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977|评论: 18

[新体诗歌] 欣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3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漂

  恰似飘无定所的孤鸿
何方是守候终生的家园
莫道京都这般文明首善
  随处犹见迷惘的面孔
每当那华灯辉耀着天空
游魂归来于萧索的郊外
一张架床便是安命的寝宫
宁不知前方绵邈而阴霾
疲倦的双翼仍然不息地舞动

简析
    《北漂》这首诗,真实表现了“北漂”一族的生存状况以及精神风貌。此诗巧妙采用“孤鸿”这一独特意象,生动传神地表现出“北漂”一族的孤独、迷惘的心境。意象的营造,赋予这首诗回味无穷的想象空间。“鸿雁”通常借喻具有高远抱负的人群,这与来京创业的人群相类似。而“孤”字,就表现出他们的孤单、无助,含有凄凉的意味。他们心情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追求的家园到底在哪里?“每当那华灯辉耀着天空/游魂归来于萧索的郊外/一张架床便是安命的寝宫”,这三句诗通过典型的意象,生动再现“北漂”一族生活的窘困与无奈。他们往往住在偏僻冷落的郊外,几乎一无所有,简陋的铁架床不仅是他们身体的栖息之所,也是他们精神的安命之处。“宁不知前方绵邈而阴霾/疲倦的双翼仍然不息地舞动”,这两句诗就是本诗的点睛之笔,形象地表现出“北漂”一族在艰难环境之下,执着追求理想,永不停息的精神。这首诗的语言运用颇为成功,“孤鸿”、“迷惘”、“游魂”等词语,十分准确地刻画出漂泊在外的人们那种孤单、迷失与无助的精神状况。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4-10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赠天使

请你开启明媚的心园
让那争奇斗艳的牡丹
诱惑着我陶然地留连

请你流露绵长的心河
让那澎湃起伏的浪波
激荡着我不息地拼搏

请你敞亮神妙的心宇
让那光怪陆离的星宿
牵引着我执着地探究


简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诗。诗人采用“明媚的心园”、“ 绵长的心河”和“ 神妙的心宇”的意象,分别展现出少女心灵的美丽、善良和真诚。“争奇斗艳的牡丹”给人予美感,“澎湃起伏的浪波”给人予力量,“光怪陆离的星宿”给人予憧憬。这些意象的选择十分恰当,而且无比优美。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是此诗的重要特色。本诗分为三节,每节三行,每行都是九个字,这样使诗歌的形式格外整齐划一。当然,语言整齐不足于说明格律完善。格律是否恰当主要在于语言的“顿”与“韵”。这三节诗每行的“顿数”都一样,分为四个层次。每节诗几乎是押同一“韵脚”。这样就形成了极具美感的音律效果,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反复咏叹的语言,形成浓郁的抒情意味。此诗一连三次运用“请你……”的句式,一唱三叹,非常真切地表达对少女倾慕不已的感情。这首诗音节铿锵,语言优美,虽然篇幅不长,但是韵味隽永,像一首缠绵不已的小夜曲。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江楼

海内飘零几度秋
月光似水倚江楼
茫茫雾霭深宵重
不见秋江脚下流


简析
    情景交融是此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景”即作品中的“象”,包括作品中所描绘、塑造的景、物、人和事。“情”即和“象”相对的“意”,它不仅指作者所抒发的情感,也包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首诗的情景结合得非常紧密,不可分割。比如,采用似水的月光,渲染出凄凉的心境。尤其是“茫茫雾霭深宵重/不见秋江脚下流”的诗句,意象凄迷,内蕴深厚。茫茫的雾霭,使人无法看清脚下的江水,暗示出抒情主人公对自己前途感到迷茫的心境。这样的写景与抒情的确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月光似水,雾霭茫茫,不仅是自然之景,亦是抒情主人公几度飘零失意、深感前途渺茫的内心写照。意境的创造,使全诗笼上一层拂之不去的凄清气氛。  

 楼主| 发表于 2012-4-29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萧索的燕园

萧索的燕园 曾经几回
你轻盈的倩影映入我的眼帘
恬静柔和的话语 似溪水
融融淌入我寂寥的心田
我仿佛沐浴着绚烂的春光
到处莺歌燕舞 呢喃翩跹
桃红柳绿 竞相而绽放

