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905|评论: 30

[生活•情感] 盐亭各地名由来(传说或者历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0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来说说你知道的地名由来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有限,,文笔不好,,勿喷!!!!!!!
      作紫垭-----古时候(具体时候不祥)盐亭的一位县令,貌似是开祢江河那个,被皇上嘉奖,一件紫色的官服,,他就带领大家在现在的作紫垭迎接的钦差大臣,并在那里穿上衣服,,,所以叫作紫垭,,而不是好多人认为的竹子垭
   尸加渠-----也是关于县令的,这个估计好多人都知道,大体是那里后山当年有一妖蛇,每年要吃一对童男童女,那县令来了后就带着上封宝剑在洞口等了3天3夜,等那妖蛇把头伸出之时,斩之,,并将铁水灌入洞内,,那妖蛇的尸血水就顺着那山沟流入河中,,,古叫尸家渠(尸家渠3个字,,实际地名貌似不是这个尸)
   盐亭的风水其实很久很久以前就是看在现在新政府那边的,传说是这样的,当年那县令来盐亭上任,路过指南正是晚饭时分,路过一家人时恰好听一小幼童在饭桌上直喊“打爷爷",县令听了就去了那家人家中,降一双筷子倒置与幼童面前叫他吃饭,那幼童拿筷子时就又把筷子拿顺了,,所以县令认为该幼童已经懂事了,便觉着这方人不行,便将衙门建在了东门((也就是说,那小孩如果拿起筷子,不分反顺,现在的老县城就在指南))

发表于 2012-7-20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听过好多!
发表于 2012-7-20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件有意义的事。顶!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7-20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LZ你知道的太多了:lol

发表于 2012-7-20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万 发表于 2012-7-20 10:56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LZ你知道的太多了

嘎嘎,以前读书老师说过些,好多都忘了

发表于 2012-7-20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的提议,完成一部地方乡土传奇教材,一项有意义而且伟大的事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7-20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来把晓得的传说跟上嘛!

发表于 2012-7-20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楼主朋友的提议!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o無茗·_o 发表于 2012-7-20 09:01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文化有限,,文笔不好,,勿喷!!!!!!!
      作紫垭-----古时候(具体时候不祥)盐亭的一位县令 ...

