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338|评论: 0

票友的意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10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www.minmp3.com/ShowMusic.asp?id=13757

简单的说
就是水平非常高的戏迷
甚至可以自己上台演出
对于戏曲文化知识的了解与理解非常深入乃至有自己的理论

清朝建立后,为稳定政局维护政权,特组织人员编写歌颂之词,并派专人赴外地演唱进行宣传。这些宣唱人员初多为滦州和乐亭人氏,后为扩大宣传,专门设立了教习机构,招收人员进行培训,考试合格者,由内务府派往外地演唱,并发给一张印有两条金龙的演唱执照,称为“龙票”。凭此票即可享受当地州、县的食宿接待,并为其提供演唱场所和组织听众。这种场所原为官办,后演变成包办处,称之为“票房”。参加人员即称“票友”。

相传乾隆年间,流传着一种名叫“清音子弟书”的曲种,为八旗子弟所创,当时曾分西城调和东城调,西城调类似昆曲。演唱的曲目多编自于小说和戏曲,曾一时盛行京城及东北各地。八旗子弟无论到各处演唱,都须得到批准,在所领到的龙票上注有“发给XX票房”字样,凭此方可聚会演唱。至康熙年间,清朝统治已经稳定,此活动逐渐停止。因其属于业余爱好,不取任何报酬,清中叶以后,便把不取报酬的业余戏曲、曲艺演唱者及乐师称之为“票友”。票友须有一个进行排练、演唱的活动之处,于是该场所就沿用了“票房”这一名称。这最初是与京剧毫无关系。位于鼓楼东大街原有一家“天汇茶园”,西城的八旗子弟常在此演唱子弟书,后来就转变为清唱京剧了。
从同治年间始,京城各区票房林立,参加活动者少则十几人,多则数十人,甚至上百人。有的还在自家宅内设立家庭票房,那些酷爱戏曲的豪门富户,腾出宽敞的房间或客厅,而且屋内桌椅、茶具等设施极为讲究,甚至挂有精致的水牌。有的王公贵胄和名门显贵的票友,为顾及身份,演唱时还背向听众。还有的自己出钱为皮影戏“钻框子”或为托偶戏“钻筒子”配唱,即不让人看见自己的庐山真面目,又过了戏瘾。同(治)光(绪)年间,正是京剧的鼎盛时期,票友、票房遍及京城。有记载的票房即有:
三箫一韵票房 同治三年(1864年)成立于宣武区王恭厂,是京城较早的票房。
赏心乐事票房 同治十年(1871年)成立于西直门内盘儿胡同翠峰庵,俗称“翠峰庵票房”。为清室载雁宾创办,主持人安敬之(名寿)原工刀马旦后改老生,因是满族旗人,所演《银空山》之代战公主维妙维肖,其扮相与众不同,身着旗袍、足蹬花盆底鞋、头梳两把头,且武打干净利落。老生戏《南天门》、《九更天》等也为其拿手戏。光绪二十年后由德(王君)如主持,黄润甫、金秀山、许荫棠、汪笑侬、刘鸿声、龚云甫、恒乐亭、载阔亭、云雨三等都曾是此处票友。每逢三、六、九登台演出,常于“和声园”彩唱,是影响极大的票房。
和声园票房 位于西四口袋胡同,何佩华、金鹤年、卧云居士等曾在此参加活动。
风流赏月票房 同治十年(1871年)成立于西城区蒋养房(今新街口东街),主持人戴序之,金秀山等曾为此处票友,光绪三十年(1904年)报散,活动达33年之久。
埙(竹虎)和畅票房 光绪三年(1877年)成立于北海东侧大石作胡同,创办人李昆山。
公余同乐票房 光绪八年(1882年)成立于太平仓,创办人为敏斋主人、工老生、集乐主人。工花脸。

华兰习韵票房 光绪十一年(1885年)前后活动于崇文区南官园,创办人孙华亭。原工老生后改老旦的龚云甫即是此处票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8-3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