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君文化发轫于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时代,源于“世界十大经典爱情传奇”故事之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千古爱情人生故事,以及由此积淀下来的包括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为内容的精神财富和各种物质财富,它带有以下鲜明特色:
文君文化具有鲜明的太平盛世的时代特色。汉初,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史家称这段统治时期为“文景之治”。与此相对应的是当时临邛卓王孙家族靠冶铁和铸钱致富,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卓家:“富至僮千人,田池射猎之乐,拟於人君”;太平盛世下的安定环境下才有“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之行;才有后来卓王孙“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司马相如笔下的《上林赋》更是反映西汉太平盛世的鸿文。
文君文化具有的婚恋自由的时代背景特色:据北京法院网:汉代的婚姻法律制度》(作者:蒋怡琴2011-07-06)一文和《史记》、《汉书》相关资料介绍:汉代婚姻自由具体体现在选择自由,既有“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也有自由恋爱、“无媒而嫁”的;结婚形式自由,既有按“古之六礼”亦步亦趋缔结婚姻的,也有女子直接投奔男家的;离婚自由,而且是男女都可以提出离婚;贞洁观念淡薄,离婚和守寡后的妇女再嫁和改嫁比比皆是,当朝皇帝汉景帝的皇后就是曾经是已经嫁人而且还有孩子的妇女,而且出身于下层家庭;结婚仪式也不拘一格,贵族官僚可以按周礼搞个简单仪式,平民百姓可以干脆到婚礼不贺。另外汉朝流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谓“诸侯妻妾或至数百人,豪富吏民蓄歌者至数十人,是以内多怨女外多旷夫”。照此风俗,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婚姻在当时就是一桩很平常的婚姻,包括后来司马相如想纳妾在内都是既没有法律层面的障碍,也不会受到世俗伦理道德耻笑。司马迁在叙述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结婚的事实的时候就有了一个中性词就是“文君夜亡(亡,出门,外出的意思)奔相如”中的“奔”。
文君文化具有的邛酒邛茶的地域特色:邛崃,藏语就是“盛产美酒的地方”。文君“当垆卖酒”,说明早在秦汉,邛崃就开始酒的生产。西汉以后,把文君相如的故事和邛酒联系起来写入诗文的多如牛毛:李商隐的“君到临邛问酒垆,近来还有长卿无”;杜甫的“酒肆人间市,琴台日暮云”;牛峤的“卓女烧春浓美”;韦庄的“翠娥争劝临邛酒,纤纤手,拂面垂丝柳”;陆游的“一樽尚有临邛酒,却为无忧得细倾”;“落魄西川泥酒杯,酒酣几度上亭台。青鞋自笑无羁束,又向文君井畔来”;章发的“窈窕当垆只为贫,香泉酿出瓮头春”;宁湘的“买得文君酒,来寻司马琴” ……朱自清的“共醉出阝江水满瓢”,郭沫若:“文君当垆时,相如涤器处,反抗封建是前驱,佳话传千古”;这些大家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来把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爱情人生故事与邛酒融合起来,丰富和深化了文君文化的内涵。
据四川大学考古学教授童恩正《古代的巴蜀》一书介绍茶叶时,称:‘汉有杨雄,司马相如……之徒皆饮焉”说明2100年前,邛崃(古称邛州)一带民间饮茶蔚然成风;司马相如曾编了本少儿识字读物《凡将篇》,其中把“荈”和苓草、芍药、桂、漏芦、蜚蠊等并列;“荈”四川方言,读chuǎn。这说明“茶”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种植而且和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需要孩子认识和掌握的重要农作物;文君相如“当垆卖酒”的闲暇之时就常汲取门前井水煮茶;那个时候,全国产茶的地区和喝茶的人都很少,饮茶不仅是一种时尚的休闲文化,更是夫妻二人想亲相爱、患难与共的见证。这些史实在增添了邛茶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同样丰富了文君文化的内涵。汉代以后,邛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让邛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唐朝陆羽在《茶经》一书有这样的字句:“万担茶乡,唐代闻名,”“邛州盛产茶”《新唐书,地理志》还将邛州列入全国产茶的十七州之一,并记载有邛州开始征收茶税;据明朝顾元庆的《茶谱》一书记述的“茶之产于天下多……”“邛州有火井思安,……其名皆著”;据宋元年《九域志》记载:“临邛有火井茶场,生产邛州贡茶,造茶成饼,二两重,印龙凤形于上,饰以金箔,每八饼为一斤入贡,俗称为砖茶。”到清嘉庆年时,邛崃已年产茶叶200万斤以上。透过文君文化的这些特色,我们可以看到文君文化的以下内涵:
