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386|评论: 58

淡淡幽情---怀念邓丽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11-18 21:55 | |阅读模式

从一邓丽君迷朋友那里得到一张带歌词歌本的CD。这张专辑空前绝后的经典,是中国经典诗词与流行及古典音乐相结合的最佳典范,有很深的文化蕴味。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8 22:33:04编辑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44 |
我再推荐一个词:“永恒”。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41 |

安静,典雅,活泼,开朗,脱俗,清新,大方,可爱,端庄,温柔,坚强,美丽,多情,幽默,善良,谦虚,自信,勤奋,一般人身上不可能同时找到的气质,她竟然同时具备了。能集这些优点于一身的人不称为完美还能称为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22 |
演唱古诗词,必须了解个中意境,在这张《淡淡幽情》中,邓丽君显示出良好的理解歌曲的能力,平静中偶尔迸发,随即收敛,准确把握住了“淡淡幽情”,不知不觉中听者就被带入歌曲里。音色甜润、字正腔圆,真挚投入,是邓丽君的最大特色。在这张CD中,你可以体会到这种风情。这张专辑也是邓丽君唯一一张登上台湾百佳流行乐专辑榜的作品。[em06]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20 |
用一首台湾校园歌曲《踏着夕阳归去》缅怀君姐

远远地 见你在夕阳那端
打着一把细花阳伞
晚风将你的长发飘散
半掩去驼红的面庞

我仿佛是一页疲惫的归帆
遥遥晃晃划向你高张的臂弯
苍穹有急切地呼唤在回响
亲亲,别后是否仍无恙

来吧,让我们携手共行
追逐夕阳的步履
走在林间的小径
略过清清小溪
哪儿有一座小小蜗居
等待着我们
踏着夕阳归去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26 |
流行与古典的完美融和,音乐与文学的完美融和,只有邓丽君的歌声才能达到此高度,绝对的顶峰!!!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24 |
邓丽君歌词意境最高,最有古典美的专辑就是这张!!空前绝后!!!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10 |
第六首:《有谁知我此时情》

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
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意译:你离开凤城的时候,玉饰变得那样惨白,花朵开得那样悲愁,就连为你饯行的莲花楼上那柳树也显得青悠悠。我举起酒杯唱一首送别的阳关曲,送你一程又一程,还是依依而别。真希望和你梦中相会,但是好梦难成,有谁知道我这时的情怀。我在枕上流泪,天在阶前落雨,隔着窗儿,里外一起点滴到天明。

解说:作者聂胜琼,是宋朝时代的名妓,才貌出众,被宋朝大官李之问看中,共赴同居。这首词是作者送别李之问后数日,仍然思念而作。作好后,作者差人送给李之问。李之问回家后,被其妻发现这首词,便具实告之。其妻喜欢这首词的语句清健,便命李之问带了许多嫁妆,正式娶聂胜琼回家。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的感情真诚而热烈,表达出恋爱中人的浓情蜜意和痴心一片。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11 |
第七首:《胭脂泪》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意译:春花如林,万紫千红;转眼间,春去花落,凋谢得太快,太快!无奈那朝朝的寒雨,还有那夜夜的晚风。女人的泪珠,染着胭脂,像一片片红花瓣一般落下,使人留恋,使人陶醉,使人不忍离去;此情此景,何日再重逢?唉!人生就是这样,永远有遗憾像江水一样,永远向东流去。

解说:这首词是李后主做了宋朝俘虏之后所作,命运的坎坷,痛苦的煎熬,中年的人生,作者此时满怀淡淡的哀愁。前一句虽是写景,但用<太勿勿>,用<常恨>,词意便迅速转入内心的感受。融景入情,景为情使,这是千年难得的上乘抒情之作。读者在这首词里所感染到的是美好的事物横遭摧毁,并不限于<林花>。<林花>的命运如此,其他如<林花>同样命运的都如此。后段转到描写人生的好景不长。把女人比作<林花>般值得留恋与陶醉,凄艳动人。这就有足够的力量来表现<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13 |
第八首:《万叶千声》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欹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尽。


意译:别后不知道你在何处,眼前所见是一片凄凉,多少愁闷。你,渐行渐远,渐渐地便没有书信寄来,像鱼沉大海般,到何处去查问你的行踪?深夜听见风吹竹叶,响起了秋天的声音,千万片叶子,千万种声音,全都是离恨的呻吟。故意斜倚着孤枕,指望在梦中找到你,谁知道,通宵达旦,灯尽而梦又不成。

