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推倒的“苏联小英雄”
在俄罗斯,五十出头的人,无人不知道莫罗佐夫。因为从少先队员起,就知道这个“苏联小英雄”。那时,报纸、电台,音乐、美术、图书无不宣传他,有人说,他比斯大林的影响还大,连火柴盒也印上他的像,而斯大林却没有这种光荣。
莫罗佐夫(1918年11月14日-1932年9月3日),通常被称作“小帕夫利克”, 出生于格拉西莫夫卡村———一个位于叶卡捷琳堡(后曾被更名为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东北方向350公里处的村庄的一个贫农家庭。1932年,时年13岁的男孩向当局告发其父亲,随后被家人报复杀害。故事成为各种读物、歌曲、戏剧,一部交响诗、一部完整的歌剧和六本传记的题材,而这一热潮对数代儿童的道德准则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关于其故事本身,只有极少的原始材料可以佐证,大多数关于其故事的说法都来自转述———莫罗佐夫向村苏维埃揭发过自己的父亲,说他向富农出售假文件。政府对其亲属和邻居进行审判,最后认定是孩子的爷爷下了毒手,凶手很快被枪决了。在高尔基的呼吁和斯大林的肯定下,莫罗佐夫成为苏联历史上最著名的少年英雄,全苏上下,竖立起了无数雕像,出版了无数的帕夫利克传记。《白净草原》是艾森施泰因执导、拍摄于1937年的电影,即以莫罗佐夫的故事作为原型,不过并未公映。
在意识形态部门的炮制下,宣传口径成为了这样:为投身于共产主义事业,莫罗佐夫在学校已经是少先队的领袖,还是斯大林集体农庄的支持者。1932年,13岁的他向秘密警察(ГПУ)告发其父亲。他父亲是村苏维埃的主席,曾经“伪造文件,“出售给匪帮和苏维埃政权的敌人”(据判决书),被判处10年徒刑,并被投入了劳改营,随后被处决。莫罗佐夫家人对他的行为感到难以容忍。1932年9月3日,他的叔叔、祖父、祖母和一位堂兄弟联手将他和他的弟弟杀害。除了他的叔叔之外,所有参与这起谋杀的人均被逮捕,随后遭到枪决。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一批学者开始对这件当时轰天动地的事件进行研究,发觉完全是虚假的。那些“英勇事迹”都是意识形态部门,根据需要而杜撰出来,欺骗老百姓的。
苏联革命成功之后,粮食欠缺成为很大的难题,在斯大林推行集体化的过程中,农民都表示强烈的反对,生产的粮食比沙皇时代少得多,更拒绝交口粮。因为挨饿,这个时期死两千万人。为了推行合作化,意识部门知道,农民的基础就是家庭,只能从内部破坏家庭,才能使党的政策贯彻下去。于是,利用这个事件的宣传,让农民知道要“以国家为重”。
在后来的调查中,发觉事情的真相完全不是宣传的那样,莫罗佐夫的母亲与父亲关系不好,经常吵架。一次,因为争吵,父亲离家与别的女人过了,在当时是很平常的。母亲为让丈夫回家,挑唆儿子去告父亲,儿子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母亲从来不干农活,父亲一走,农活都包在他身上,而他只有13岁,干不来,更不知道这件事的后果,只是希望父亲快回家。他也根本不是少先队,林区很迟才有这个组织。在森林被杀害的事倒是真的,但不是他的亲属,他祖父祖母都非常疼爱她,叔叔也非常爱这个侄子。但如今查了很久,就是无法找到凶手,算是一个遗憾。
1991年,俄罗斯政府决定拆除各地的莫罗佐夫雕像,也成为斯大林时代意识形态的终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