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永远叫川剧,你这位老先生想法太多,要交流才有发展,我们川剧就是在过去几十年艺人受到粮食户口的限制,不能跳槽,加之相互不争重,任何人都看不起,总认为是老子天下第一,老师都不认了,这是解放前旧社会川剧艺人的最大败作,川剧名家陈书舫,竞华她俩一个团都各有心思,对川剧而言,到如今还要分成都重庆,这不利于团结.过去小剧团也受到打击,专县斑子进不了成渝两市主城区演出,被大剧院团看不起,可是许多乡斑子是卧虎藏龙之地,杨昌林,旦子生,杨淑英,陈巧茹等名家来至那里,左清非又来至那里,许倩云,周裕祥,刘世玉,张巧凤他们还是从重庆去的吗!艺术要交琉,演员要流动,这次重川到成都,成川到宜宾演出就是一种艺术交流的大好事,有利于川剧传承发展.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互相尊重,学习别家优点长处.我还记得一个故事,几年前在电视上看来的,上海京剧界一位旦角老师教了一位青学生,这学生条件好,勤奋好学,在上海崭露头角,还小有名气,后来这位学生到北京追求发展,临行前老师肺腑之言:北京名家众多,你要虚心向他们学艺,艺无止尽,你要把他们当作老师,不要死抱着我的东西不放,你要跳出这圈子,还要有你自己新的艺术. . . .这样的老师我们川剧界可能为数不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