解说:欧阳修,宋朝,江西人。官至枢密副使。号醉翁。文章名冠天下。<渐行渐远渐无书>一句,更是千古佳作。一方面是浓情蜜意的朝夕怀念;而另一方面,却渐渐地一封书信都没有。前一半是写出相思与苦恋之情;而后一半,因为断了音讯,被辜负,甚至可能被遗弃,相思与苦恋终于变成了恨,<万叶千声皆是恨!>,又一句千古佳句。最后,<梦又不成灯又尽>一句,更教人回肠荡气,凄惨泪下。这首词,写尽相思苦恋的哀痛。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17 |
第十二首:《思君》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意译:我住在长江的上游,你住在长江的下游;天天思念你而见不到你,你我却同时饮用同一条长江的江水。这江水,流到什么时候停止?这离恨,拖到哪年哪月结束?但愿你的心像我的心一样,那么就一定不会辜负这番相思的情意。

解说:作者李之仪,宋朝的进士出身,常追随苏轼左右,官运不济,屡次遭到贬谪的命运,故此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之中渡过,尝尽离乡别井的苦况滋味。这首词是他中年流落他乡时,因思念其妻而作。以极为朴实的文字写出离情别恨的忧愁与伤感。在作者笔下,长江,成为两地相思的唯一联系,也是感情抒发的唯一凭藉,故此<共饮长江水>一句,是全词的精华与最高意境。朝夕相思的浓情蜜意如江水般滔滔不约,永无休止,超越时间与空间。水长流,恨长有?语尽而意不尽!这首词的风格颇近民歌。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19 |
以前还在另一个君网上见到另一版本的介绍,个人认为更为精彩,在语言上更为出色一些。
《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又名:《相见欢》《秋夜月》《上西楼》)

[结合]:

作为南唐最后的皇帝——李煜,从小就无心从政,只喜诗词歌赋,是一个很单纯的国君。但最终被敌国所抓获,终年关在一个冷清的院落里,也就是他词中所谓的“西楼”。然后在他生日的当天,被人在饭菜里下毒身亡,年仅42岁。他的词多半凄美哀怨,似有小儿女之态,被封为“花间派”词人。在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中,李煜的词占有三首,是花笔墨最多的一个。可见,邓丽君也非常喜欢李煜的词,难道是因为心境相同?邓丽君在出这盘专辑的时候,适逢她感情最失意的阶段,所以她所选的词大半是哀怨而又缠绵的,而这一切又以“离愁”为主线,可见她当时作为一个异乡浪子还是非常的渴望回归故里。但戏剧性的就是,她仙逝的年龄和李煜一样,都是42岁,这是巧合还是上天埋下的伏笔?便无从考据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16 |
第十一首:《欲说还休》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意译:少年时代不知道什么叫愁,也没有学过愁的滋味,就喜欢登高楼而望断天涯路,为了要写新词,勉强装得满怀愁绪,勉强说愁。如今年岁已长,尝尽各种愁苦的滋味,反而不想说起,因为愁不是言语所能形容的,只好淡淡地说:"好一个凉快的秋天!"

解说:作者辛弃疾,号稼轩,山东济南人;能文能武,官司至安抚使。因见忌于南方官僚,时常被弹劾,一生官运不济。这首词是写他老年饱经折磨以后的心情。<爱上层楼>,除了喜爱登高楼外,还暗含着喜爱涉足青楼交往名妓的意思。重复此句,使得一个充满青春,活力与热情的青年,跃然于纸上。而紧跟着两句<欲说还休> ,前后对照,更能迅速地写出老年时的满怀愁绪。这首词,前一半热情洋溢;后一半则沉重得非常语所能形容。越是淡淡的哀愁,越是不想说,愁反而越深,越重!说不出来的愁,是人生常有的经验,也是人生无可奈何的!这首词,写尽了愁的滋味!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15 |
第十首:《相看泪眼》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意译:寒风阵阵,蝉声凄切,眼看着差别的长亭被夜色包围,而倾盘大雨也刚停下来。饯行的酒席设在城外的帷帐里,大家都毫无情绪。正在舍不得分离的时候,船家却催促快点出发。彼此抓着手,看着彼此充满泪水的眼睛,竟然梗着喉咙而说不出一句话。心里想着,这一去,要走过千山万水,看见的只是南方辽阔的天空积压着沉重的黄昏烟雾。自古以来,多情的人都是最怕离别的,何况在中秋佳节,别人都是全家团聚,而离乡别井的人却孤单一人,冷冷清清!喝酒吧,但又不知道今晚酒醒我身在何处?唯有岸边的杨柳,晚风和残月而已。这一别离,以后的年月,就算是良辰美景也形同虚设。我心里纵然有千种情万般爱,可又能和谁去说呢?

