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简单故事
赶场,又叫当场,在城市呆久了的人,已听不到这个叫法。农村赶场却是一件很快活,很期待的事。
农历3、6、9,是当场期,就是每三天一场。
这在农村没有人说得清楚,也没有人了解这是什么时候兴起的,有人说是上辈,有人说是很早很早以前,总之就约定俗成了。
离南充市区不远,有个搬罾镇,就时兴当场。每到当场天,人们就成群结队的往场上赶。
一大早就有人喊“撤不撤赶场哈?王婆娘,幺妹走我们走!”
三五一群四五一对的往场上赶。有的掂筐鸡蛋,有的背背红苕,有的捉两只鸡,有的挑一筐生姜,有的跳筐李子,去场上卖,卖了钱,或卖猪肉,或卖把风扇,或卖其它百货。
看着她们大背小挑的东西,就知道农耕文化,深深的扎根在这里。我有一种回归的感觉。
场,又叫场镇,大了叫集,叫集市。这是一种老文化,可推到周朝以前。
一些生产粮食的地方,需求布匹和铁器,生产布匹和铁器的地方需求粮食,于是进行等价交换。随着需求的增大,商品交换多起来,从粮食布匹发展到牛、羊、马匹、盐、油、药材、烟叶及服装服饰奢侈品等。
有人就把粮食集中收购,交换成其它需要的商品,这些人就是商人。
从物与物的交换,到使用钱币作为等价交换的通用品,便捷了交换形式,又设了钱庄,物变卖成钱后,统一用钱购买其它商品。
贩粮食的后来成了粮食局,贩盐的成了盐业局,贩烟的成了烟草局,做钱庄的成了银行。
交换的扩大,场镇发展了,分出东西南北的街道,进行不同品种的交换。
赶场远了,路途花大半天,中午需要吃饭,于是场镇上开设了饭馆。酒一喝,又想赌两把,又有了赌馆。
人越来越多,东西南北再从一层,就有了二环。
镇成了市,人口增多,要办学堂,戏院,为滞留的商人开旅店,澡堂,又做起妓院的生意。
场变集,镇变市,依据人口多少和城镇规模,分县级,市级,省级,中央级。
学堂就是现在的学校;戏院就是川剧、歌剧院;商人就是现在的IT王,饲料王,电脑商,地产商;妓院就是现在的歪发廊、黄桶浴及宾馆里的性服务者。
看来这些文化追根溯源,都是从农耕文化的场集开始的。
看着搬罾场上各种买卖热火朝天,来源自耕自种物品的交换,很自然就联想到农耕,透出一些史前文化来。
人类文明如何发展,汽车飞机代步,电脑代工作。地里长粮食,鸡生鸡蛋还是不会变的,甚至回到原始,原始养殖,时兴起“土”字文化来。
搬罾场,年头听说非常热闹,读书打工的都返乡了,场上人流拥挤。
只是年轻人不再参加做买卖,赶场图热闹,买卖都是老人去做。
我想,几十年后,老人老了,不种庄稼,不养鸡,不再买卖,年轻人也城市化了,场就结束了。赶场就会去更远的地方,100里以外吧。
又300年后,赶场在最后一个村落消失,这个文化就成了一个历史,无垠广褒的大地,又会有什么文化出现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