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87|评论: 6

[百家争鸣] 德艺双馨育新苗 川剧艺术有传人——访四川省川剧学校刘萍川剧艺术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30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德艺双馨育新苗  川剧艺术有传人

——访四川省川剧学校刘萍川剧艺术班

 

       这是一群在泪水与汗水中经受艺术洗礼的孩子。他们幼小的年龄、稚嫩的身躯却要担负起一个伟大的使命——振兴川剧,让这一有着两百多年历史的剧种得以传承。他们犹如烈火中的凤凰,在千锤百炼中,用心,用身体去感触川剧艺术的精髓。在他们的肩上,承负着川剧未来的希望。而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却是因为有一位杰出的女性,一位戏剧梅花奖得主以及她身后的一个集团。

       在温江区原通平镇团结桥附近一处不太显眼的园林里,却坐落着一所川剧艺术的摇篮——四川省川剧学校刘萍艺术班。学校已在此开办了两年,我们却是头回听说,慕名前往采访,曲里拐弯,好不容易找到了,但见眼前是别一番风景:操场、教学楼、综合楼、排练厅,所有艺术类学校该有的设施一应俱全,尤为显眼的是操场主席台上方“德艺双馨”四个大字。

       说起川剧,在现代青年人的的意识里,恐怕就只知道变脸和吐火了,“铛丑、铛丑、铛丑……”铿锵有力的川剧锣鼓声已经停留在了儿时的记忆中。川剧,顾名思义,那应该是川人的标志剧目,可举目四下,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着多少的川剧“票友”。而今的一代知道刘德华,认识周杰伦,迷恋李宇春,谁会知道琼莲芳、陈淡然、周企何、彭海清这些近半个世纪曾为广大群众所喜爱的川剧演员。

       川剧在人们生活中的低调姿态,让老一辈的“追随者”们饱不了眼福,让青年一代读不懂这两个字,更让孩子们压根就不知道有这么一种艺术的存在。

       在采访中,学校副校长、首届梅花奖获得者,69岁的晓艇老师用这么一句话说明川剧生存的现状:大戏不能演,演小戏;小戏不能演,演片段;片段不能演,“车”零件。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在传统唱腔被现代种类繁多的流行音乐冲击的今天,使得川剧生存的路途如此坎坷。

       川剧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传统艺术的瑰宝,川剧似乎看到了希望,但据了解,在去年,全川共有5万人报考艺术类专业,但却极少有人报考川剧院校。今年艺术招生已经开始,“川剧”行业仍然喊苦。

       怎样使曾经红及大江南北的川剧艺术走出低谷,得到振兴和繁荣,是摆在每一位有识之士面前的严峻课题。

不图回报

巨资独撑川剧艺校

       前些年,刘萍就已经意识到川剧的传承不容乐观,她说,“人才断档是川剧的一杯‘苦水’。我和我老公都迷川剧,所以才投巨资开办了以我名字命名的‘刘萍川剧学校’。”两年前,当艺校在全省招生时,很多学生家长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学川剧,觉得川剧没前途,原定招40人的川剧班,花了很长时间才招齐,而且不少学生家长还是因为学校“费用全免,每月给孩子补助50元”才肯“放人”的。

       不过,这些招生的“优厚”条件,也给刘萍的招生带来了麻烦,许多家长根本不敢相信“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对招生避而远之。

学生全免费

全国艺校首开先河

       “不但不交学费,还每个月发50块钱零用呢!”当问起学校的收费制度时,14岁的周星雨开心地笑着。周星雨是泸州市叙永县人,家里环境虽说还一般,但要负担现在的艺校收费制度,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但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她对艺术这条路情有独钟。

       当一次无意中知道刘萍川剧艺校招生这件事,她想都没想就去报名,并幸运地考上了。虽说家里人不相信“天上掉馅饼”,但拗不过周星雨,在通过对该校进行“深入调查”后,终于乐滋滋地把周星雨送进了艺校。

       学校一位老师激动地说:“不久前,在华人圈影响很大的一家台湾电视台来采访学校,当听说这里不仅不收学费,学生食宿费用全免,而且每位学生每月还有50元的补贴,惊叹道‘这是全中国独一无二的学校’。”

       据悉,像刘萍这样的民营艺校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和其他艺术院校动辄上万的费用相比,也简直是天方夜潭!为此,刘萍每年对学校的投入都在百万以上,而这些投入,根本没有一点经济回报。“我从来没想过要赚钱,看着娃娃们勤奋地学川剧我就满足了。”

三朵“梅花”

