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裕 我虽然不是叙永一中的校友,但我非常热爱家乡的这所名校,她是永宁的瑰宝! 记得幼年时,就读叙永省叙中的表姐胡华仙,领着我观看该校为纪念学校创始人李盘谷先生纪念会的文艺演出,这是我第一次对这所学校的认知。 清末永宁乡贤李盘谷,为科学救国,开启民智,促请清朝永宁县政当局,提取庙产,创办叙永中学堂。民国初年改称永宁联合中学(简称永立联中),民国二十年 (1931年)改称“永属共立中学校”。后来在扩建高中部后属省立中学,又更名为“四川省立叙永中学校”(简称“省叙中”),1949年后改为叙永一中。这就是叙永一中的历史沿革。 毫不夸张地说,叙永一中的校史,就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国现代史。清末创办此校,无疑是开我县新文化之先河,创办之始即是四川省开理化课为数不多的的学校之一。那时的理化教师是日本人外三修山,他讲课还要由柴可白(中国人,外三修山随身翻译)作翻译,从此我县的教育一扫过去只读“四书五经”等此类古文而开始融入现代学科知识。 叙永一中是一所有着革命传统的学校。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人杨沧白任校长。革命党人朱之洪、向楚也在学校任教师。他们与校外革命党人杨维、黄方、赵铁桥一起,在同盟会的策动下,选定学校作为革命基地,培养、积蓄革命力量! 是时,清廷刚废科举,校中部分师生尚扫不掉“墨闱”。由于杨沧白等引导有方,学校风气为之振奋,一扫“墨闱”樊篱而活跃起来。相继有陶子琛,刘经文等学生在革命党的引导下参加了同盟会。 革命党举行永宁首义,制造炸弹所需的器材就是由杨沧白从理化仪器室取出,派学生陶子琛、刘经文送到兴隆场鹤鸣池黄方家的。辛亥革命时期在这里演绎了这一幕波澜壮阔的革命壮景,堪称传奇,是叙永一中校史光辉的一页。 民国初年,学校改称“永宁联合立中学校”,简称“永立联中”,是时傅钟同志就读于永立联中。他在晚年的回忆录《征途集》中曾记录了在校中参加学生运动的情况。后来他参加革命,成为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也是和这一段经历分不开的。 在1930年代,县人因我县尚无高级中学,乡中学子均要到远离家乡的泸县、成都、重庆等地读高中,因此强烈要求在本县增设高中教育,并推举了一位与时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张群有关系的乡绅赴成都向省府陈述县人愿望。张群指令时任省教育厅长郭有守划拨经费,在永宁河畔的瓦窑坝修建了“盘谷楼”、“沧白楼”两幢教学楼和若干平房作为高中部,初中部仍在原校官井坝(叙永师范旧址,今叙永二中高中部),改称“四川省立叙永中学”,简称“省叙中”。 瓦窑坝坐落在红岩山麓,永宁河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不论是红岩山上的苍松翠柏,红叶歌鸟,流泉风涛,或是永宁河上的晨暾晚照,渔歌萤火,还是那河上纤夫的号子,铁炉滩流水的拍浪……哪一处不是诗人们向往的境界! 同时,瓦窑坝也是一处文风厚重的地方,清朝乾隆年间,在坝上的王氏旧庐创办丹山书院,此书院一直延续到清朝光绪年间,后因清廷废科举而停办。 省叙中扩建高中部,为学校教育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除解决乡中学子就地接受高中教育外,相继有古蔺、古宋、纳溪、威信等地的学子来就读高中。学子们在这里因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厚重文风的浸润而英才辈出。 1949年后,官井坝校址改办师范校,初中部合并到瓦窑坝。这便是叙永一中的雏形。 叙永一中人才辈出,清末开办初期的校长杨沧白系同盟会会员,曾在民初任四川省省长。老师朱之洪、向楚都是同盟会会员,也是川中著名学者。早期校友张真如(张颐)曾留学欧美,获得多个博士学位。被誉为“东方黑格尔”。此外陶子琛等多位早期校友亦在学术界负有盛名。 叙永一中超越百年的校史,凝聚着厚重的文化魅力,她是我们叙永人的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