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我是2010年5月末到的四川。之前对四川的了解,也仅仅是一个“蜀”字,“魏、蜀、吴”的“蜀”。因此,当我从广州出发,经过几十个小时的火车之旅,也不知是饿昏了还是晃晕了,到达成都的第一错觉便是--我穿越到了三国,一种自豪与胜利的喜悦驱走了火车煎熬的疲惫。三个月后,我在川网的签到帖就三个字:我到了。是的,我到了,我到了四川,也到了川网。不曾有约,似曾有约。出发是离家,到了就是归家,家在心里,家在路上。 每个人能做的事情,其实很多,但是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每个人能做的事情其实也并不多。我只选择我喜欢做的。在四川的这两年就是一个字——耍。上班耍,下班更好耍。我的工作微不足道,然而我却很乐意提一提。 在四川,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业务员,一个在街头小巷发小广告的,一个跑腿送货的,却对广东的朋友以西行的取经人自居。露天的工作,日晒雨淋、风吹霜打,看似艰难,却也空气清新,风景独特,趣味颇多,俯身便成江河,抬头即是日月。我常常在想:看不到天空的工作,心里肯定郁闷,而我却装满了阳光。正因为这样的工作,我熟悉了成都的交通线路,也习惯了路上的风景。并且还常常一个人到四川的一些市、县级城市徒步,流浪也好,旅游也罢,逛遍了大半个四川。 形迹在蜀国游,思想却在三国中碰撞。我时不时又把自己当作是蜀国的一个游民,与农人交谈,与扫地的借道,与送信的为伍。在蜀地生活、工作,就要尽可能多的了解四川,但要了解四川,并不是一部《三国演义》的小说想象就能全面的,也不是逛几个城市,到几个地方就能如愿。况且,蜀国在四川,四川却不是蜀国。四川不仅弹奏着古典的韵律,更谱写着四川特有的现代文明篇章,散发着洞穿亘古、开拓未来的朝气与灵气。要透析这种灵气就要了解川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川人的内心感受。而文学作为心灵的窗口与信仰的彼岸,更能诠释川人“雄起”的内涵。工作之余,我也喜欢上网,上四川新闻网,而我多数都在麻辣社区“文学沙龙”版块停留。发帖,回帖,与网友们交流学习。遇到了喜欢的文章便反复品读,玩味,当成宝贝一样收藏。虽然网络是虚拟的,而这个虚拟的空间却是由人构建的,每一个马甲的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难道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写出的文字,流露出的情感及思想与现实生活毫无关系? 网络以其便捷、快速的信息传递服务于大众,也深受大众的喜爱,帖子一发表,就会有网友围观,点评。发帖者的随意与率性从某些方面讲,更比你的深思熟虑、精雕细琢来的真实。某些话在嘴边不能讲,而在网上却能拥有一片天地;某些话在网上也不能讲,而在文学作品中却可以暗指。因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如果人人都可以上网(我的意思是具备上网的条件与相关知识技术),那么网上的言论就更接近大众真实的想法,更具有研究价值。如果网上的表达都不自由,那么现实的门槛是不是比想象的还高,还多,现实的颜色是不是比夜的外衣还要深还要广就不得而知了。 上网是多数人的兴趣,有人喜欢网购,有人喜欢网上交友,有人喜欢网上游戏,有人喜欢网上学习。当今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信息技术的竟争。可以说网络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是大有作为的。能将兴趣与作为结合在一起的人是懂得生活,懂得享受的。因此,我向他们学习,向他们靠拢。我将自己喜爱的文章加以收藏,而收藏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制做成册、成书。 这本书所收录的都是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文学沙龙的精华帖。收录中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三篇,小小说五篇,传奇故事两段,散文五十六篇,新诗三十六首(组),古典诗词二十二家,赋两篇。都说麻辣社区文学沙龙的诗歌作品多,其实散文也很具规模,而且富有特色;小说篇幅长,生活气息浓郁,确实为不可多得的佳作。这两年来文学沙龙的精华作品蔚为壮观,不可能一一收录,还请网友见谅。只要是精品,必然不会被遗忘。选稿的标准,也不妨与大家探讨。一、必须是由版主点了精或者推荐的作品;二、必须是有网友跟帖并且楼主对跟帖进行了回复的作品;三、最好是原创并且在文学沙龙首发或者未在刊物上发表过的作品;四、同题的作品择优、择先收录;五、符合选稿者的意愿。第一条是最重要的一条,没有版主的辛勤劳作,就没有沙龙的点精之笔。而第二条看似简单,其实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回帖是一种礼貌,有些帖子版主加了精,而发帖者却不动声色,是不屑,还是抄袭他人的文章愚弄读者?第三点就不好说了,得靠发帖者自己注明。第四点很好理解,精帖、优胜帖,先出现,先收录。第五点就要请网友们理解了,每个人都不可能做到非常公正、客观的评价一个人、一件事、一篇文章,就算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也有它的局限性。 白天在现实的蜀道攀登,晚上在浩瀚的川网出没,这就是我在四川收获的最大愉悦。四川的麻辣烫含在嘴里,第一口很不适应,再次回味,其乐融融。如果说收录了这些作品,我便了解了四川,那就像唐三藏去了一趟天竺就说他了解了佛祖一样,都是可笑的,但我相信我取到了一部真经,有关四川,有关社会,有关人生。 罗贯中褒奖的三国智慧在四川,取经人唐三藏西行的第一个驿站在四川,更不用说杜甫的草堂名篇也出自四川了。我想就算是罗贯中再褒三国、唐三藏再取真经、杜甫再留诗篇,也一定还会选择四川。 写的是一种现象,编的是一种心情,读的是一种淡定,而通过此书的文字透出的隐晦信息,更能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快意。出书不是目的,内容才是精品。川网这座森林,四川这片沃土,我只从中拾取了一片金黄,更多的乐趣,更多的美仍需有心的你自己去寻找。 何竹 2012年7月4日于成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