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一早,笔者驱车前往西充县紫岩乡。
紫岩乡地处西充县城以北30公里处,因其是汉将军纪信、明代礼部尚书马廷用的故里而久负盛名。
当天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虽不是逢场天,可上午10时许,乡场上已是人头攒动,特别是位于乡场中心的戏台处,更是热闹(如图)。戏台上精彩的川剧正在上演,悠扬婉转的唱腔萦绕空中;戏台下,卖锅盔、麻花、甘蔗等食品的商贩一边叫卖一边穿梭于人群中,三三两两的孩童手里拿着零食奔跑戏逐,甚是欢愉,大人们仰观戏台随曲调晃动身体。
按当地习俗,“龙抬头”这天男女一律不能下地劳作,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看戏,其热闹气氛不亚于春节。然而,这热闹欢愉的节日气氛,却有着令人辛酸的来历。
紫岩场东端垭口有一棵古黄桷树,树下砌有一方石碑,碑上“卖娃垭”三字分外醒目。据碑文记载,此垭原名“大王垭”,明成化年间,礼部尚书马廷用之母想去北京城看皇宫,马廷用担心母亲不堪长途劳累,便在鱼凤山下仿金銮殿大兴土木,欲建一座小皇宫了却母亲心愿。谁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派人前来查实,情急之下,马廷用命人在后殿塑一文昌菩萨像,称自己建的是文昌菩萨庙,从而躲过此劫。
文昌庙落成后,每逢二月初二文昌庙会期,前来烧香许愿者、施舍贫苦行善者众多;各地的乞丐亦在会期10余天前便赶到此处,等待善人布施;家有儿女无法养活者也趁此机会将孩子带至此地,或丢弃,或求人收养,或卖掉;无子者亦来此或卖、或领养子女。卖娃垭便由此得名。
当地87岁的马怀年老人,曾亲眼目睹解放前的文昌庙会。据介绍,当年被家人领到卖娃垭的孩子分为3个等级:相貌差、体质弱的,一般都被丢弃,任其自生自灭;相貌中等,能养活的,一般都被父母带来请求他人收养;相貌好的,便将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折成三角形状,缝在帽子上作为叫卖标记,买的一方则带上衣帽鞋袜和尿布。娃娃上市的年龄小的只几个月,大至两三岁,越小价越高,越大价越低,最低的,一个娃娃只值一斗米,一般叫“一娃一斗米”,最高的也不过一石米。3岁以上的一般无人买。市上只有男孩买卖,女孩均被丢弃。
“我的两个妹妹都在这里被丢弃,解放后,我爹找到了大妹妹,二妹妹就再也没找到了,现在还不知道在不在这世上。”73岁的马维让老人亲身经历过亲人离散的苦痛。老人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见到小妹,但几十年来寻访无果,“可能早就不在了,不然,总该有人晓得啊!”
新中国成立后,紫岩的“娃娃市”被取缔。
如今,当年幼儿嚎哭、父母掩泣的“娃娃市”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歌舞升平,唯当年卖娃垭上的黄桷树犹在,它见证了那段惨绝人伦的历史,也见证今天的富足祥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