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人民网舆情会商室报道,8月13日上午9点,赶集回家的合肥新站区磨店乡农妇刘仕胜遇见同村李孝香的婆婆李家珍。出于好心,刘仕胜用电动三轮带老人一程。没想到,刚到村口车子翻了,76岁的李家珍一头栽倒在地,过世了。刘仕胜好心办了错事,为表达心中愧疚,先后四次要给钱,但都被老人的属拒绝了。这个“四送四拒”赔偿金的故事在该村和合肥市引起了轰动,成为街头巷尾的美谈,引发全国媒体和网友的赞誉。 到此,听到这个故事的人除了对“送”和“拒”的两位主人翁表达敬意的同时,大脑中是否会同时浮现几幅另一种场景的画面: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江苏南通好心司机停车救人反被污蔑案------,这一系列的案件使得社会信任度大打折扣,甚至引发了一轮“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争论,使得整个社会对老人摔倒避之不及,“救人必遭污”几乎成了定式思维,而刘仕胜的“四送”和李孝香的“四拒”,犹如对中国道德土壤的“久旱甘霖”,“送”出了责任和真情,“拒”出了道德美德。让这原本可能引起一系列诉讼的事件,由于回归了道德,复杂的诉讼变成了简单的谅解,其意义在于向社会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好人做事可以得到好报。 有网友认为,救人者与被救者发生误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讹人”与“逃责”之间的恶意对抗,化解这种对抗,需要以司法为代表的公权力秉持原则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需要人们在纷纷扰扰中保持冷静与理性,进而共同悉心维护“扶危济困”的最后一丝善念。 让道德回归道德、法律回归法律,不再让道德与法律的纠缠刺痛人们的道德底线和降低社会公信力。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只有人与人之间建立诚信,遵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我们的社会才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