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新生“毛病”多 家长用心多引导
过完暑假,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就要成为小学生了。刚进小学,很多孩子都有一段适应的过程。一些适应能力较差的孩子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适应小学的学习与生活,表现为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生活习惯无法与小学接轨、独立生活能力欠缺等。 孩子应如何快速适应小学生活?家长该怎样帮助孩子度过这段转折期?8月24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老师伍良琼。 小学新生“毛病”多。 一些小学老师反映,每年秋季开学,他们最头痛的就是那些刚刚从幼儿园升上来的一年级新生。因为这些孩子常常有这样那样的小“毛病”,让老师们很为难。 在这些小“毛病”中,最普遍的就是孩子们无法专心听老师讲课。本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之间就存在较大的差距: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孩子们总是处在“动”中;而小学则更侧重课堂学习,必须“动中有静”。因此,许多刚刚升入小学的幼儿因无法改变爱动爱玩的习惯,常常感觉学习有负担。 适应不了小学的时间表也是老师们普遍反映的情况。有的孩子读幼儿园时动不动就不想上学,迟到、早退更是家常便饭。但小学和幼儿园相比,对时间的要求更严格,有些孩子散漫惯了,根本无法适应。 悉心培养勿溺爱。 “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以玩为主变为以学为主,孩子的生活、心理跨度都比较大,不适应是正常的。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多用心,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帮他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安岳县文化镇中心小学老师伍良琼说。 “首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专心听别人讲话的良好习惯。”伍良琼说,家长平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坐下来看看书;或者让孩子在一小段时间里集中精神做一件事,从一次两三分钟到十几分钟,循序渐进,慢慢培养孩子集中精神做事的习惯。 另外,培养孩子良好的承受能力也很重要。伍良琼说,到了小学,在课堂学习等方面,孩子做不好时,难免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没有经过挫折教育的孩子便容易对小学产生抗拒心理。因此,家长在家里应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遇到不正当的要求,不管他(她)怎么哭闹,都要坚决拒绝。慢慢地,孩子就能适应挫折。 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个性则是重中之重。在农村,不少留守儿童都是爷爷奶奶抚养。有的老人宠爱孩子,什么都为孩子做,这其实是在害孩子。家长一定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习惯。 入学前小贴士 伍良琼说,家长应根据小学的作息时间表,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作息生活习惯。同时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 “上学前,家长都会帮孩子准备好各种文具。但是最好不要让孩子带削铅笔的刀上学。”伍良琼说,小孩子在一块难免会有摩擦,他们手上又没有个轻重,所以为了自家孩子和其他人的安全,请家长把笔削好,多准备几支。 伍良琼还强调,让孩子对小学生活充满兴趣,做好认识新老师结交新同学的心理准备,更加重要。“有的孩子入学前学了一些小学的知识,上课就不喜欢听老师讲解,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认真听讲的坏习惯。因此,家长最好不要事先让孩子学一年级的科目或知识点,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才是最主要的。” □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廖晶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