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591|评论: 6

李秉中與魯迅的友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30 10:01 | |阅读模式
                                 李秉中與魯迅的友情



      在魯迅的青年朋友中,他與李秉中關係的密切超過許多人。從一九二四年一月至魯迅去世,魯迅的日記中關於李秉中的記錄有一百三十二次,其中,記李秉中給魯迅信五十二封;魯迅給李秉中信三十封。實際應該更多,僅從已發現的李秉中的信,就有一封魯迅未記。

      讀魯迅給李秉中的信,能讀到他極少向別人吐露的苦楚和對李秉中的關懷。魯迅結識李秉中是與周作人鬧翻,搬出原住宅半年後。那是他成年後人生經歷最糟糕的時期。李秉中當時也處於困苦憤懣之中,他與魯迅頗有相似之處。他生於四川,父母早亡,家業由舅舅接管。舅舅卻對他十分苛刻。他與表姐相戀,舅舅又極力反對。一怒之下,他在一九二三年跑到北京,進入北京大學旁聽。當時,魯迅正在北大講授「中國小說史」,李秉中得與魯迅相識。魯迅日記一九二四年一月二十九日中寫道:「上午李秉中來,字庸倩。」這是魯迅關於李秉中的第一次記載。他們的關係發展迅速,他們在北京的一年時間裡,不但往來書信頻繁,互相拜訪也很頻繁。魯迅主動去看望年輕朋友是頗為少有的。
      
      他們很快成為知己,第二次見面後,李秉中給魯迅寫了第一封信,想是詢問何時何地拜訪魯迅比較方便。魯迅接到信後「即覆」,只有短短數十字,卻準確地告知了自己每日的作息,表明了可以隨時隨地接待這位新交的熱情態度。而魯迅在給李秉中的第四封信,更是敞開心扉地寫道:「我這裡的客並不多,我喜歡寂寞,又憎惡寂寞,所以有青年肯來訪問我,很使我喜歡。但我說一句真話罷,這大約你未曾覺得的,就是這人如果以我為是,我便發生一種悲哀,怕他要陷入我一類的命運;倘若一見之後,覺得我非其族類,不復再來,我便知道他較我更有希望,十分放心了。……其實我何嘗坦白?我已經能夠細嚼黃連而不皺眉了。……我也常常想到自殺,也常想殺人,然而都不實行,我大約不是一勇個士。……我自己總覺得我的靈魂裡有毒氣和鬼氣,我極憎惡他,想除去他,而不能。我雖然竭力遮蔽著,總還恐怕傳染給別人,我之所以對於和我往來較多的人有時不免覺到悲哀者以此。」如此的心靈坦白在魯迅給其他青年朋友的信中是沒有的。可以說,李秉中的出現,對因兄弟離隙,而陷於極度痛苦中的魯迅,是一個莫大的慰藉。可能正是他們經歷中的相似之處,使他們的交往迅速加深。
      
      在他們的交往中,魯迅給過李秉中很大的幫助。李秉中因北上惹惱了舅舅,生活異常窘迫。魯迅親自出面請胡適幫助他出售小說文稿,寫信催問,並寫信介紹他與胡適見面。還向其他朋友寫信想辦法幫助他解決生活問題,而且在自己經濟狀況很拮据──教育部欠薪,購買住宅借了大筆債務──的情況下,竭盡全力幫助李秉中。從魯迅給他的信中可知魯迅之難:「我手頭所有,可以奉借二十元,餘須待端午再看,頗疑其時當有官俸少許可發,則再借三十元無難,但此等俸錢,照例必於端午前一日之半夜才能決定有無,故此時不能斷言。……貴債主能延至陽曆六月底,則即令俸泉不發,亦尚有他法可想。」
      
      一九二四年底,李秉中南下廣州報考黃埔軍校,懷揣的是魯迅送的二十元路費及寫給時任中共中央委員、國民政府中央組織部長譚平山的介紹信。李秉中入黃埔軍校想必是出於生計所迫,這無奈的選擇可能是魯迅根據自己的經驗幫助他選擇的。
      
      入黃埔後,李秉中參加了討伐陳炯明的東江戰役,又赴蘇聯和日本軍校留學七年,回國後留南京任職。師生二人雖見面的機會不多,卻彼此時刻惦念。從魯迅給李秉中的信中可以看出,李秉中無論身處國內國外,每次魯迅遭遇困厄,他都會立刻送上關切的問候。他自己的苦悶和困惑也總是向魯迅傾訴和請教。魯迅也總充滿憐惜地勸慰及耐心指點。他們信中的交流,遠遠超出一般朋友的寒暄。這裡分別摘錄一些,從中可窺一斑。
      