首先是基于共同爱情价值观念选择婚姻的智慧。司马相如是一个把自己的精神需要看的非常重要的人。据《史记.司相如列传》介绍,相如为了自己的精神需要宁愿不做官。在卓家举行的宴会上,他的朋友临邛县令说“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聆听一曲,以助欢乐”;恰恰卓文卓也“好音“。于是,一曲《凤求凰》,胜过千言万语,堪比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雌雄统称,雄为凤,雌为凰。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恃;相如自喻为凤,比文君为皇(凰),在本诗的特定背景中有多重含义。其一是古人称麟、凤、龟、龙为天地间“四灵”,(《礼记·礼运》)凤凰则为鸟中之王。《大戴礼·易本名》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而凤凰为之长。”长卿自幼慕蔺相如之为人才改名“相如”,又在当时文坛上已负盛名;文君亦才貌超绝非等闲女流。故此处比为凤凰,正有浩气凌云、自命非凡之意。“遨游四海”更加强了一层寓意,既紧扣凤凰“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饮砥柱,羽弱水,莫(暮)宿风穴”(郭璞注《尔雅》引天老云)的神话传说,又隐喻相如的宦游经历:此前他曾游京师,被景帝任为武骑常侍,因景帝不好辞赋,相如借病辞官转投梁王。梁孝王广纳文士,相如在其门下“与诸生游士居数岁”。后因梁王卒,这才反“归故乡”。这首辞不仅是对自己此前人生的一个总结,也道出了司马相如“良禽择木而栖”的政治抱负。其二,古人常以“凤凰于飞”、“鸾凤和鸣”喻夫妻和谐美好。如《左传·庄公廿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铿锵。”此处则以凤求凰喻相如向文君求爱,而“遨游四海”,则意味着佳偶之难得。其三,凤凰又与音乐相关。如《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又《列仙传》载:秦穆公女弄玉与其夫萧史吹箫,凤凰皆来止其屋,穆公为作凤台,后弄玉夫妇皆乘凤而去。故李贺尝以“昆山玉碎凤凰叫”(《李凭箜篌引》)比音乐之美。文君雅好音乐,相如以琴声“求其皇”,正喻以琴心求知音之意。此等一石三鸟之举,让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伯牙子期,高山流水,一拍即合。
其次是含蓄委婉表达爱慕和处理婚姻家庭危机的的智慧。在宴会上,一方“以琴心挑之”,通过侍者试探,另一方是在听懂其琴声的同时,含蓄地“窃从户窥之”,看看这个人的模样,值不值得喜欢。“文君夜亡奔相如”也是一种含蓄委婉智慧下的表达爱慕的继续行动;汉字中“婚”、“昏”、“昬”三字相通,共同的意思是表示黄昏以后才进行的爱情婚姻行为,“文君夜亡奔相如”就是这样一个世俗的之举。
重入仕途的司马相如产生了在他乡长安纳妾念头,这就给他们的婚姻家庭亮起了红灯。按照当朝法律的规定他可以纳妾,但是如何向五年未见面的妻子表明呢?还是先委婉试探一下吧,于是给妻子是写了一封十三字的家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丈夫无“亿”的家书,实则是有意告知她,丈夫对她的无“意”了。怎么样才能顾全丈夫的面子,又能让他知难而退呢?几经思熟,才女的智慧再次表现的淋漓尽致,用数字给丈夫写了一封回信:
“一别之后,两地相思,说的是三四月,却谁知是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般怨,千般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道不尽,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榴花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流水;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的无“亿”家书流露出要“去”,卓文君的回信就是“留”。这个“留”是建立在对丈夫的千般柔情,万般思念基础之上,最妙就妙在最后一句推心置腹、设身处境的换位思考,“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文君不仅用女人含蓄柔情的智慧抓住了司马相如的魂,还用换位思考的智慧让那司马相如猛醒。那司马相如也是个知过能改的大丈夫,他用驷马高车,亲自回乡将卓文君接往长安,夫妻团聚。
