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何以如此“焦虑” 《中国青年报》12月22日说:2011年,雾霾天气击中民众的“污染焦虑”;食品行业的新国标制定引发“食品安全焦虑”;郭美美事件和河南宋基金会事件引发“公益焦虑”;限堵令和出行难带来“拥堵焦虑……这些纠结与争议背后,是一种典型的社会心态:“公共焦虑”。 媒体发现国内大小网络论坛,质疑与曝光,甚至对骂,恐怕也折射出社会的某种公共焦虑,让国民多少有些烦躁和浓厚的思变情绪。 那么,我们到底为何如此焦虑?究竟希望什么? 恰恰是在伟人诞辰,看到大网络里对是过西方耶稣的诞辰,还是过东方伟人的诞辰问题,又激烈辩论起来了。耶稣的户口不在中国,他救世的功劳不在东;宣扬,他认为自私是人的原罪,必须自我救赎;东方伟人以为一切罪恶源于私有制而产生的剥削和压迫,应当结束资本对人的掠夺。 东方、西方曾经势不两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号角。幸而今天都战略伙伴了,惠风和畅了。否则,一根弦还会紧绷着哩。 国民本来希望安静发展后,得到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规划好家庭中长期发展。不是说“富民升位”吗?可惜绝大多数人感受到的是频频失望、失落与遭到狙击一样。怎么不爆发焦虑呢? 有哪些失望与失落呢?
历来从简易马列读本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最光荣,劳动人民要当家做主人了。可是,又有多少切身的利益诉求,被人代表着?岗位没啦,福利没啦,法律屏障也冷眼相向了……人们不愿意沦为访民哟,稽费时日不说,还特怕被精神病的,故意去缠访者实际是街头混混瘪三的做派,天下之大,能有几人与?
中国人习惯把希望寄托在子孙后代身上。古老的葬俗处处体现出来。如孝家在灵堂大门匾额处,故意留下一个“孝”字位置,一定要讨个吉利话的。绝对说及子孙发达的。例如“孝字头上一个土,儿子要坐重庆府……”当然,学而优则仕的官本位文化,也渗透其间了。修造房屋,踩梁时也多是这类口彩话嘛。可以理解哟,祖祖辈辈在社会底层,怎么就不想后人去上流社会透透气呢?然而,不时爆出的官二代15岁参工了,17岁科级了,25岁厅级了……他们把那板块固化起来,据为己有了!另一面是教改后,教育投入令人倾其家之所有,结果还不如老爸当棒棒,何等的尴尬哟!
恐怕有人自然而然骂道:都是网络惹的祸!是啊,要是没有互联网,就夜夜看新闻联播,谁又发觉这些隐秘呢?跌落、失落者就怪自己的命的,统统跪在佛爷面前了。
主席、总理都期盼让公民们有尊严的生活在幸福中。我们还是焦虑地等待他们出手整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