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nncw.cn/pdf/ncrbnew/res/1/20120326/73691332692688312.jpg
位于南部县丘垭乡的醴峰观又名李封观,是四川省仅存的七处元代建筑之一。整个建筑结构简练,形制粗犷,风格古朴,展示着四川区域元代古建筑结构的主要特征。作为一处有明确年代题记的元代单体斗拱建筑,其梁架上尚存“大元大德十一年太岁丁未正月丙寅”年号题记,更显珍贵。
醴峰观建在剑门山余脉大铜锣山梁上,有古井数口。井泉甘洌,被西晋末年大成国皇帝李雄所封,观建于封井之上,故又名李封观。
据史志记载,晋惠帝元康末年,甘肃饥民10万余人逃荒到四川。川人李特设大营收容流民。公元303年,李特率众起义失败。李特的妻子罗氏与儿子李雄继续战斗,后来李雄夺得胜利,称帝成都,罗氏贵为皇太后,住进成都。期间,罗氏水土不服,时常生病。李雄于是派专人回家乡送水,终因路途遥远,供水得不到保障,罗氏病死成都。李雄便将母亲罗氏送回家乡,埋葬在醴峰观背后的山梁上,并将山中7井全部封埋。
公元1307年,人们为纪念和膜拜皇娘修建了醴峰观。
该建筑坐北朝南,单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结构。建筑面积133平方米,占地约1600平方米。
醴峰观为单间庭堂式建筑,歇山顶,正面二角柱柱高4米,柱上雕有金色盘龙,图案十分精美。醴峰观的建筑构架为四架椽屋前后,牵用四柱。构架中的阑额、穿枋、平梁等构件均用自然弯材稍微加工而成,形制简洁。平梁上有叉手,柱头与横枋节点处砍成鹰嘴状。平面立柱的排列采用减柱法,其布局为前排两柱,二、三、四排各用四柱,前排减去前檐柱中间二根,使阑额横跨二角柱。檐下四周施斗拱16朵,殿内8朵,其中前檐补间斗拱三朵,前檐和山面前一间斗拱均出二跳为五铺作斗拱。山面后半部和后檐斗拱,随立柱升高斗拱省去一跳形成斗口跳斗拱,没有安装普柏枋,而是把栌斗直接座在柱头之上,立柱下为正方形石础。
南部县文管所文物专家何芃告诉记者,民国期间,经当地村民以醴峰观为中心四周扩建后,形成现在中轴线上坐落有山门、大雄殿、皇娘殿的院落布局。
皇娘殿后为西晋末年大成国皇帝李雄之母罗氏墓,俗称皇娘坟。这座高出地面3米,直径约10米的不规则土台,东北角可见封土及裸露的封墓石。西北约200米处为北宋状元陈尧咨墓。观周围古柏十余株,直径多在一米以上,柏翠境幽,甚为壮观。
何芃说:“这里山高风急,醴峰观几经风雨地震,明清两代亦未曾培修重建,但整个房架历经700余年仍然保持完好,未见倾斜。它为我们研究元代木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