      「憶前此來函,頗多感憤之言,而鄙意頗以為不必,兄當冷靜,將所學者學畢,然後再思其他。」
      
      「兄職業我以為不可改,非為救國,為吃飯也。」
      
      「恐人民將受之苦,此時尚不過開場也。但徒憂無益。」
      
      「兄之孩子,雖倍於我,但倘不更有增益,似尚力有可為,所必要者,此後當行節育法也。惟須不懈,乃有成效,因此事繁瑣,易致疏失,一不注意,便又往往懷孕矣。」
      
       以上摘錄,看得出魯迅對李秉中關懷備至。尤其,關於節育一段,以當時社會境況,想來為人父母者亦未必做得到。
      
       從已發現的,李秉中一九二五年一──五月參加東江戰役前後,給魯迅的七封信中也充滿了深厚的情感和苦悶的傾訴。
      
      「又照例是長信,我也不知究竟是什麼原故,總覺得對於先生有許多話說,……我的話對別人想不起來這樣多。」
      
      「往在教育部見魯迅兩手執茶杯顫抖不止,迄今以為念。生活沉悶亦莫法之事,能多與友人劇談或散步鄉野或可稍解。」
      
      「東江刻將肅清,想當暫得休息,甚願告假入京,重理舊業,非懾於死,實又厭苦此種生活矣。」
      
      「軍行無定趾,不易得賜書,望先生試作一緘,交軍官學校轉前敵探投學兵隊,或可得亦未料。」
      
      「魯迅是唯一的能慰安我的人。」
      
      兩位忘年之交自一九二四年一別,雖離多聚少,但每次見面都充滿愉悅。一九二九年,李秉中回國與表姐堇琼「彭山名仕陈希虞之女」結婚,師生在北京不期而遇。魯迅在給許廣平的信中寫道:「同日又看見執中,他萬不料我也在京,非常高興。他們明天在來今雨軒結婚,我想於上午去一趟」。「昨天往中央公園賀李執中」。魯迅離京近三年,第一次返京省親,還在繁忙中擠出時間參加李秉中的婚禮。
      
      有資料說李秉中回國後,晉升為少將,任職於南京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並加入復興社,魯迅因此與他疏遠了。其實,以魯迅的性格,如確為此,是只有斷絕關係,而無疏遠必要的。魯迅給李秉中的信結止於一九三二年六月四日,李秉中剛回國,將南下之前。之後李秉中給魯迅的七封信中的六封和魯迅由許廣平代回的一封信至今未被發現,使這段時間對他們關係的考證失去了重要的資料。也許為了迴避不必要的麻煩,他們的交往少了,但他們的友情絕沒有結束。其實,魯迅最清楚,李秉中並不是堅定的「主義」信仰者,他內心一直懷有很強的悲觀情緒,這種悲觀即有對自己現狀的不滿,也有對社會現實的失望。他曾在給魯迅的信中寫道:「我的出發到戰場,與其說我是革命,不如說我是好奇。」並說自己的願望是「不壓迫人,也不被壓迫」。
      
      魯迅去世前的一個月左右,他們曾見過兩次面。魯迅在一九三六年九月二十七日的日記中,記有「晨李秉中來並贈廣平布衫一件。」這都足以證明他們內心深處的友情並未因外界的變化沖淡。一九三六年十月二十日,魯迅去世第二天,李秉中給許廣平寫去慰問信,讀來讓人黯然:「廣平師母:今日閱報,驚悉先生逝世,雖是在辦公室中,不禁伏案慟哭。」正因為,李秉中對魯迅充滿深厚的感情,才會不顧身份,不計後果地在辦公室內失聲痛哭。
      
      李秉中沒有留下任何對於魯迅的回憶或紀念文章,這可能仍是由他的身份造成的。但他內心對魯迅的懷念是無法忘卻的,這份無法釋放的懷念,對他必定是一種巨大的痛苦。年僅三十八歲的他,在魯迅去世四年後也突然病逝,其原因未必與他的恩師摯友魯迅的去世沒有關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24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6-30 11:34 |
请问楼主:原来酱盐厂的那个李武南会不会是李秉中的儿子哦?

 楼主| 发表于 2011-7-1 19:16 |
矂坛子 发表于 2011-6-30 11:34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请问楼主:原来酱盐厂的那个李武南会不会是李秉中的儿子哦?

:handshake
李武男是李秉中的儿子,陈希虞的外孙,现居重庆。李氏祖籍陕西渭南,酱盐厂是李家祖业。

发表于 2011-7-1 20:19 |
但好象听说李武南前几年就死了啊?还活着在重庆。好事情。先前李在彭山时。听他讲过楼主所说的一些事情。但不强细也不多(那时我们还小只有十几岁)。

发表于 2011-7-6 23:53 |
很有价值的彭山历史文人的发掘,欣赏!

发表于 2011-7-14 19:05 |
其实我知道也少。只是听到他说过:五岁时鲁迅先生抱着他照过相,还有武南这个名子。象日本人的名子。是鲁迅先生取的。彭山解放时,他骑高头大马,打马游街。好象过细粮关的时候,为了吃饱,自导自演偷酱盐厂的豆子。仅此而已。希望为你挖掘历史名人有所帮助。
.

发表于 2011-12-28 11:44 |
路过,晃一下。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