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沙公路——板凳人民心头的痛 沙溪,一个有着深厚历史背景却又被历史尘封的偏远小镇,直到八十年代初期,随着通沙公路的开通,沙溪历史才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也正是这条公路,铺就了沙溪人民走向外界的通道。 随着沙溪历史的不断发掘,通沙公路已经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于是一条崭新的更高质量的继红公路开通了.通沙公路——那条曾经靠当地人民群众自发筹工筹劳,风餐露宿,硬是靠着肩扛手提修筑出来的县级公路重蹈了沙溪历史背景的覆辙,逐渐从沙溪人民的记忆中衰竭。由于年久失修,排水沟严重堵塞致使山水直接冲刷路面,公路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本色;路面的碎石、泥土冲刷殆尽、大块大块的路基、片石裸露在外;整条路面沟壑纵横危机四伏,严重影响了车辆行驶的安全,从沙溪到板凳、时常有车辆被起伏的路面所折服,陷在路上前后进退不得。每到雨季,山上岩石崩裂,大块的岩石在路上一堵就是好几个月,严重危害着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安全。
板凳、一个曾经只有百十人的小场镇,当初却是扼守着进出沙溪的咽喉要道。在继红公路开通之前,这里是进出沙溪的唯一陆上通道,虽说这里不再能与当初的地势环境相媲美,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巴中大交通的改变,这里仍然是整个沙溪地区通过万源走出去的最佳通道。
“好了疮疤忘了痛”是那些不尊崇历史,不吸取教训的人的普遍天性。真不敢想象,如果有一天继红公路出现了状况,难道沙溪人民就只能眼巴巴地望路兴叹?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沙溪人民政府,完全有责任和义务与板凳乡政府携手恢复板沙公路的本来面貌,还当地民众一个出行的安全通道。 放眼沙溪的整个发展环境,近20年来,我们一边享受着当初人民群众节衣缩食建成的公路桥梁,一边却在尽情挥霍着当初的辛劳成果。沙溪危桥——尽管战战兢兢地在风雨中“危险”了十几年,却仍是当今过河的最安全通道!板沙公路——尽管破败不堪数十载,却仍然承载着当地人民艰难生活的脚步! 伤不起啊,伤不起!当一批批地方大员将王坪的规划发展作为政绩炫耀的时候,你们的眼睛是否看到了旁边那条伤痕累累的“生存之道”呢?
借用一张此前网友拍摄的相距板凳乡政府300米路段的片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