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07|评论: 0

阆中瘟祖会 旧时的文化商贸“博览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9 09:46 | |阅读模式
上世纪50年代之前,阆中每年农历五月都要举行古代流传下来的“瘟祖会”,俗称“五月大会”。这是方圆几百里最隆重的民俗节日。   当时,阆中城中建有川北最大的文昌宫(现在还保留有“文昌宫街”)。据《阆中县志》载:“五月十五日为瘟祖会,旧地城隍庙后移于太清观(即南岳殿)中,此会较诸会为盛”。
  据相关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农历五月初五开始,远近乡民都陆续赶到阆中看会,到十三、十四日,阆中城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一到深夜,商铺柜台、街道檐下到处有人席地而卧。
  据县志载,五月初五“醮天之夕,饶钹箫鼓响遏云衢,演戏十日,每夜焚香如雾,火光不息”。“瘟祖会”主会场在南岳殿外广场上,搭有戏台。有“灯戏窝子”之称的老观、石滩等地的戏班子争相进城表演。有竹枝词描写: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那时,还有川北民间歌舞、傩戏、被单戏(口技)、杂耍、木偶、皮影、猴戏等10多种演出。民间艺人大显身手,各种流派竞相献演,阆中古城成了异彩纷呈的大舞台,民俗文化的大看台。
  民国中期以后,川剧“大戏”最受民众欢迎,阆中及邻县的戏班在“瘟祖会”轮番登台。有时,几个戏班子还搭台演“对台戏”,以新戏或名角争夺观众,戏文情节和名角才艺成为街谈巷议的内容。
  “其所谓灯山者,亦如上元时”。这是县志对五月十二日迎神日开始、接连几天夜里“爬灯山”表演的记载。在南岳殿广场入口处,竖起几丈高的树枝状木架,用柏枝搭建高高的“山”,上面安放数百盏麦面捏成窝窝的“天灯”,灯窝里面盛菜油,点着灯草后,就成了一座“灯山”。木架主柱下插着无数把刀,有艺人表演赤脚踏刀“爬灯山”。这是最引人入胜的精彩节目,广场上人山人海。灯油燃尽时,“灯盏”烤成了又酥又香的面饽饽,看灯的人在喧嚷嘻笑中争着领取分食。
  瘟祖出游,万人空巷。五月十五日为“出神日”。午时三刻,“大炮”(巨型鞭炮)震响之后,抬着瘟祖神像开始举行盛大的游行,“五月大会”进入了最高潮。
  游行的首先是打八仙鼓的队伍,每人头扎毛巾,身穿背心,左手握阆中特有的长柄八仙鼓,右手高举竹鞭,合着节拍敲打,威武雄壮,声震云霄;接着是边走边舞的高跷、长竿撑起平台举着金童玉女的“社火”、演示传统戏文的“地台子”、做降服瘟神造型表演的“旱船”,鼓乐齐鸣,五彩缤纷。再接着,两座“世灵神”塑像开路,百姓叫他们为“开打神”、“散打神”。接着便是威风凛凛、赤颜三目的“灵官”老爷压阵护驾,之后,便是兵勇鸣锣开道,高举“肃静”、“回避”牌子的仪仗队,最后才是大轿,抬着瘟祖文昌帝君雕像,真如帝王出行一般。在后面的游行队伍里,还有喷火的龙灯,有边行边舞的狮子,有纸扎灯笼和泥塑神像队伍,还有车灯、牛灯、钱锟、乐队等等。
  到了夜间,商家店铺的伙计们都要向那些游行的火龙施放“石花”,其实就是自家制作的简易烟花。龙灯队伍来了,就抱起“石花”向龙灯喷火,火花飞溅,光焰炫目,却不会烧人致伤。游行队伍绵延好几条街长,街道两旁人声欢腾,拥挤不堪。队伍末尾,一位赤胸裸背的“王胖子”,背着一把大算盘,以奇异姿态舞蹈行进,逗得小孩们尾随嬉闹。游行直至深夜,倾城出动的人们还不肯散去,欢闹通宵达旦持续。以后几天,还有一些余兴未尽的活动,直到五月二十日之后,“瘟祖会”才逐渐结束。
  旧时阆中的五月大会,虽为祭祀瘟祖,其实是盛大的民间文化活动,也是大规模的商贸交易活动。川北城乡的文艺表演集中于古城,各地的名特产品、独家手艺也荟萃于阆中,办会期间无疑是商家店铺生意最为兴隆的时期。
  现在,已无从调查统计“瘟祖会”期间的商品交易数据,但据健在的老人们回忆,其商业活动的规模、名特土产大宗交易及摊贩零售的火爆程度,绝不比今天的某些商品交易会逊色。
  不妨认为,阆中之所以文化昌明,经贸繁盛,在古代和近代一直是川北的文化和经济中心,“瘟祖会”这类盛大的文化经济活动的汇聚、交流和积淀作用也许是重要原因之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