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93|评论: 0

[百家争鸣] 槐花飘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5 15:23 | |阅读模式
            槐花飘香
        ——评《槐花几时开》的音乐创作
                     彭潮溢 /
民歌《槐花几时开》(以下简称《槐》曲),原本是川南宜宾地区民歌。此歌于上世纪50年代初,在四川省民歌会演期间,由宜宾地区文工团演出获奖,后经广播与音乐期刊的传播,这首民歌很快就被传唱开来,成为大家喜爱的一首经典民歌。
本文所评是与这首民歌有关的现代川剧《槐花几时开》(以下简称《槐》剧)的音乐创作。《槐》剧是以宜宾市筠连县腾达镇春风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的故事原型为背景 而新创作的一部现代大幕川剧。该剧剧名不仅借用宜宾民歌《槐花几时开》之名,而且还将此民歌曲调几经变奏、复调等技法,用独唱、对唱、合唱、器乐与声乐对唱等形式,多次在剧中运用,成为了该剧的主题曲贯穿全剧。
该剧提出了一个如何拓展川剧音乐空间,如何协调乡村、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等相对剧种而言的新质要素的大课题。这于该剧作曲家王文训无疑是又一新考验。

一、《槐》曲主题贯穿全剧
《槐》剧在《槐》曲的女声独唱中开幕,那潺潺流水、百鸟争鸣与竹笛吹奏的引子伴着优美的歌声,如徐徐清风沁人心扉,歌中的“高高山上哟一树槐哟喂,手把栏杆(舍)望郎来哟。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我望槐花(舍)几时开哟。”立即令人感受到此剧的故事一定是发生在川南某农村。民歌《槐》曲的原貌呈现和继而融入川剧高腔音调的变奏再现,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要致富,先修路。“飞票”新当选的村长周兴元,在克服各种阻碍后,带领村民开山修路,这时,《槐》曲的歌声仍由女声独唱再次响起,唱词变为“高高山上哟路弯弯哟喂,九十九拐眼望穿哟喂。娘问女儿呀你望啥子哟喂?我望公路连天边。”旋律在原基础上运用扩充手法加衬腔,旨在强调“眼望穿”意境。末句曲调上扬,为突出急盼公路修通的心态。此歌把山里人急切盼望公路早日修通的心情,通过歌声表达了出来。论表达情感,音乐较之其他艺术形式更有所长,因而,再次响起的《槐》曲不仅为剧情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还为剧本省去了许多笔墨。
四年后,石头山上层层叠叠,李花盛开,美不胜收,修好的公路直通山外。剧中主人公周兴元为兑现许下的承诺,导演出白大富与李翠花相亲的轻喜剧。此时,《槐》曲音调以男女对唱,多声部伴唱的形式又一次唱起,其曲式结构为单乐段变奏式,这里,将该民歌曲调发展到了极致。多声部的介入使主旋律更为丰富多彩,意境更加深邃;依字行腔的变奏,使分节歌各段增大了对比,戏剧性更强。此处曲调优美,情趣轻快,真可谓事美、人美、歌声美。给人以赏心悦目、多维审美的满足。
在乱石岗的租赁问题上,是选择多赚钱的环球实业公司还是搞绿色经济的大自然园林公司,经村民大会投票,大家一致支持周兴元的意见,与大自然园林公司联手搞园林。此时,音乐骤起,周兴元以【端正好】腔调领唱,而村民们则以号子声为伴唱,形成川剧高腔与号子的融合,新颖别致。紧接着《槐》曲由女声独唱原貌重现,在尾句时却揉进川剧高腔腔调,使歌与戏相融。一段递进高扬的间奏引出“高高山上哟一树槐吔,春风吹来哟槐花开。”的歌声,曲调由《槐》曲音调经用移位手法后,与川剧高腔曲牌【端正好】腔调相融合而成,曲调上扬高亢而结束全剧。
民歌《槐》曲,多次以原貌和变形的面目在剧中适时出现,事实上它已成为川南新一代农民脱贫致富的音乐形象,这个代表集体形象的音乐主题贯穿全剧,得以使音乐主题形象集中统一。
《槐》剧音乐为多侧面反映剧情与地域特色,除多次使用《槐》曲外,还选用了川南民歌《摘菜薹》、石工号子、川江号子等民间音调,均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融诸声腔于一炉
《槐》剧的音乐唱腔以川剧高腔为主,根据剧情、人物、地域的需要,先后分别融入襄阳梆子、弹戏·苦平、二黄·平板和灯调等声腔。如果说传统唱功戏《三祭江》是三下锅(三种声腔汇于一戏)可资借鉴,那么,《槐》剧则是四下锅,容量更大。《槐》剧较之《三祭江》不仅仅只是多了灯调一种声腔,它还有以下几种不同。
1、《三祭江》的主人公孙尚香,在投江前所唱的高腔曲牌仅一支,或【青鸾袄】,或【一枝花】只唱其中一支,即唱前者则不唱后者,反之亦然。而《槐》剧则用了除【梭梭岗】类以外的所有类别曲牌。如:【端正好】类曲牌的【一枝花】、【满庭芳】、【叨叨令】、【端正好】、【二郎神】等曲牌;【新水令】类曲牌的【耍孩儿】、【新水令】等;【香罗带】类曲牌的【古凉州】;【朗诵】类曲牌的【课课子】、【扑灯蛾】(与Rab相融)等;还有【红衲袄】和【江头桂】类等6个类别中的10多支曲牌。
2、《三祭江》用了三中声腔。祭刘皇叔唱二黄·阴调一腔到底,祭关羽唱二黄而不犯其它,祭张飞则唱弹戏·苦皮同样是一以贯之,而孙尚香殉情前则唱高腔,亦是完整的帮、打、唱。
而《槐》剧剧中的核心唱段和重头唱段却大量运用移宫犯调,同主音转调等技法,打破声腔界限,融多种声腔于一个唱段之中,使剧中人物更加丰满,情感宣泄更贴近人物。如:剧中主人公周兴元面临上级批评,老婆翻脸,内心极度矛盾时所唱的核心唱段就是其中一例。该唱段前部分用【端正好】慢板二流回忆与老婆闯荡江湖共冷暖、相濡以沫情绵绵时,采用主人公独唱幕后复调声部伴唱的形式,将夫妻情刻画得入木三分。当唱到“倒不如听从老婆劝……上级叫我咋干就咋干”时,板式转入快二流,似乎是下决心准备屈从了。当帮腔进入“不能这样干,党性重如山”时,板式突快,将高腔曲牌【端正好】转入襄阳梆子快一字,调式则由羽调式变为徵调式,宫音高度前者为bB,后者为C,曲调一连唱出了4个“怎容忍”,不能“急功近利破坏生态危害河山”已成为主人公内心不可动摇的决断 。这里的转调与跨界犯腔,是唱词内容与剧中人情绪的需要,而不是为炫耀技巧。紧接着演唱的“吃的祖宗饭,却砸儿孙碗,如今虽风光,将来后人要骂祖先。”时,运用重复演唱,第一遍由襄阳梆子转为高腔的【江头桂】曲牌,第二遍复唱此唱词时,腔调曲牌回到【端正好】,让调性还原,即宫音高度回到bB,曲调调式还原为羽调式。当唱段进入到“思前想后心潮翻”时,曲调仍用第一次转调方法,声腔由高腔曲牌【端正好】转入二黄·平板,腔调沉稳大方,把主人公那有勇有谋以退为进的心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斑窥豹,可见《槐》剧的音乐创作是多声腔的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拼盘。作曲家王文训凭借多年的声腔积累与丰富的现代作曲技巧,较好地塑造了新一代村官形象。


