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卖官闻名的原四川省营山县委书记扬毓培有一句名言:“不准发杂音”,这与某贪官名言“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宝气”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什么叫“杂音”?简言之,一切与扬毓培相左之音皆为“杂音”。如进一步诠释,则为在“杨书记”的“领地”内,一切以“杨书记”为中心,听“杨书记”的话,按“杨书记”的指示办事,做“杨书记”的好子民。 不准发“杂音”,自然有不准发“杂音”的权力。倘是同级或上级,扬断然不会出此言。正因为“杨书记”是一把手,是班长,他说了算,所以他有叫别人不发“杂音”的权力。 杨毓培为官一任,敛财一方。他利用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把官场变成商场,“官迷”们手中的银子和扬毓培手中的“位子”一拍即合,自然会交易成功。卖官虽非扬之发明,但能使卖官引发一场官场地震者,杨当之无愧应是佼佼者。他能审时度势,掂量轻重,按职定价,善解官迷意。“业务”可谓做得红红火火。在这里,笔者不禁要问:那些“买家”买官的钱从何而来?买官干什么?如能随手一掷六位数以上的银子者,就算一家老小吃穿住行全是苏维埃,“买家”们恐怕自参“革命工作”以来所得之薪酬总和翻几番也难凑成此数。花一大砣银子去买个“长”,自然那“长”是物有所值,投入与产出绝对成正比。否则,维也不会做冤大头拿钱去打水漂。 值得注意的是,卖官买官大都是一对一的单挑,具有很强的隐秘性。买到官位者为了收回成本,自然会充分利用乌纱帽的“资源优势”巧取豪夺,而最终买单者则是老百姓。按某些贪官之任前誓言“人民是我亲爹娘”推而论之,儿子用了老子的钱似乎是天经地理的事,可那些当娘老子的——芸芸众生的纳税人这个钱花得可实在是冤! 最近,某市在选拨任用干部时采取了民主提名、常委无计名投票,最后再任前公示的办法,应该说,这种阳光下的作业是一个有益的尝试。但中国深受封建社会的毒害,一言堂、家长制还有很传统的市场,那些“一把手”们动辄以“老板”自居即为明证。如何提高自我清淤能力,建立长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依笔者愚见,首先得在体制上进行创新,全方位、全天侯变事后处理为事前监督,在“长效”上做足文章,纪检、监察部门最好实行垂直领导。不然,很可能为“一把手”左右无所适从。其次,学习借鉴国外经验,官员们必须定期申报财产,置身于全社会的监督;还得按工资比例按月缴纳一定数量的廉政保证金,至退休时如无劣迹则返还本利,如发现有不轨者则一律没收。再者,从立法的角度加大对腐败分子的惩治力度,使那些欲伸手者望而生畏,有贼心而无贼胆。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讲究“慎独”,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见。如何“慎独”,如何自觉接受公众监督,防微杜渐,抵御物欲诱惑,这对那些手握一方权力者,的确是一场难度颇大的考试。 末了,想起包头市委书记牛玉儒的一句名言:“有话请到办公室谈”。这与“不准发杂间”相比,前者是正气浩然,掷地有声;后者则是一副官场恶少嘴脸,赤裸裸的“伸手”宣言。一正一邪,真可谓泾渭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