网上找的,不知道侵权不
~~~~~~~~~~

盐亭的传说之凤凰山

       在讲这个故事之前,首先请大家原谅我的学识浅薄,无法将故事叙述得十分完美。我只是一个68级的初中毕业生,由于“文革”,读书甚少,充其量只算个小学文化程度,又从未写过文学作品,只是怕盐亭的这些优美的民间文学丢失,才斗胆将我小时候从父辈那里听来的故事—或叫传说吧,讲给大家听听。这些东西无从考证,仅供茶余饭后闲聊而已。文中若文笔有误,望各位坛友、知情大哥们斧正!
      故事发生在久远的年代。
       在四川东北有一个小城叫盐亭,县城不大,东西环山,弥江河如玉带缠腰,围城而过。城内东南西北四条小街不足一平方公里,一条小溪穿城而过,缓缓驶入弥江。小溪两岸,百花朵朵,古朴的民居依溪而建,人们在这里辛勤耕作,一切是那么的安宁,祥和。
       那年秋天,刚把粮食收割完毕,忽然刮了几天的大风,吹得昏天黑地,人都站立不稳。居民们都只好躲避在家,无法出门。当风过云散,太阳露出了多日不见的笑脸,人们才高兴地把收割的粮食在街边翻晒。
       古时晒粮,晚上是不会收回的。按惯例,其一是风雨之后的几天之内都不会是阴天;其二根本不会有小偷偷粮食,所以人们可以放心大胆地趁机把粮食晒干,才会收回家中放置。
       第二天起床后,人们大吃一惊,街上的粮食不知被谁弄得乱糟糟的,而且还少了很多。粮食到哪里去了呢?胆大的居民晚上仍然不收回。到第二天一看,哇,又少了!当时的人们不相信有人会盗窃粮食, 即使是小偷,也不可能拿走如此之多的粮食啊。人们顺着散落的粮食找寻,一直到了东门外的山脚下。这下人们害怕了,到了第三天,再也不敢让粮食在街上过夜了。
       然而,北街上就有一个胆大的年轻人,他坚持不收自己家里的粮食。他想,我今晚就要来抓住这个小偷,为百姓除害。吃过晚饭,待人们熟睡之后,他来到十字街口,在靠西街的街边悄悄地蹲下,守候着来犯的敌人。
       大约午夜过后,一时间忽然狂风大作,吹得人无法站立,不过,这阵风却极为短暂,一会儿就过去了。大风之后,只见东门外的山坡上金光闪闪,把树林照得如同白昼一般,金光中,一只硕大的巨鸟,拖着五颜六色的长长尾巴,煽动巨大的翅膀,一下就飞进了东街,并在街中寻觅食物!天啦,原来是它偷了人们的粮食!
       一开始,年轻人被吓着了,但他立即清醒了过来。他清楚的看见巨鸟的形状,竟然是一只从未见过的大凤凰!当凤凰来到十字街时,他一下扑了上去,紧紧地抓住凤凰的尾巴不放。凤凰发现有人抓住它的尾巴,极力想甩掉这个人,就在盐亭城上空盘旋了几圈,仍甩不掉,眼见得天就快亮了,凤凰只好向东方的山上飞去,刚飞过弥江,快到山上时,凤凰用脚奋力向后一蹬,只听得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山上的岩石滚滚而下,连同年轻人一起落入弥江河畔。当城里的人们赶来时,东山上面向县城里的一方已经被凤凰蹬成了悬崖陡壁,无法行走。躺在山下河边的年轻人昏迷中,手里还紧紧地捏着一根长长的凤凰羽毛。人们立即到山上寻觅凤凰踪迹,可哪里还有什么凤凰的影子!
       从那以后,人们就把东面这座小山更名“凤凰山”,并在山上建立“凤灵寺”,以期凤凰保佑盐亭人民风调雨顺,过上好日子。而被凤凰蹬垮的山壁,至今仍矗立在那里,注视着盐亭千百年来的变化。

发表于 2012-7-20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头回听说哈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一个版本
     盐亭的传说之负带山与蟒蛇
     说起盐亭负带山(现俗称高山庙,因山顶有一庙宇得名,庙宇大约于五八、九年拆除)的蟒蛇,可能现在盐亭知晓的人已为数不多了。大约六十年代初期,我与朋友们上山捡柴,曾找到过蟒蛇的洞**,那里虽被多年风雨所蚀,但在乱草中仍隐约可见一个不大的洞口,据大一些的同伴们说,就是在这个洞里,深藏着盐亭多年来的传说。
      负带山,像一个胸怀宽广的母亲,站在盐亭县城的西面,把这个娇小秀美的川东北小城紧紧地拥在她的怀抱之中。说它娇小,南北两条街仅千余米,东西街不过七、八百米,它当时的面积还不到一平方公里。说它秀美,城里城外绿树成荫,云溪小河穿过小城,两岸花
草丛生,安宁而祥和。也难怪唐代诗人杜甫来盐亭时,留下了“云溪花淡淡,春郭水泠泠”的千古绝句。
      然而,就在这宁静的小城里,不知何时兴起阵阵阴风,阴风来时,漫天乌云,飞沙走石,气势汹汹,将城内的粮食一扫而光。一时间,城里的居民们,谈风色变。风声一起,家家户户,紧锁房门,不敢轻举妄动。
      为铲除恶魔,有人请来了一位有名的道士做法,方知在负带山上,有一条巨蟒作怪。巨蟒声称,只要城里的人每年三月初三,送上一对童男童女,供它食用,它就不再来骚扰城里的居民。为了生存,城里的人忍痛答应了巨蟒的要求,每年都含着热泪,送上孩童一对,
以求得来年的安宁。
       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过了好几年。这一年,潼川府新派来了一位知县,这位县太爷上任后,四处探访,体恤民情,处处为民着想,来盐亭就听说了巨蟒的事情,他却不动声色。春节一过,他依然吩咐人们准备童男童女,以按期送到山上。三月初二日晚上,县太爷暗
自叫人准备犁铧两具,在负带山脚下架起炉灶,反复烧炼。
       三月初三,人们像往年一样,敲锣打鼓,抬着童男童女坐的花轿,孩子们的父母跟随其后哭喊着上了山。道士先生在蟒蛇洞口开始作法,准备将童男童女送入蛇口。
       山下的县太爷在人们出发上山后,估计人们已到达山顶了,立即差人将烧得火红的犁铧,以快马送至山顶,山上的人刚好做完法事,衙门的人便将火红的犁铧倒入洞中。霎时,洞中传出巨大的怪叫声并伴随着强烈的地动山摇,吓得在场的人们,丢了手中的东西四处逃
窜。
       大约过了一个多时辰,一切才渐渐平息下来,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第二天,人们大都还没有从惊魂中清醒过来,有人来报,说发现在刘家桥(现食品公司里面)的小溪里,流出了乌红色且腥味极浓的液体。县太爷听报以后,立即带了两只白色的鸭子,用红色丝绸栓在鸭子的项上,与衙役们来到山顶,将鸭子从蟒蛇洞中放下去,就下
山了。
       到了三月初七,人们惊奇的发现,县太爷放到洞里的鸭子,悠哉游哉的随着污水游到刘家桥来了。后来,人们就将这条小溪改名为“尸家渠”。县太爷高兴地向民众宣布:巨蟒已除,大家安心生活。这时,城里沸腾了,人们敲锣打鼓涌向县衙门口(现在老东街、新东街交汇处),要为县太爷请功邀赏。
       不久,朝廷表彰这位为民除害的县太爷,将他升至府衙。盐亭民众恋恋不舍,自发地送他上路,行至北门外巴壁寺(寺庙已拆除)山上,人们将准备好的紫色纸袍(古时为官,以官服颜色论其职位大小,知县着红色袍,知府着紫色袍),赐与县太爷,祝贺他平步青云
。后来就把这座小山改名为“赐纸山”(现为皮革厂和酿造厂职工宿舍)。
       行至现文同中学垭口,人们又把紫色纸袍点火烧掉,以预祝县太爷步步高升。从此,这里
就改名为“着纸垭”了。
       这些地名仍沿用至今。

发表于 2012-7-20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victory:

发表于 2012-7-20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ytr

发表于 2012-7-20 1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老家:玉龙、龙泉、双龙桥,三个龙哦,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典故?

发表于 2012-7-20 1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发表于 2012-7-2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我觉得这个可以加精,真是太有意思了!

发表于 2012-7-20 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time::dizzy::sleepy::hug::victory::handshake======
发表于 2012-7-20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盐井,在我们生产队还有一口,现在开发不知能不能留下来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