三、对《槐》剧传唱的思考
四川省川剧理论研究会音乐专业委员会和当下还在从事川剧作曲的曲作家们,一直都在致力于川剧音乐的传唱与普及。传统的传唱方式明显已落后于时代,仅凭曲作家谱写得好,演员唱得好已远远不够。要得到较好的传唱效果,似乎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剧作家的唱词写得好(含立意深邃,文词华丽,雅俗共赏……等)。
2、曲作家的唱腔谱写得优美动听(含符合剧情、人物,旋律流畅优美,具有剧种特色……等)。
3、表演者的二度创作唱得好(含嗓音动听、训练有素,音准节奏好,表情达意准确……等)。
4、舞台演出传播(含商业性演出,公益性演出,下农村,到企业,入社区,进军营,到校园……等)。
5、媒体传播(含纸质报刊宣传,广播传播,影视银屏传播,网络传播等)。
6、组织推广。诸如商家操作,专业社团运作,行政手段推广等。在此重点谈行政推广。
据说宜宾市曾有组织万人演唱《槐》剧主题歌《槐花几时开》的设想,且组织了百名村官评《槐》剧,此举为《槐》剧的传唱与普及做了件好事,为人称道。余以为,还可顺势将此工作做得更细一些。湖北省荆门市为推广以当地题材为背景而创作的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的做法值得借鉴(此剧仍由王文训作曲)。比如:将《槐》剧的主题曲和剧中人的主要唱段制作成欣赏、教唱光碟,发到各乡镇、机关、学校,除在各级广播电视台(站)播放外,还组织《槐》剧的层层演唱选拔赛,最后进入决赛颁奖。这一过程是宣传推广《槐》剧的有效措施,到时,何愁不出现街头巷尾可闻,处处是《槐花几时开》的歌声的可喜景象。《槐花几时开》就一定会成为宜宾市的文化名片。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