毛。 (3).蛰:《说文》:“藏也。”《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虞注:“蛰,潜藏也。” (4).真:《宋诗纪事补遗》、《丹棱县志》中作“长”。 (5).无:《宋诗纪事补遗》、《丹棱县志》中作“忘”。 (6).声:《宋诗纪事补遗》、《丹棱县志》中作“淸”。
游蔡山(1) 《禹贡》所称蔡、蒙二山,雅蜀兼有之。此州人皆指周公山为蔡山。 岩峦最高顶,云气时蔚荟(2)。 仿佛群仙宅,宫阙曜(3)珠贝。 【注】: (1).此诗见《舆地纪胜》巻一四七、《方与胜揽》卷五五、《宋诗纪事补遗》卷四十二。蔡山,位于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东南的周公河畔,后因相传三国蜀汉诸葛亮南征时,于山麓夜梦周公授计,从而征战获胜,故又更名为周公山。 (2).蔚荟:云雾弥漫貌。语出《诗·曹风·候人》:“荟兮蔚兮,南山朝隮。”毛传:“荟蔚,云兴貌。” (3).曜:照耀;明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