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051|评论: 0

美学心得(第四十八集) 罗国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19 14:08 | |阅读模式
          美学心得(第四十八集)
罗国正
20117月整理、修改)
995、当我在旧货市场的多个书摊寻找在大书店买不到的书时,有很多个细节引起我的美学沉思。我见到无数画家的画册象被废弃了的垃圾,象是被拾荒者或收破烂者送来这里,既是分门别类的,又是随意地堆在一起,并已有了霉腐的气味。在这堆旧书中,我怎样都找不到中国和世界顶尖级那批画家的画册,而被称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画家的画册却随手即是。我仿佛见到无数的灵魂,有微笑的、狂笑的、哭泣的、感叹的、哀伤的、呐喊的……。卖旧书的阿婆、阿伯,表面上看去没有什么文化,但他们定价之精准,令我大吃一惊。他们不是以某某是国家级画家,还是省、市级画家,或完全按大本小本来定价的;而是主要按这画册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艺术含量来定价的。如果你买画册多了,他们还可以送某某国家级画家的一大本精装画册给你。买者也随手翻开看一看后,觉得既没有参考价值,书又大又重,携带极不便,往往是送也不要。给我很强烈的印象是:卖旧书的阿婆、阿伯对画家及作品的评价,是以准确的定价来表示他们对画家的承认程度,明显使我感到比很多主管部门、协会、拍卖行,或有些书画家的自我感受更为合理。这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问题呢?值得深思!
我在想,难道人间有这样的评价规律和道理:
一、有些事物已成了“旧货”时,才获得合理的评价。
    二、是经典,人们会爱惜不弃,不会进入旧货市场,偶有进入旧货市场,也很快被人买走,人们很难遇见;是真正的垃圾,或只能成为生产原料而没有其它用途的东西,也不能进入旧货市场。
三、旧货市场是启示人们对“取与舍”的觉悟和认识的非常重要课堂。
四、任何时代,都存在着看漏了的事情,只要不被彻底毁灭,总会有被发现的时候。
    我又想:如无意外,所有的“新货”都会变成“旧货”,但不是所有的“新货”都有幸成为“旧货”。因为很多“新货”提前毁灭了,有的“新货”一旦旧了,就只能成为原料,更多的是成了垃圾。这样,“新货”在愤愤不平什么呢?“新货”能否成为“旧货”,还是个难题,因为出路成了原料,甚至是垃圾的概率非常之高,有不能成为“旧货”的悲哀。所以,能成为旧货书摊上的书,既有成不了经典、大器的嫌疑或遗憾,但毕竟有不成为原料、垃圾,还是“货”的幸运!
        “旧货”在妒忌“新货”的新,“新货”在妒忌“旧货”的旧。那么还有什么不在妒忌之中呢?有人爱新鞋的干净和新,又有人爱旧鞋不刮脚。各有道理,各得其趣。其实,很多刚生出来的产品,看上去是新的,但其形式、功能、内容早就有了,实质还是旧的;有些产品搞搞新花款,以引诱人们的猎奇心,但本质还是旧的。而有些旧货,一直都具有自己的特有的优点,还没有被新产品所代替。所以,还具有独特的魅力。
同样是车,用了多年而性能正常的劳士莱斯轿车,总比新的自行车要昂贵很多。同样是交通工具,多么新,性能多么好的车,都飞不起,而很旧的、性能良好的飞机,却可以翱翔于蓝天。这是否是妙龄的少女要嫁大过自己十多二十岁的人,年青的老板要与大自己很多岁的女士结婚的内在思维逻辑和价值评判而作出决定的依据呢?也是“老牛”卖自己必杀技的“广告词”呢?这也是很有趣的审美课题。但感情的东西,常常不是以等价交换的形式进行的。这如骑自行车不单是为了交通方便,还有环保、运动锻炼,其特有的魅力及精神因素等在起作用。这都涉及到形式与内容、外表与心灵、肉体与灵魂、功能与性质等等的审美与选择。都两全其美,固然是非常美好的事,但非常完美的事物,是很少人能遇得到的,对此应有冷静、清醒的认识。而命运往往迫使人们只能两者选其一时,就很自然地分出二大类型的人。其实任何一种选择都有其理由,各取所需,这是自由和权利,是自己的选择。美与丑的结果都没有理由埋怨别人,都应自己享受或承受。
