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印象——贾墓秋思 说起“推敲”,人们自然会想起贾岛,而这位晚唐苦吟诗人的孤魂真冢今在何处?深秋时节,我迎着瑟瑟秋风,浴着恹恹斜阳去拜谒魂牵梦绕的、位于城郊泉山麓的贾岛墓。 来到瘦诗亭前,听见秋风拂动竹叶飒飒作响,只见斜阳照在四壁空荡的瘦诗亭上,竹影摇曳,亭柱斑驳。诗亭正中肃立着祭奠牌位,下为青石平台,上为雕花石碑,其上书“唐普州司户参军贾浪神位。”亭左右各立石碑一块,右碑记诗亭兴衰,左碑刻有清代游人沈清任、胡步云、李光绪的题诗,其诗或抒凭吊贾公孤魂的伤感,或赞贾公流传千秋的才德。亭左前方石栏上有行书石刻大字“吏隐诗仙”,其背面有徐观建诗亭的记载。 步过诗亭,拾级而上,便到了贾岛墓莹。其墓长7米,宽高各3米。墓前的条石苍苔点点,墓周的瘦竹孑立茕茕,墓上的枯草颤巍巍随风俯仰。举目四望:天高地迥,野旷山空,寒风斜阳,人鸟无踪,此时,我不禁想起沈清凭吊贾岛的诗句: 深山冷翠微,荒冢落斜晖。 谁哭诗魂瘦,空披墓草肥。 伫立贾岛墓,徘徊瘦诗亭,望秋风,问斜阳,我不禁因墓及人,遥思如缕,想起了贾岛的生平往事。 贾岛幼时家境极为贫困,十二三岁因饥寒所迫离开家乡,过了一段近乎乞丐的漂流生活。因此,他看破红尘,去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县)毅然削发为僧,后还俗,开始了他近十三年的漫游生活。他喜好诗文,作诗极苦,甚至达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地。相传,有一天他在长安城内骑驴行吟,得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推)月下门”十分得意,但不知用“敲”字好还是用“推”字好,便在驴上悉心体味,低头吟哦,举手作“敲”、“推”状。忽然呼声大作,车辚马啸,贾岛竟全然不觉,却是撞了京兆尹韩愈的官道。他被吏卒扣至韩愈面前,韩愈问明原委,非但没怪罪贾岛,反而捋须低眉为之改诗。韩愈沉思良久,建议用“敲”字。因为“敲”字既符合月夜僧归的情景,音韵又响亮上口。贾岛听罢,叩头便拜,尊韩愈为师。从此以后,“推敲”这一典故便不胫而走,流传千古。这便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贾岛“长材闲气,超桌挺生”。他与韩愈、柳宗元、孟郊等著名文豪诗人相交为友,以自身苦吟推敲所形成的“瘦寒”诗风,名垂晚唐,声噪后世。贾岛对晚唐和五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的李洞、李频、曹松等一批青年诗人对他甚至达到了顶礼膜拜的偶像化程度。李洞常抄录贾岛的诗送给喜欢贾诗的人,并叮咛道:“此无异佛经,跪焚香拜之。” 想到这里,我不禁心潮起伏,情感激荡,我为安岳这块土地上长眠着这样一位著名诗人而自豪,也为安岳这方热土能给予贾岛以灵感和营养而骄傲。贾岛在安岳时,组织讲学,传播文化,曾写下了著名的《夏夜登南楼》: 水岸寒楼带月跻,夏林初见岳阳溪。 一点新萤报秋信,不知何处是菩提。 贾岛的这首七绝,逼真地描写了安岳夏秋之交的夜色,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千百年过去,皎皎月光如故,凄凄世俗无存。此处已是“菩提”!葱葱夏林明珠闪烁,巍巍大厦拔地而起,悠悠万民轻歌曼舞,此处胜似“菩提”! 此时,我踏着秋风慢慢下山,蓦然回首,那轮苍白衔山的夕阳,顿时仿佛变成了我心中冉冉升起的鲜红朝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