再次是冷静、果断的决策智慧。一般看来,司马相如入赘卓家是一件好事。然而,孝文皇帝(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57年)时的法律就规定,“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脏着皆禁锢不得为吏”。汉朝将赘婿与贪官污吏并列,终身禁止为官,这对于在汉景帝时代就曾经在朝为官司马相如来说肯定是再清楚不过的了,所以对于待机择主而侍的司马相如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夜“驰归成都”安家,当断则断的清醒而明智的决断,让爱情事业两不误。而那曲《凤求凰》不仅引起卓文君心中感情的涟漪和共鸣,更让她中听出司马相如的志向和情趣,值得终身相许,才毅然决定和司马相如“夜奔成都”。
第四是不等不靠,返乡创业,“当垆卖酒”,创造美好人生的智慧。面对“家居徒四壁立”,是年十八岁左右的卓文君不等不靠,她不仅熟知家乡气候、水质和土壤适宜于酿酒这个得天独厚的天时地利;而且还知道先“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然后就“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有此投资小,见效快的营生,生活不至于无着落。
第五是仕途上能屈能伸,家庭生活中扮好自己的人生配角角色。司马相如初次离开成都前,曾在城北升仙桥(现在驷马桥)门题:‘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哪知道结局是“宦游不遂”,而且经济上从最初可以“以訾为郎”到现在“家居徒四壁立”,乃至落得如《西京杂记》记载“以衣裘贳酒”的窘境。在和文君“当垆卖酒“的日子,“相如身自着犊鼻裈,与保庸杂作,涤器于市中”,后来出使西南夷期间被告出使时贪贿免官。面对事业和家庭生活中的这些状况,司马相如坦然面对,等待时机,顺其自然,终致高车驷马,夫妻相守白头。
最后,卓家父女择婿的注重人品的择婿观和人生价值观。最初,卓王孙得知女儿要嫁的是“宦游不遂”,“家居徒四壁立”的男人时,他喊出“女至不材”;对富甲天下的富翁而言,看到女儿“当垆卖酒”度日时,他“闻以为耻”;但是当他过了一段时间听到众人说司马相如“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他的态度就转变了,从最初“不分一钱”到“分予文君僮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从上述众人给司马相如的评价中我们更感知卓文君选择婚姻方面独具慧眼的智慧;史书上记载,“相如口吃而善著书“,在此情况下仍然决定要嫁给司马相如。这些都说明卓文君父女看重的都是男人的人品。
上述内涵使我们看到文君文化两条基本的脉络:其一是做人“处世”的智慧:在面临问题时候要当断、能断、善断,在与人交流的时候要含蓄委婉的表达,遇到问题时要设身处境的换位思考,在人生处于低谷的时候要冷静等待、能屈能伸,这选择伴侣的时候要看重双方共同的情趣,在婚姻亮起红灯的时候要理智选择处理方式;其二是做人“处事”的智慧:在困难面前,要有积极应对挑战的态度;在入行之前要充分考虑方方面面的有利不利条件,精准选择好行业;选好后后就要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创业;在创业中夫妻分工协作、共创前程。这两条脉络在卓文君和司马相如身上珠联璧合、水乳交融起来就是文君文化的内涵,也是成就他们千古完美爱情婚姻人生的秘诀,也是文君文化的核心内涵。文君文化这种立足实际,择“天时地利”创造幸福人生的智慧为我们邛崃人发扬光大。如今邛酒产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成为“中国最大的白酒原酒基地”;邛茶产业也在贡茶的基础上做出了“文君”、“花秋”等全国知名品牌;从邛崃工业园区、羊安工业园区和中国名酒工业园区的设计和初步建成;从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景区天台山,历史文化古镇平乐古镇、明清建筑风格的大北街,西汉留下的古迹文君井等等旅游景点的开发,我们都可以看见文君文化的影子。
上述事实表明,文君文化不仅已经涵盖了我们邛崃的一、二、三产业;还和我们日常吃、喝、玩、乐四个方面密切联系;能使我们五官愉悦。文君故里已经不仅仅是卓文君故乡的代名词,还是文君文化的传承者,更是文君文化的创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