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师”白正容
·夏庭光·
高腔,川剧五种声腔之首,帮腔又是高腔中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可知帮腔―之重要。
时年半百有二的白正容,是一名普通的、而又著有建树的“腔师”。她,1956年进原江津川剧院习帮腔,1957年入原江津专区川剧训练班深造,学习司鼓、领腔,结业后参加专区川剧团任专职帮腔。
专区川剧团(即后的重庆市川剧院三团),仅有专业帮腔二人,基本上是-领一合,若是分队巡演,便是领合-体。该团的高腔戏尤多,白正容的任务就十分繁重。她在《赵氏孤儿》、《阿秀》、《碎镯记》以及根据传统戏改编的连台五本《二度梅》所负的帮腔任务均完成得非常出色,观众说她的帮腔有味有情,帮出了剧中人物的“心声”。这不仅是白正容有一副久帮不衰的“金嗓子”,而且能体会剧中角色的情感,又能以声音描绘舞台特定环境、剧里的各类人物的离合悲欢、喜怒哀乐……原来,白正容在1954年就是一位热爱川剧的业余演员,她曽参加巴县1956年初举办的全县川剧业余会演,获演员一等奖。他还演出过《铡美案·闯宫》、《柳荫记·访友》、《御河桥·杀桥》、《欢娱楼·三跑山》的秦香莲、祝英台、柯宝珠、毌亲和小红……因此,她谙熟表演规律,能在领腔时与演员的表演配合默契。一次,专区川剧团演现代戏《朝阳沟》,她负担剧中女主人公银环读书时的代唱――台上的银环只作读书的表演,而她的声音细致入微地表达出银环的读书之感。“读书”唱毕,观众席掌声骤起。更难得的是,有不少的川戏玩友竟买票入场专听幕后“银环”的唱段――这在川剧的演出史上还是前无先例,今亦未闻的艺坛奇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