不知你从何来的烦思厌绪
公然不睬 我谦恭有礼的问候
传递过来的一一字字
冷若冰雪 飘落在我的心际
刹那间 惊走了舞燕飞莺
红桃绿柳 枯萎而凋零
可叹弄成这美境的消逝
竟是我终日心仪的天使


简析
    对比鲜明的戏剧性,使诗歌产生浓烈趣味的艺术效果。全诗分为两部分,前后强烈的对比是此诗的主要特色。开篇运用美妙的比喻,描绘少女轻盈的姿态和悦耳的声音。面对如此美丽的少女,仿佛让人置身于绚烂的春光之中——桃花盛开,杨柳婆娑,到处莺歌燕舞。“传递过来的一一字字/冷若冰雪 飘落在我的心际/刹那间 惊走了舞燕飞莺/红桃绿柳 枯萎而凋零”,这第二节的诗句,笔锋陡转,描绘少女反复无常的言行,无情打击着诗人的情绪。刚才繁花似锦的心境,顿时变得雪花片片,百木凋零。这样具有戏剧效果的描写,使诗歌形象异常鲜明。最后两句诗,诗人发出了对少女既抱怨又无奈的慨叹。此诗语言洒脱自然,描摹准确生动。“萧索的燕园  曾经几回/你轻盈的倩影映入我的眼帘/恬静柔和的话语  似溪水/融融淌入我寂寥的心田”,这样的诗句,的确是笔随意至,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把天使一般的可爱少女描摹得惟妙惟肖。此外,诗歌节奏鲜明,音律和谐。虽然诗句不是非常整齐,但是保持相对一致的顿数,所以朗诵起来依然韵律优美。并且,韵脚浏亮,错落有致,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4-30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了

发表于 2012-4-30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我是诗君 的帖子

转贴的?点评很不错。
问好!

发表于 2012-5-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我是诗君 的帖子

欣赏,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5-4 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作品,感谢朋友欣赏!

 楼主| 发表于 2012-5-7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无题
                              
万籁无声落月残
楼台远眺水流寒
桃花谢尽来春笑
倩影南飞几度还

简析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景象的统一。对于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诗人为了主观情感的表达。意象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寄托着复杂的感情,暗示着深邃的哲理。《无题》这首诗的前面两句,描写秋天萧瑟的景象。深宵时分,残月西下,流水凄寒,四面一片寂静。此时此刻,诗人登楼远眺,怀念离去的佳人。“桃花谢尽来春笑/倩影南飞几度还”,这两句诗,运用反衬的手法,描写桃花虽然现在凋谢,但是来春还有盛开的时节;可是佳人的倩影,什么时候才能归来?这样的诗句,渲染出物是人非、何日相逢的感叹!这首诗的主要意象是残月、寒水和桃花等,这些意象共同组成凄清、迷离的意境。通过这些意象和意境,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孤寂与冷落的心情,以及渴望佳人重返身边的向往。
——选自诗集《明月临空》
发表于 2012-5-7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我是诗君 的帖子

拜读了诗君朋友的好诗,好评。
诗作形象鲜活,语言生动。赏评精准到位。祝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5-15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马自嘲

黄粱美梦休
年老倍添愁
考卷风中燕
谋职浪上舟
造庐缺草木
求偶少粮油
盛世平庸度
蹉跎涕泗流


简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极少部分人依赖特权背景和非法手段坐享其成,大部分人勤勤恳恳却生活困顿。普通百姓承受着社会不公的待遇,精神压力非常巨大。《老马自嘲》这首五言律诗,着力刻画处世艰难、生活窘迫的下层百姓形象。诗人从考场、求职、房产和婚姻四个方面层层揭示出“老马”艰难的生活境况。高度的概括使这首诗具有典型的意义。首联抒发“老马”年纪老大却无所作为的慨叹。一个“休”字,意味深长。“考卷风中燕/谋职浪上舟”,这个颔联采用精妙的比喻手法,传神表现出“老马”求学与谋职的艰辛。“造庐缺草木/求偶少粮油”,这个颈联,语言朴实,真切再现“老马”无居无所、无配无偶的凄惨现实。最后一联,感情悲愤,自我解嘲,在这个盛世时代,自己依然蹉跎半生。此诗以“老马”自己的口吻表述个人的坎坷经历,取得真实感人的艺术效果。全诗语言非常精炼,朴实无华,有力塑造出普通百姓的典型生活形象。——陈辰(选自诗集《明月临空》)

