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政协副主席贺大经博士表示成渝合作要热络,龙头企业要顶起 北京专电 贺大经,全国政协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副主委。在过去担任成都市副市长期间,经济学博士出身的贺大经就敏锐地察觉到成渝两地合作的意义所在,并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充当着急先锋的角色。 “要采访成渝合作的问题?这个我们可以好好谈谈。”昨日下午,贺大经愉快地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单干没有出路 记者:川渝“分家”已经快9年。这9年里,无论四川还是重庆,发展都很快,似乎单过后的日子也过得不错。那么,为什么还要合作呢? 贺大经:川渝的合作是天然的,原本就是一家人。这种关系,不是行政区划改变就能割裂的。 重庆和四川,相互需要。比如说,川南、川东北一直都是重庆产品的重要市场,而重庆人吃的蔬菜肉蛋,很多都来自四川。 合作也是当代世界的大趋势。大家都争着和外国合作,那么隔壁两兄弟又为什么不合作呢?合作才能做大做强。单干是没有出路的。 未入十一五规划 记者:在这次公布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中,没有明确提出“成渝经济区”,这是什么原因? 贺大经:成渝合作是川渝合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而西部大开发则是成渝合作更大的时代背景。 之所以成渝经济区没有在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我认为这是和国家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系的。在广袤的西部地区,仅提成渝经济带是不够的。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把成渝合作搞起来,而不是要个好听的名份。 合作要靠企业完成 记者:早在2004年2月,成渝就涉及农业、交通、旅游、公安、文化、广播等方面出台了“6+1”合作协议。不过,从目前的情况看,成渝之间实质性的合作还并不是很多? 贺大经:所谓两地合作,政府只是搭台,最终是要企业来做的。成渝合作之所以还不热络,就是因为两地还没有影响力足以覆盖川渝两地的企业。 比如说,长安汽车很厉害,如果布局拓展到成都,让成都的企业为自己做事,这不就算是实质性的成功合作么? 可惜,现在成渝两地都还没有这种足以带动两地合作的龙头企业。 三个建议促川渝合作 记者:除了心态之外,你对成渝合作有什么具体的建议?两地政府是否还需要拿出一些更具体的政策? 贺大经:“6+1”协议已经非常具体了,这就是成渝合作的框架。要说建议,我倒是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常来常往,亲戚是要多走动的;二是从容易的做起比如餐饮等;三是加强研究和宣传。我认为,不妨搞一个成渝合作论坛,一年一次,不仅谈问题,找出路,也可以通过媒体的报道,为成渝合作造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