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66岁的残疾人医生侯方杰组建起了党员义诊队,开始了“巡诊之旅”。至2009年9月,侯方杰行程达1.2万公里,共为53个乡镇接诊病人43317人次,粗略计算,累计减免药费22万余元,倒贴路费、运费1.5万元。 2010年3月8日,他到了营山县地理位置最偏远的合兴乡,成为了当地马项村的一名村医。
到最偏远的村当医生
合兴乡距离营山县城87公里,与仪陇、平昌接壤。“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地无三尺平,年年灾情多。”就是对此地恶劣自然条件的写照。
2008年5月下旬,侯方杰一行到合兴乡场镇义诊。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地一些患病的百姓,因为交通的不便,“走不出村,更走不出乡”,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甚至有些患者是被活活拖死的”。
侯方杰到达当地后,遇上了已卧病在床近1个月的年过九旬的周才高老人。那时,老人已生命垂危,家里人已给老人穿上了寿衣、剃了头,准备了火纸、鞭炮。后经侯方杰诊断发现,老人病情并没有这么严重,便给开了中药。老人吃了3副中药后,“活了过来”。
在合兴乡的亲身经历,侯方杰他们体会到了贫困山区对于医生的渴望,这也就更加坚定了侯方杰义诊的步伐。2010年3月8日,侯方杰启程前往合兴乡马项村“驻村”,在此后的1年多时间里,他成为了当地的一名村医。
“征服”村里的大山
“驻村之路”从一开始就充满曲折。2010年3月8日当天下着雨,侯方杰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才到达合兴乡场镇,匆匆吃过午饭,搭乘一辆摩托车前往马项村。走了100多米,摩托车滑倒在地,泥浆顿时扑满了他一身。随后,侯方杰不得不拄着拐杖,步行在崎岖的山间小路上,走了10余公里后,方才到达马项村。
渐渐地侯方杰适应了这里的交通,他每个月要来此地3次,每次“驻村”3天时间。在这1年多时间里,村里的大山都被他“征服”。
除了在村卫生室集中接诊,侯方杰还经常拄着拐杖、跋山涉水走访贫困患者。去年5月29日,侯方杰听说该村八旬老党员刘强疾病缠身,老伴瘫痪在床,便决定去看看,两人无法下山接受治疗。第二天,虽然天空飘着雨,但他还是选择“如期赴约”。
1050步阶梯,侯方杰冒着雨沿着阶梯从山脚爬上山顶到了村民刘强家中。
忙完后,侯方杰又要赶着往回走,因为山路本就不好走,所以必须赶到天黑前返回住处。来时经过的一条小溪因山洪导致河水暴涨。看着已淹到大腿处的河水,他只得把外裤脱下,用拐杖试探着一点点在河中挪动身体。
为了让刘强夫妇得到有效治疗,侯方杰先后10余次到山顶给刘强看病送药。目前,刘强夫妇的病情已有所好转。
为当地培养医生
在马项村的日子里,侯方杰把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村医周德。受他的感召,本想外出打工的周德,决定继续扎根于此。
《本草纲目》、《内经》、《中药大辞典》等医学书籍,如今成了周德的“枕边书”。他说,这些书是侯方杰送给他的,并叮嘱他要尽量抽时间仔细阅读、好好理解。
在每次义诊期间,侯方杰都要给周德讲授中医基础理论,讲解每味药的药性、药味、主治功效,谈自己的诊疗体会……经过1年多时间的“传、帮、带”,如今,周德已能运用中医理论诊治各种常见病、多发病。
“培养一名村医,以解决马项村及周边老百姓就医难的突出问题”这是侯方杰的愿望。
自掏腰包建村卫生室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全省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这是侯方杰获得的殊荣,并分别得到了5000元的奖金。拿到奖金后,侯方杰便把共计1万元钱捐给了马项村,用于村上建卫生室和村民活动室。而且,为弥补资金缺口,他多次到县上相关部门反映情况,共争取到6.5万元建设资金。
目前,卫生室和村民活动室房屋主体工程已竣工,现正忙于装修。
“趁着还能走动多为群众做好事。”如今,侯方杰在马项村1年多的义诊已暂时告一段落,年逾古稀的他又确定了下一个目标:在营山北边偏僻的高码乡选一个村蹲点义诊,并为当地培养一名合格的村医。

侯方杰正在给村民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