解说:柳永未成名之时,世人皆称他为柳三变。福建人。他最喜欢为妓女作词,流传很广。宋仁宗知道他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名句,考进士时,看见他的名字,说:“这不就是填词的柳三变吗?" 又说:"何用浮名,且去填词!"柳三变从此自称是<奉旨填词>。后来改名为柳永。也做过一些小官,最后竟潦倒而死。相传柳永死时,妓女们合钱将他埋葬,每年春天都去上坟。这首词可以说是把离别之情写得出神入化。作者把离别分成三部分来描写:离别之前,离别之时以及离别之后。离别之前:蝉声,雨声,江水声,和饯行酒席上的默默无声作了提高意境的对照。离别之时:<千里烟波>和<暮蔼沉沉>也构成了一幅幅使人伤感的画面。先是声音,后是景色,再下来才是别后的情绪澎湃,思念情人以至万念俱灰!最后的<更与何人说?>应是感情激动的高潮,如海浪般再三不断地重复着同一个声音,同一个问题。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14 |
第九首:《人约黄昏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意译:去年元宵节的夜晚,花市的彩灯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月儿挂在杨柳树梢,他和我相约在黄昏后见面,并渡佳节。今年元宵节的晚上,月儿与彩灯还是和去年一样,可是我在花市找不到去年约我的那个人,我暗自哭泣,偷偷抹泪,泪水湿透了我春节新衫的衣袖。

解说:作者朱淑真,又名幽栖居士。丈夫为一市井之徒,粗鲁庸俗,故其在婚姻很不如意。她因此将其词集题名为<断肠集>。这首词是回忆去年与情人相会的情意。前一半,欢乐之情,跃然纸上;怕被人看见,故相约在黄昏后,天黑了才见面。后一半,环境与前一半相同,佳节的气氛,人群的欢笑,市集的歌舞,依然如故;但女主角的心情,截然不同,被遗弃的居士,又不敢在人群中表现出来,怕被人看见,只能偷偷抹泪。情人他去,留下一片伤感和淡淡幽情。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06 |
第四首:《芳草无情》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意译:蓝天白云,满地黄叶。水边一片秋天的景色。水波上漂浮着秋凉的绿悠悠的露气。斜阳照着远山,天和水在远处相接。芳草无情,更何况在斜阳外。在旅途中,独自一人怀念故乡和过去的情景。除非每个夜晚都能安然入睡而且做个好梦。否则,千万不要失眠时独自一人在高楼上看月亮,以免酒入愁肠,会变成相思泪!

解说:作者范仲淹,乃宋朝有名的儒将,官至宣抚使,镇守边关多年。这首词就是在他离乡别井时所写的。景色越美,越掩不住离情的愁苦。旅途中的孤况滋味,深深抓住读者。这首词,前一半写秋天的景色,《芳草无情》,写出了游子的寂寞孤独心情;后一半写出了旅途中,悠悠长夜的难受。这首词,把离情的愁苦,描写得入木三分!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08 |
第五首:《清夜悠悠》

玉楼深锁多情种,清夜悠悠谁共?
羞见枕衾鸳凤,闷则和衣拥。

无端画角严城动,惊破一番新梦。
窗外月花霜重,听彻梅花弄。

意译:玉楼上住着一个多情的少女。谁跟她渡过这悠长而寂寞的夜晚?她看见枕头和被子上绣着的鸳鸯凤凰都成双成对而不免有些害羞。沉闷的心情使她穿着衣服而昏昏入睡。突然,无端端,军营里的军号,声彻长空。惊破了她的新梦。她眺望窗外,但见明亮的月光和屋顶上的晚霜,此情此景,无可奈何。唯有自弹自奏一曲<梅花弄>给自己听!