发表于 2012-5-16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读。细细品味;

 楼主| 发表于 2012-5-24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忧黎元

  漫道和煦的春风
吹拂着神州的北国南疆
  昔日贫瘠的荒原
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繁华喧闹的都市
可曾再闻清新的空气
  质朴宁静的乡村
四处弥漫污浊的河水

  躬耕三载的收获
不及权贵一宵的大餐
  吆喝四方的盈利
难抵奸商方寸的暴敛

  积累一生的钱币
筑就不起避寒的坯楼
  困顿潦倒的卢郎
无力迎娶邻家的莫愁
  
  最是病魔的降临
弗能沐浴着天使的春晖
  躺卧家中的病榻
睡梦间但闻呻吟的鬼魅

  不论乱世与圣代
穷达贵贱的悬殊宿命
  犹似分明的泾渭
千古不易清浊的本性

简析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确实取得社会经济的一定发展。可是,也暴露社会发展的不平衡,那就是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贪官奸商巧取豪夺,坐享其成,善良百姓不论如何勤奋努力,依然贫困。这首诗揭示了贫富分化的严酷现实和百姓生活的极度困难。诗篇开始即用怀疑的语气,对改革开放以来所谓的成就进行反思,表面的繁荣掩盖不住赤裸裸的贫困。然后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十分鲜明地揭露造成社会极端分化的原因,就是官员与商人的豪夺巧取。诗歌的四、五节描述百姓的真实境况:百姓没有避寒的坯楼,结婚也没有钱财;如果疾病降临,只能在家听天由命。这两节诗虽然平铺直叙,语言无华,但是弃假存真,抓住本质,所以收到触目惊心的效果。最后一节诗,作者表现出深广的忧愤。那所谓的盛世只是徒有虚名,仍然不改贫富悬殊的历史本质。 此诗对比和比喻手法的运用,确实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比如,“躬耕三载的收获/不及权贵一宵的大餐/吆喝四方的盈利/难抵奸商方寸的暴敛”,这样鲜明的对比,极大地突出诗歌的主题。又如,把清浊分明的泾河与渭河,比作非常悬殊的穷达贵贱,可谓形象生动。——李云(选自诗集《明月临空》)
发表于 2012-6-11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漂移者的诗文,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6-16 1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恋爱之歌