培养“德艺双馨”川剧传人

       在一间排练室里,我们见到了国家一级演员,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杨昌林先生,他正忍着腰痛,在为两位小学员排戏,只见他一会儿认真地看,口中念念有词,一会儿起身亲自示范,甚至上前伸手纠正学员的动作……在刘萍川剧艺术班任教的每一位老师都像杨先生一样诲人不倦,甘当人梯,默默奉献。

       中午,晓艇老师请我们一行3人在食堂吃便餐,我们去时,学生们正排着队打饭,当看到我们到来,前排刚拿到饭的孩子拿着手中的饭走过来,面带微笑,“老师好,请先用餐。”

       “我们这所学校不仅要教会娃娃们川剧艺术,更要教会他们艺德与如何做人。”在餐桌上,吃着几乎和学生同样标准的午餐,晓艇老师缓缓地说道。

       在刘萍川剧艺术团,长富集团花重金聘请了一大批国家一级演员,他们包括首届梅花奖得主晓艇、梅花奖演员孙勇波,还有杨昌林、徐寿年、京剧表演艺术家张艺能、王丽蓉,一级编曲蒋立芳,一级司鼓余厚云等等。

       “我们现在是教授在教幼儿园。”晓艇风趣地说道,“但川剧失去了真正原生态的演员,就等于自己把观众撵出了剧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现在,这位年近古稀的老艺术家每周要为孩子们上36节课,而刘萍作为校长,事务从早忙到晚,每周至少还要上40多节课。

闻鸡起舞

娃娃们下苦功学川剧

       “伊——呀——”天刚蒙蒙亮,一切都还被浓浓的晨雾笼罩着,孩子们吊嗓子的声音早就已经在荷塘边、操场上、树林中飘荡了起来,此起彼伏。每天早上620,他们都会准时起床,从练嗓子开始,到练腰、腿、顶、身段台步、刀枪把子等基本功,一直到晚上的文化课,孩子们在紧张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度过每一天。

       随之而来的一切,却让学校所有的老师至今回想起来仍双眼含泪。“绑倒板”是川剧练腿功必修的入门功课,站在操场上,当老师把陈秋锦的脚向上搬靠在头顶,用木板把脚垂直固定好,未满10岁的陈秋锦,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她听见四周一片哭泣。这位倔犟的孩子,咬着牙含着泪,站满了一个小时。当老师为她松下木板时,她身子一松,瘫在了地上。晓艇冲上前去,紧紧抱着她,一老一少,在操场上,就着清晨的霞光,放声痛哭。“学川剧太苦了,这些娃娃太苦了。我都不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这儿学川剧。”两年后,同样是站在学校的操场上,这位如慈父般关怀着学校娃娃们的老艺术家,对我们回忆起这一幕时,仍然热泪盈眶。“这可能是最后一所专业而规范的川剧学校,川剧现在青黄不接,再不培育新人,下面就没人了。”说这话时,他依然热泪盈眶,但面色凝重。

        “培养川剧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办学的宗旨。”刘萍在介绍办学方针时反复强调。她说,四年的大专生活,孩子们不仅要系统地学习川剧知识,还必须要学习文化课、英语、电脑、美术、舞蹈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们的学习负担的确很重,但想要成材,他们必须得坚持。”

近日,作为两年学习成果的检验,这群孩子将在锦江剧场进行盛大的迎春汇报演出。消息一传出,令戏迷们欣喜不已,据说最高票价为150元,还抢手得很。这现象颇让我们欣慰,我们仿佛看到了川剧艺术正在走向繁荣兴盛,让我们为此祝愿,同时也祝愿孩子们汇报演出成功,川剧艺术奇葩后继有人。

 

 

作者:张炜  周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07-1-30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em06][em06]孩子们好好学戏吧,不要辜负刘校长以及老师们的心血~~~~~

发表于 2007-1-30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贴文贴图均不错!

    让大家在刘萍川剧艺术班小演员身上看到了传承川剧艺术的希望!

发表于 2007-1-30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戏吧,不要辜负刘校长以及老师们的心血[em15][em15][em15][em15][em15][em15][em15][em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传几张张炜摄制的照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30 16:02:46编辑过]

发表于 2007-1-30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使川剧走出低谷,必须有“角儿”,有好的剧本,多演出。才能聚集人气,去年到成都想看场川剧,确不知上哪儿去看,在成都两个多月就连电视台也不见播川剧,川剧真是被遗忘了!就是音像店里也难买到川剧碟!好不容易才买到一张“四姑娘”!不知川剧艺术家们出过VCD没有?想买筱艇先生和刘萍主演的“逼侄赴科”,就是无处买!川剧沦落成这样,真叫人痛心!但愿刘萍川剧艺术班能出好的成绩,使领导重视起来,川剧才有希望!使我们在川外的爱好者能欣赏到更多的川剧!

 

[em03][em03]

发表于 2011-4-26 2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容易啊~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