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湖南台的《象形城市》介绍成都,台湾的龙应台先生谈到了关于对成都的印象:“市民的淳朴、幽默赢得了我;但没有特色的城市风貌却让我‘失去’了成都””。龙先生呼唤多多保护中国城市的古迹、历史文化遗存,青年建筑师刘家琨则强调:拆不是问题,重要的是保留精神......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成都?如何来调和成都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是为了城市而城市还是为了人而城市的成都?是要一个充满人文气息的成都,还是要一个失去传统文化的仅有几个“美学假象”的成都?
拆当然不是问题,但拆什么?怎么拆?在拆去老建筑的的同时怎么样保持传统文化不会丢失,我相信人是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的,做为传统文化载体之一的老建筑已经慢慢消失,那么新的建筑又以什么样的形式承载传统文化,并与生活在城市的不断变化的人的文化相调和,怎么样去赋予它文化精神的内涵?一个城市不能失去自己独特的文化,一个在建筑上抄袭太多的城市不可能来完成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继续。
城市的核心是人,所有城市的建设和未来的发展都应以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为本;城市的构成是人和建筑,人为城市注入了活力和生机,使其充满生命力,那么建筑在满足了城市和人生活功能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有传承文化和表现文化的作用?毕竟建筑也是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的一种延伸和继续.....
成都现在280多平方公里的市区里,十多平方公里即将成为历史的老城;成为这个城市的一段历史和文化符号,成为对成都最后的、唯一的记忆和怀念;新的城市充斥着钢筋、混凝土和人心的浮躁与喧哗,原来那种很亲切、很朴实、很闲适、充满人文气息的老成都的生活方式将慢慢逝去,如果一个人来到成都,他所看到的成都和在其他城市没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将是成都的悲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