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60|评论: 0

中小学教材中的“伪德育”需剔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0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民国期间的老课本被热捧;目前使用的教材特别是语文教材频遭批评。批评者认为,如今过度强调教材的道德教化作用,德育功能被放大,让课本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
      当今的教材,德育真的过度了吗?其功能真的被放大了吗?我对这样的判断难以苟同。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德育,内容极其宽泛:举凡规则意识、家国情怀、个性培养、诚信自尊还包括对美的认知等等,莫不涵盖其中。以此衡量,当前德育所涉及的面既比较窄,缺陷也有很多,手法上则过于单调———不是过度,而是还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几十年来教材中最多的,是以真假莫辨的故事强化爱憎,以激烈的杂文鞭挞丑恶,以夸张的语词升华善行。相比而言,对善恶、是非、美丑等以多元的角度审视者,非常之少。如此“德育”之下,社会经验不足的孩子们,在道德和情感方面往往缺陷多多,比如并非来自经验而只是被灌输的仇恨和歧视,对某些人和事过度的亢奋或冷漠。
     对中小学生来说,此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有三种:长身体、学知识、养道德。而三者之中,“养道德”应该是最重要的内容。从现实情况来看,目前真正对此形成损害的,并不是德育功能被放大,而是被曲解,对某些“伪德育”的内容和做法警惕性不足。
      什么是“伪德育”?试举一例:每个上过学的人,大概都从教材中学过这样的句子:“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据说这是为了培养爱国主义等圣洁情怀。但中国“地大”是实,“物博”却是值得商榷的。动植物的品种、物产的种类固然较多,但并不代表丰饶富足,而且这基本上是与国土面积成正比的。进一步说,若按“人均”,“地大”甚至也要打些折扣。依我看,以这种禁不住推敲的知识培养所谓的情怀,便是“伪德育”的典型。单就这些方面说,培养学生对  于环境、物产及人口方面的危机意识,才是德育的正道。
      当然,数学中渗透德育,也有靠谱的方式,比如有这样的题目:“一公顷森林一月可滞尘约32吨,124公顷森林一年大约可滞尘多少吨?”“生产2000张贺卡要消耗1棵3米高的树,某年圣诞贺卡邮寄了3000万张,相当于砍伐了多少树?”这种看似“无心插柳”的题目,恰恰是非常好的德育方式。
     总之,用心巧妙的德育,怎么都不嫌多,怎么都不过度;而对“伪德育”却要百倍警惕,且对越低年级的教材越要如此———但目前,低年级教材却恰恰是“伪德育”的重灾区。(成都商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