解说:秦少游,宋,扬州人。性豪放不羁,但官运不佳。甚为醉心于作词。五十三岁时,去藤州的华光寺游山玩水,跟旅客讲述他梦中所得的佳句,忽然说想喝水,别人取水给他饮,他看着水,笑笑,便死去!这首词是描写怀春少女怀春的心情。梦中被军号惊醒,使人想起卡门组曲中的军号声。更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以如此刺激的声音来衬托少女如此沉闷的心情,确是难得多见的大手笔!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01 |
第一首:《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断。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意译:默默无言,独自一人,登上西楼。但见月如钩。寂寞的梧桐树一棵,矗立在深深的庭院中,像是锁住了清凉的秋天。剪也剪不断,愈整理愈乱,这是什么?是离情愁绪。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解说:这首词,是李后主的作品中最凄惨悲怨的,作者写的虽是<<亡国之音>>的衷思,但也是表达个人离别愁绪的上乘之作。简单的文字,刻画出如此深沉的意境,真是不可多得的千古绝唱。前一半是写景,寥寥数句,烘托出人生无可奈何的孤况,寂寞与凄凉;后一半是写情,<<剪不断,理还乱>>,真实而肯切,几乎每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无以排遣的离愁,梗在心中,使人不知如何是好。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非笔墨所能形容。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02 |
第二首:但愿人长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译:明媚的月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照耀大地的?我举起酒杯,问青蓝的天空。不知道天上那个月宫,今晚到底是哪一年?哦,我真想飞到月宫中去,飞到你的世界里去。但我怕你那翠雕的楼台和白玉的房屋并不适合我,我怕你那里太高,太寒冷。我不如留在我的世界,留在人间,在你的月光下跳着舞,享受我的人生,不是更好吗?你不停地转动,照过朱红的楼台,又照进雕花的门窗,照着世间失眠的人们。你真不应该那么狠心:为什么偏偏在我们别离的时候,你却那么圆满?唉,人生有悲衷有欢乐,有别离有聚合;月亮也有阴暗有晴亮,有圆满有缺陷。世上的事,自古以来就很难十全十美!但愿我们长寿健康,虽相隔千里,也能共享同一个明媚的月亮。

解说:这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夜,通宵狂饮,大醉之后所作,并以此词怀念其弟子由。作者当晚原是写给当时名满全国的歌手袁陶唱的,开始两句是乞灵于李白诗:<青天有月来几时?我欲停杯一问之。>故有李太白空灵奇逸的意境以及朗爽豪放的气慨。中秋夜,皓月当空,文人雅士通宵狂饮,吟诗作词,载歌载舞,欢乐之情,跃然纸上,<何似在人间 ?>,事后苏轼还对游伴说:“此便是神仙矣!",苏轼一生官运坎坷,屡遭贬谪外放,因此在这首词中劝人达观,勿作非份之想。在你自己的世界里享有你自己的存在,便是这首词的主题。

 楼主| 发表于 2005-11-18 22:04 |
第三首:《几多愁》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意译:春花谢了,秋月淡去,时光一年一年流过,到何时才是人生的尽头?多少的往事还依然记得清清楚楚。昨晚,东风又吹进小楼,在月光下,实在不忍去回想我那失去的家国!往日宫中那些雕花栏杆和玉石的台阶,应该依旧在那里,只是如今人事已变,面目全非。我真不知道往后还有多少悲愁?多少悲愁,如满江的春水,永远不断地向东流,向东流。。。

解说:作者李煜,又称南唐后李后主。他做了十五年皇帝,国亡而被俘。宋太宗封他作违命候。从此,生活十分清苦。他曾写信给旧日宫人说:“此间日夕,以眼泪洗面。”后来,宋太宗听说他于七夕节夜晚在寓中作乐,颇为生气;又因为他的这首词中有<故国不堪明月中>的句子,便命人用毒药将李后主毒死。这首词是李后主到宋朝做俘虏后第二年正月的一个月夜里写的,距离他的一年正月受降恰恰是一年。显然,也是一种纪念。所以,李后主才用<又东风>来表示又过了一半的意思。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第一年的俘虏生涯,其愁苦其悲切,真是非笔墨所能形容。作者一字一泪,读者也一字一泪,歌者更一字一泪!这首词的意境,沉痛悲凉,回肠荡气,被推为千古绝作。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