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歇后语是前辈留给我们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最早出现于唐朝,《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
我在此列举一部分歇后语,请广大网友积极跟帖,收集一些具有通江特色的歇后语。
奶脚包爬椒子树-----不爬麻经;
倒拐子长毛----------老手;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
厕所里打灯笼--------找死(屎);
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猪鼻孔插大葱--------装蒜;
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
长裤子打屁----------双管齐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