  日光月辉的昼夜
徜徉杨柳玉立的秋江
  翩跹起舞的春怀
伴随着长风荡漾四方

  你那动人的眼神
仿佛闪烁晦暝的星光
  将我平静的心弦
撩拨得低落还复高扬

  原欲由衷地诉说
我对你绵绵不尽的怀想
  无奈世事的海雨
倾灭了我萌动的春情

  当碧潭般的幽怨
笼罩着你俏丽的脸容
  我那尘封的心弦
霎时奏响久违的鸣声

  男女恋爱的芳花
根植在一见生怜的土壤
  沐浴诚信的雨露
绽放于同危共济的阳光

  权势财力的盛衰
学识和容貌的优秀平庸
  无非飘浮的烟云
游离在爱恋之花的上空

  我你似高山流水
纵有巍巍潋滟的异象
  犹能缠绵而不舍
陶然共乐于天地之中

  挣开犹豫的蚕茧
你我宣泄出似火的激情
  让那恋爱的飞鸟
翱翔在壮丽北国的苍穹

赏析
    这首《恋爱之歌》是现代格律诗中具有典范意义的诗篇。此诗句式整齐而错落,节奏鲜明而流畅。全诗分为八节,每节四行诗句,韵脚隔行一押,全诗一气呵成。每行诗里,有的由三个词汇组成,形成三顿;有的由四个词汇组成,形成四顿。每节诗的第一行诗有三顿,第二行诗有四顿,第三行诗有三顿,第四行诗有四顿。句式这样变化反复,使诗歌造成极其鲜明的韵律美感。并且,这样的句式,让人起到波浪起伏的视觉效果,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精妙而丰富的比喻手法,给诗歌带来美妙无比的艺术魅力。比如,在第二节诗里,诗人将恋人的眼神比作星光,就非常贴切。如果仅仅这样比喻,并不觉得新颖。可是,如果“闪烁晦暝的星光”将心弦“撩拨得低落还复高扬”,那么,这样的比喻就十分独特了。因为恋人的一颦一笑,都会给人造成心绪的忧愁和欢乐。采用这样贴切的比喻,确实收到奇妙的效果。“当碧潭般的幽怨/笼罩着你俏丽的脸容”,这两句诗用沉寂幽冷的“碧潭”,比作少女幽怨的神情,也是恰如其分。《恋爱之歌》的语言美妙流畅,佳句连篇。尤其是“我你是高山流水/纵有巍巍潋滟的异象/犹能缠绵而不舍/陶然共乐于天地之中”的诗句,将诗情、画意和哲理融为一体,使意境浓郁而隽永,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陈辰(选自诗集《明月临空》)

 楼主| 发表于 2012-6-24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鹊桥仙
                              
滴滴点点 声声切切
  檐上融冰逝水
临窗倦目有谁怜
倚孤枕 昏昏欲睡

盈盈风月 翩翩云雾
  邀至瑶台赴会
玲珑美梦总成空
不堪醒 衾寒泪坠


赏析
    这首词虽然篇幅不长,寥寥几笔,但是却刻画出栩栩如生的少女形象。上阕前面两行词,描写少女居所的环境气氛。屋檐上的冰雪融化成水,点点滴滴地跌落下来,声音是如此悲切。后面两行词表现少女的困倦和落寞。她窗前伫立,望穿秋水,等待的意中人始终未归。只得斜倚绣枕,怅然而眠。这上阕的词句虽然没有奇特的艺术手法,但是自然明净,情真意切。下阕开首两行词,描摹少女梦中的情景:盈动的风月,翩跹的云雾,萦绕着瑶台仙境;意中人就在那里等候自己的赴会。然而,这般玲珑的美梦,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乍醒之后,倍感凄寒,不觉泪流直下。这首词意象优美,情景交融,情感跌宕,令人感动。这首词的语言犹如行云流水,浑然天成。词中运用许多叠音词,比如,“滴滴点点”、“声声切切”、“盈盈”和“翩翩”等。这些词语不但真切描摹各种物象的情态,而且造成音调的和谐。在诗词中,词字声音的整体关系,构成诗词的音调。中国诗词的音调主要是通过平仄组织起来的。平仄是字音声调的区别,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和重复,就可以造成音调的和谐。《鹊桥仙》这首词的音调,无疑是十分和谐,给人无穷的美感享受。 ——陈辰(选自诗集《明月临空》)

发表于 2012-6-25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登长城

金秋暖日照长城
万里江山落叶红
此际烽台思战事
兴亡百代入怀中

赏析
    这首诗写景非常壮阔,抒情十分深长。第一句诗点明时间、地点和景物。作者是在金秋时节登临长城,当时,天上的太阳光芒四射,显得格外温暖。“万里江山落叶红”,这第二句诗由点及面,从眼前之景,扩大至万里之景。看着这东西方向无限延长的长城,不禁让人联想到这万里长城的内外,会有多少缤纷绚烂的落叶。这样的写景视野开阔,自然洒脱。“此际烽台思战事/兴亡百代入怀中”,这最后两句诗,从写景转为抒情,此时此际,看着用于战争的烽火台,不禁抚今追昔,这脚下的长城曾经发生多少刀光剑影的杀戮,多少民族兴衰的故事,多少王朝更替的变迁!此诗的写景抒情可谓虚实相生,臻于无极。这首诗构思巧妙,总是由“点”延伸到“面”,从而使诗歌显得大而不泛,空而不浮。此诗写景抒情浑然一体,境界雄浑,是一首杰出的登临诗。——李云(选自诗集《明月临空》)

发表于 2012-7-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创的就请不要加上“简析,赏析”的好,给你的读者留下一点想象的空间好不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