旧货市场的营业执照是很难取得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盗亦有道。”卖旧书的阿婆、阿伯除要适应这类情况外,还要有很多知识,如原版、盗版等真伪分别。书摊里还有很多因作者学艺不够精的书画作品,一大堆象废纸乱放在地面上,皱皱叠叠的。不少人走去这堆货挑选来买,稍好一点的就被挂在墙上(其实也是很粗俗的作品)。对书画的审美其实是比较专业的,对于一般市民来说,是很难有较高的审美力的。觉得比自己写得好,很多人就认为是好东西了。这类审美认识,对于有些书画家评判书画时,也有点雷同。没有到那种境界,确实很难评价那种境界。这也是一些书画家能将一些劣质作品高价卖给不懂艺术的企业家、富人、官员等的原因。卖书的阿伯在我选好的画册准备定价前,拿出一本钢笔字的真迹,问我:“这字写得如何?”我心想:阿伯真是老江湖啊!如果我对艺术不懂,他就按书的页数、书的大小重量定价,一律按高标准艺术印刷品定价,多收我钱,如果我是懂艺术的,只能合理收费。因为前面几个顾客,阿伯就是用类似的方法,测试他们,不懂艺术的,就多收点钱。于是我就点评一下这钢笔书法后说:“阿伯厉害啊!临收钱之前,也要对我考试!”于是双方会心一笑。
卖旧书的阿婆、阿伯,之所以有比较合理的认识和精准判断,主要是天天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接触到来自各方面顾客的信息,有面上的经验、知识作为支撑,而消费者用货币来表示出人内心的真实选择,没有假话可代替。货币作为对商品的民主投票,实现了相对公平、正确评价的交易,这些都应是他们知识比较符合实际,准确审美的重要原因。很多搞艺术的人,一头钻到自己的牛角尖上,知识停留在一个点上,缺少了现实的一课。从我诸多的经验中,得出这样的结论:世界已全方位进入了没有专业知识就会随时被人欺骗的时期。谦虚、谨慎,多留心学习,不耻下问,是避免受骗的好方法。努力修炼出能瞬间把握美与丑实质的感觉。可惜的是,太多人的用心和注意力放在金钱和美色上,很少人有暇顾及美的境界。
从旧货市场的书画摊中的那堆书、那堆技艺含量低的书画作品里,使我联想起在美国史丹佛大学校园散步时的情景,校园内大树下的土地,都铺满了大小不等的一块块木屑;也使我想起在柏克莱大学里,看到柏克莱大学校长的在花园中间的别墅,这别墅是用又长又粗的成了大材的圆木组成,我用手摸着这别墅时的质感;同时我又想到登上广东四会“小鸟天堂”的小岛上,欣赏独木成林的榕树,并飞跃着众多的小鸟……。木屑、大树、栋梁之材、独木成林、独木成了小鸟的天堂;学艺——创作——作品;经典、旧货、原料、垃圾;新货、旧货,……。虽然万物终归尘土,但生命的本愿不会是未成材、未成树就成了木屑,接着就成了尘土。人生的幸福与不幸常常是反映在本愿的兑现程度上。人是追求本愿兑现的。人学艺、创作的本愿,也不会是自己精心打造的作品将迅速成为原料、垃圾。这些都非常值得学艺者、艺术家们深深反思,也是所有人都可以从中得到各自的感悟,感悟自己生命中一切的经典、新货、旧货、取与舍……
后来,我将到旧货市场书摊购书的经过和感受同一些画家讲了,他们的表情立刻显得肃穆,我并建议他们亲到现场购物感受一下,我相信他们的灵魂会象触电一样,感到震撼。其实,不是所有的东西必然是:新货——旧货——贬值——归于零。也有些东西是朝另一个方向走的,例如:古旧书店,古董、文物商店的情况就不是旧货市场的书摊那样。古旧书店的书是越旧越升值的,很多古董、文物,时间越久就越宝贵;很多古代著名的书画家的作品,不断地被印刷、出版、被临摹,他们留下的墨迹和精神不是贬值、消失,而是不断地升值、不断地被放大,其影响一浪高于一浪。关键是功力到了一定层次、境界,就可以在相当历史时期里跳出进入尘土的物质回归。能到这种地步的人,往往是有“童子功”者成功率会较高。大浪淘沙,梦想与终局,理想与奋斗,美与丑……;从本质上看,只要是货,如不毁灭掉,都是从新货走向旧货,问题是被人们视为并称作为“旧货”,还是视为和被称作是古董、文物、国宝?以上种种之见,就是旧货市场给我上了一堂活生生的美学课后,使我得到的启示,使我联想和感悟,归纳起来有两点:
