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4月24《新华网》消息,2010年9月1日起,全国开始推行手机实名制。用户购买手机卡,须持身份证才能办理。但如今,不少省市已重现了手机“无证驾驶”的“繁荣景象”。记者在北京多个报刊亭测试购买了“匿名”手机卡,这种5元卡在报刊亭随处可见。手机号码要有“真户口”,可运营商却给出了“虚拟户口”,一机可以双号。
那些想用手机犯罪的人,往往可以轻易通过各种歪门邪道获得号码。这些途径中,既有手机实名制执行不严带来的漏洞,也有大环境下实名制本身也鞭长莫及的地方,比如用假身份证登记购买。甚至更多的时候,手机实名制反而成了垃圾短信的帮凶,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实名制了解到号码使用者的个人信息,从而实现“精准发送”。
从表面上看,手机实名制“名存实亡”源自某些手机卡代理销售商不严格执行国家规定,进而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使得“守规者”门可罗雀。但如果我们进一步细究便不难发现,在这个“渠道为王”的时代,垃圾短信、违法短信的投递成功率关键取决于传播渠道是否通畅,而把守这一关卡的是网络运营商。出于利益的考量,它们对于垃圾短信、违法短信往往“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只有将手机实名制与运营商问责制结合起来,杜绝垃圾短信才能从口号、希望变成现实。
网吧要求实名制上网,如果真做到了这一点,未成年人根本就开不了机,可网吧成儿童乐园的事情还少吗?办银行卡也要实名制,可有不法之徒拿着他人的身份证就办了银行卡,随后用来行骗,长期逍遥法外……总之,我们身边形形色色的规定如天上繁星,可能够不折不扣落实的却寥若晨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