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音乐结构有3种: 单曲体——采用艺人称之为“小调”的曲牌。多为二句式、四句式、和多句式。一般以一个曲牌为基础,采用“重头”(反覆)或“换尾”(首句变化、反覆)的格式,演唱几段或十几段唱词。在反覆时,曲调有相应的变化。如《布谷鸟儿咕咕叫》共18句,熊青云先生在编曲时用【鲜花调】4环,第四环则有6句,处理得非常巧妙。四川清音的小调曲牌大都来自民歌,结构一般是用一个曲调反复演唱多段唱词,唱词内容常为抒情写景或叙述小段故事,有的小调曲牌也可插在联曲体唱段中使用。在四川清音中能够作为单曲体结构运用的曲牌有近百首。如[鲜花调]、[长城调]、[剪剪花]、[小桃红]等。 联曲体,即曲牌联套体——在四川清音唱腔中只有[月调]、[背工调]、[寄生调]三个大调的曲调可以构成联曲体结构的唱腔。它们常被分为“曲头”、“ 曲尾”,中间插上若干牌子。以[背工调]《昭君出塞》为例,它以[背工调]为主调,与原宫调系统如[月调]系统的曲牌相连时构成调性转换。例如[背工调]联曲体唱段《昭君出塞》中的调性布局:[背工头]—[叠断桥]—[哭五更]—[边关调]—[阴垛子]—[阴叠断桥]—[背工尾] 。 板腔体,即板式变化体——这类唱腔,如〔汉调〕,在曲牌类说唱音乐中是较特殊的形式。在四川清音中这种结构的唱腔数量也很少,一般是从戏曲中吸收的原来就具有板腔因素的唱腔发展而来的。 在上述三种唱腔结构中,联曲体唱腔是四川清音中最典型的结构形式。 你提出的曲牌中,《月调》《背工》《寄生》《反西皮》属于大调,《汉调》属于板腔体曲牌,其余则属于小调曲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