—是古人的两句话:
美之所在,世不能贱;
丑之所在,世不能贵。
二是对生命中的“取与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上这些美学的道理,在现实中,最大量是通过自由的市场贸易来实现的。这事实本身,应是人们需要进行认真、深刻思考的美学课题。这当然不是最理想的途径,但有什么办法呢?目前的状况就是如此,相对比较公道了!这里就有了“感觉与价格的关系”,这也涉及到“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哲学命题,也涉及到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审美关系的美学命题。新货、旧货、正版、山寨版、翻版,感觉!美还是丑?价格!……
人生至少也要有一次认认真真地到综合的大型的旧货市场去体验、感悟。
这时,我耳朵仿佛重复听到这样的声音:“新货!旧货!”是咒骂?!是赞美!?
996、曹植说:“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摘藻也如春葩,泛乎洋洋,光乎皓皓,与雅颂争流可也”。与曹植所说的“君子之作”相对应的应该是“小人之作”,如不知何为“小人之作”,就按曹植这段话每句相反的方向去找就知道了。曹植在强调文章的“英气”,其实好文章可以有多种的“气”,是因事因情因景而不同的,没有单一的、固定不变的模式。教科书教人用感叹号只用一个,这是规范,但文学创作为了便于读者颂读,为了制造特有的感觉,可用上多个感叹号。教科书说,信封要写某某“同志”收,因信封是给邮递员看的,不是给收信人看的,错!邮递员真是懒得看某某“同志”,看了地址后,能准确送信就行了。而收信人一看信封,就明显有不同于邮递员的强烈感觉了。如果说一定要写某某“同志”收,那个单位刚好有同名同姓三个以上某某,又怎么办呢?某某总经理收,某某主任收就绝对不会错(当然,为了保密就例外)。我讲这些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教科书的话是一个标准,具有普遍性,具体实际情况和艺术创作常常有所不同,要灵活和敢于突破。文章的“气”也是如此,不只有“英气”,也有“太和之气”、“太极之气”、“太虚之气”、“自然之气”、“阴气”、“阳气”, 或有意制造“丑涩之气”等等,既有“高山仰止”之势,也可“雌雄嗡嗡相鸣”之趣。文化、艺术要有打破墨守成规的“胆气”。“胆气”可通“大周天”。古人比现在信息少很多,能达到曹植的高度也确实了不起了!
997、中国电影的投资者和策划者,为什么不拍一部《老子》、拍一部《释加牟尼佛》的电影呢?这里有太多的典故了,对于编剧、导演、演员有太大的艺术空间发挥,至于票房,还会有问题吗?“蝴蝶效应”将在这里发生。
998、人是追求自由的。没错!人追求自由是应该有目标、有计划的。没错!人应努力按照确定的目标和设计好的方案去追求自由。没错!这就问题来了,人又被目标和计划的约束而失去了自由。人去做“计划”,却被“计划”了!怎办?自由、目标、计划三者如何去平衡?怎样取得相对完美的效果呢?谋略与美学、方法论与幸福感、欲望与身心健康等等问题,书籍都有一些答案。答案与自由?!还是自由与答案!?请你慢慢想吧!以上的所有问题不可能一下子就全想通的!
                                   (待续)
   美学心得(第四十七集) 罗国正 - 锵锵杂谈 - 凤凰论坛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7222306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