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秋江》是昆曲《玉簪记·追别》一折。 书生潘必正考试时,因病未中,投奔到姑母的尼庵中发奋读书,在庵中与一位很有才学的尼姑陈妙常产生爱情。庵主——潘必正的姑母知道了这件事后,立刻逼着他到临安去赴考。临行前潘生不能与妙常会一面。当妙常知道潘生被逼走以后,便勇敢地逃出尼庵,来到秋江河旁雇船追赶潘生。这出戏是描写妙常雇了一位很有风趣的老艄翁的船,追赶情人的故事。 昆曲中所表现的江南水乡,川昆则变成西南川江的生活图景。川剧《踏伞》属于昆曲《幽闺记·旷野奇逢》,在这折戏把河南的生活旷野化为四川的丛山峻岭。演员的表演自然而然发生变化。田汉先生对于这种改变极为赞赏。他说:“外来的东西到了四川就地方化了。《踏伞》事出河南,但剧中表现了山谷回声;《秋江》也不在四川,但剧中表现了江流急湍。所以说,民间的东西加上外来的影响是地方剧的特点”。
川昆中有昆腔并用高腔或川梆子、胡琴腔,使唱腔雅俗共赏。至于乐队伴奏,川昆文武场比昆曲要丰富得多,甚至采用了西洋乐器和兄弟民族的乐器。打击乐不仅要打出舞台节奏,制造气氛,模拟风、雨、雷、水等自然声音,还要能打出人物情感,打出人物心灵的搏动,如表现《秋江》中陈妙常追舟的心情。梅兰芳大师讲过一件事,说他的一位亲戚看川剧《秋江》,问演员演得如何,亲戚说:“太好了,就是看了有点头晕,因为我有晕船的毛病,我看出了神,仿佛自己也坐在船上。”其实舞台上老艄公手上只有把桨,舟行川江,全凭演员程式化的表演。 帮腔在川剧中是支撑唱腔的。很多曲牌,靠帮腔开头,靠帮腔转换,靠帮腔变化情绪,靠帮腔扫尾。在一般情况下,唱腔抒情,帮腔也抒情;唱腔激越,帮腔也激越;唱腔悲苦,帮腔也悲苦;唱腔欢快,帮腔也欢快,反之,亦然。无论唱腔帮腔都应体现“腔体情意”。帮腔无论唱词多少字,都应一字不苟地帮出来,“头子”要帮完,“犯腔”、“扫腔”要帮够。帮腔也有“有韵无字腔”。当陈妙常得知潘必正被逼走后,唱〔青衲袄〕唱段,帮腔起:“冷清清,潘郎今何在,离情别绪系心怀。”妙常唱:“无端惹下了——”帮腔又起:“风流债。”妙常接唱:“恨观主将一对凤凰两分开,郎去也,何日再来,怕只怕——”帮腔再起:“相思病儿离不开。”这帮腔道出了剧中人物说不出又必须说出的心里话。 周企何,原名园园,四川成都人。幼小入太洪班学戏。1926年入三庆会,从师唐荫甫,学 小生,1930年改小丑1935年后主演《梅花簪》、《做文章》、《柴市节》、《迎贤店》、 《请医》、《刀笔误》等剧。解放后参演的《秋江》、《迎贤店》、《杜十娘》等摄成影 片。他表演俗不伤雅,丑中具美,分寸感把握得很好,如《迎贤店》的婆子丑,把她前倨后 恭,势利寡情的店婆形象演得活灵活现,入情入理。讽刺入木三分。 陈书舫,河北辛集人,父母均为京剧艺人。她自幼随父母学艺,7岁改学川剧,先拜月中 红、阳友鹤、杨云凤为师,演闺门旦。13岁加入三庆会。会演的剧目很多,常演《李三娘》、《孟姜女》、《玉簪记》、《归舟投江》。解放后演的《秋江》、《柳荫记》中的《山伯送行》已摄成影片,分别收入《川剧集锦》和《川梅吐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