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70|评论: 9

“二月二,龙抬头”-------紫岩乡的文昌庙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5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7251330104028671.jpg

  2月23日一早,笔者驱车前往西充县紫岩乡。

  紫岩乡地处西充县城以北30公里处,因其是汉将军纪信、明代礼部尚书马廷用的故里而久负盛名
  
   当天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虽不是逢场天,可上午10时许,乡场上已是人头攒动,特别是位于乡场中心的戏台处,更是热闹(如图)。戏台上精彩的川剧正在上演,悠扬婉转的唱腔萦绕空中;戏台下,卖锅盔、麻花、甘蔗等食品的商贩一边叫卖一边穿梭于人群中,三三两两的孩童手里拿着零食奔跑戏逐,甚是欢愉,大人们仰观戏台随曲调晃动身体。
  
  按当地习俗,“龙抬头”这天男女一律不能下地劳作,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看戏,其热闹气氛不亚于春节。然而,这热闹欢愉的节日气氛,却有着令人辛酸的来历。
  
   紫岩场东端垭口有一棵古黄桷树,树下砌有一方石碑,碑上“卖娃垭”三字分外醒目。据碑文记载,此垭原名“大王垭”,明成化年间,礼部尚书马廷用之母想去北京城看皇宫,马廷用担心母亲不堪长途劳累,便在鱼凤山下仿金銮殿大兴土木,欲建一座小皇宫了却母亲心愿。谁料此事被人告发。朝廷派人前来查实,情急之下,马廷用命人在后殿塑一文昌菩萨像,称自己建的是文昌菩萨庙,从而躲过此劫。
  
  文昌庙落成后,每逢二月初二文昌庙会期,前来烧香许愿者、施舍贫苦行善者众多;各地的乞丐亦在会期10余天前便赶到此处,等待善人布施;家有儿女无法养活者也趁此机会将孩子带至此地,或丢弃,或求人收养,或卖掉;无子者亦来此或卖、或领养子女。卖娃垭便由此得名。
  
  当地87岁的马怀年老人,曾亲眼目睹解放前的文昌庙会。据介绍,当年被家人领到卖娃垭的孩子分为3个等级:相貌差、体质弱的,一般都被丢弃,任其自生自灭;相貌中等,能养活的,一般都被父母带来请求他人收养;相貌好的,便将孩子的生辰八字写在红纸上,折成三角形状,缝在帽子上作为叫卖标记,买的一方则带上衣帽鞋袜和尿布。娃娃上市的年龄小的只几个月,大至两三岁,越小价越高,越大价越低,最低的,一个娃娃只值一斗米,一般叫“一娃一斗米”,最高的也不过一石米。3岁以上的一般无人买。市上只有男孩买卖,女孩均被丢弃。
  
  “我的两个妹妹都在这里被丢弃,解放后,我爹找到了大妹妹,二妹妹就再也没找到了,现在还不知道在不在这世上。”73岁的马维让老人亲身经历过亲人离散的苦痛。老人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见到小妹,但几十年来寻访无果,“可能早就不在了,不然,总该有人晓得啊!”
  
新中国成立后,紫岩的“娃娃市”被取缔。
  
如今,当年幼儿嚎哭、父母掩泣的“娃娃市”早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歌舞升平,唯当年卖娃垭上的黄桷树犹在,它见证了那段惨绝人伦的历史,也见证今天的富足祥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2-2-28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非常正确。紫岩我的家乡。离家已有二十载。梦中还游玩在家乡的山水之间。马老还健在,向他老人家问好。
发表于 2012-2-28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义

发表于 2012-2-29 1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有意义
发表于 2012-2-29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主题是 今年的庙会 , 咋后面全变成卖娃的了....

发表于 2012-3-3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听说过二月二,卖娃儿。
 楼主| 发表于 2012-3-14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

发表于 2017-1-12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抬头” 紫岩乡的文昌庙会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7-1-16 10:36
浪子你还没死?这么多年,还在这发?

发表于 2017-1-17 17:5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月二,卖娃儿。这个段子好有名哟。

发表于 2017-3-14 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有看过庙会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