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573|评论: 5

[交流共享] 【连载】左清飞《清言戏语》(十八)冒险改《情探》(1)

[复制链接]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1-23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情探》是川剧经典名剧,要改太冒险,不改心不甘,怎么办呢?

       冒险改《情探》

      《情探》是一出名剧。在川剧舞台上演近一个世纪而不衰,公认是经典之作。晚清翰林赵尧生(四川荣县人)用他的生花妙笔,在老戏《活捉王魁》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焦桂英的形象。这个焦桂英又经过几代川剧艺术家的再创造和不断丰富、发展,日趋完美。特别是到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经过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慕莲、阳友鹤的再度创造,这个焦桂英已经完全定型化了。《情探》也因此而成为周、阳的代表剧目之一。

      这样好的一出戏,对于我来说,是一定要继承的。没想过要去改它。在20世纪60年代我就演了这个戏,那是在老艺人会演期间,向周慕莲老师学的“线子”(表演路线)。到了80年代,当深入研究这个戏时,我终于发现这个艺术精品,也不是无懈可击的。何况今天的观众对过去的一些表演手段和舞台节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于是,我萌发了改一改《情探》的想法,想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塑造一个焦桂英,一个“新的、美的” 焦桂英。

      1982年夏天,我向我的老师阳友鹤深入学习《情探》。唱腔我一句一句地学,动作老师一个一个地教。我的衣服湿了,老师的脸上挂着汗。最后验收,给了九十分。我笑了,老师也满意地笑了。

      一天,我练《情探》舞蹈,老师口念锣鼓点子,一段舞蹈下来,老师早已口干舌燥。我笑着说:“老师,你念起累不累?这段锣鼓你恐怕念了十分钟。我都听累了,你说观众烦不烦?”阳老师笑了笑:“这段锣鼓是长了。”“老师,这个戏文辞那样美,可是唱腔、旋律总觉得单调,可不可以加音乐呢?”老师沉吟了一会:“你可以试试。”

      有人给我泼冷水:《情探》不比其他戏,传统的欣赏习惯是帮打唱紧密结合,很难动。弄不好要挨骂。好!就再慎重一些,先照此演,听听观众的意见再说。“这个戏好是好,就是太长了,太冷了。”“帮腔太多,锣鼓太闹,很烦人。”有人说。也许是阳春白雪,只适合少数人看。

      真的是阳春白雪,一般观众看不懂么?一个保留剧目,要是没有人看,或只有少数人看,它还能保留得住么?我着急了,决定冒险改《情探》。


      长者的期望

      《情探》文辞典雅优美,人物性格鲜明,然而从文学形象变为艺术形象,立在舞台上成“戏”之后,有些描写就显得过细,对于今天的观众来说,就容易使他们感到冗长和不耐烦。戏也就显得“冷”了。加之舞台节奏如果处理不当,戏就会更“冷”。我专程拜访四川师范学院研究《情探》的专家屈守元教授,他对我的想法很支持,甚至叫我们可以动剧本。可惜,谁也不敢冒此风险。于是我把主要精力放在艺术处理方面。

      1982年7月13日这天,头发早已花白的前辈、省剧目室主任胡立民,对《情探》谈了这样一席话:


      赵尧生的《情探》,与过去老本《活捉王魁》中的焦桂英完全是两回事。人物性格也变了,和李慧娘鬼魂这类的戏也不同。把善良美好的化身完全地体现在焦桂英身上,实际上代表了作者的愿望。简言之,是赵尧生笔下的焦桂英。要深入理解这个剧本,要把握这个人物,过去的老本焦桂英有一点可取——复仇的心理。爱憎分明,人民性强。我认为这是老本“活捉”唯一的优点。现在的《情探》知识分子味较浓,美化、丰富了焦桂英在老本中简单的复仇形象。

      表演上,康子林第一个在舞台上演出《情探》(饰王魁),表现得较好,与过去老的不同。以后《情探》传下来,变成了三个路子。一是周慕莲,二是阳友鹤,三是胡漱芳。他们三位的焦桂英各有所长,但都来源于康派。

      周慕莲长于表演,以情为主。动之以情,讲‘特为送药方而来’一段,讲得人声泪俱下。‘缓思裁’的唱,狠下工夫,也是表现情为主。

      阳友鹤的特点,是着重设计了许多舞蹈,鬼魂的形象很突出。以探为主。他唱段突出在‘分明是意中人’这些探情的句子里,其他是顺带而过。

      胡漱芳与上面二位又有所不同。她把焦桂英当成人在演,加了很多现代的东西,焦桂英就是人。她的这种表现手法受到文艺界内部赞成,尤以话剧界拱服。川剧界不太承认她这种体现法。

      三家各有不同。而现在演,应创造自己的流派。吸取三家之长,需要有独创性。要想成功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点,而这一点是什么呢?就需要你自己去钻研,去发现。这是本子上有的,而这三家均未找到。你既要继承三家之长,又要独创,要有自己的特点。否则就谈不上成功。


      胡主任熟悉川剧,文学功底深厚。20世纪60年代是“李家班”艺术总管,兼任文化教员。要不是1957年被错划右派,恐怕不止在这个位置上。以上的点拨,饱含长者的期望。这些话是在杂志文章中看不到的!我从未想过创什么派,但希望创造的角色,能让观众喜欢、难忘,倒是我一直的追求。这次谈话,给我正在构想的艺术处理有了很大的启发,也给我的探索增添了动力和勇气。

      我心目中的焦桂英

      和导演刘忠义交流修改方案,请李天鑫担任音乐设计。我们要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把焦桂英塑造成“美的化身”。

      原来的《情探》帮、打、唱扣得严密,从来没有用过音乐伴奏。用【园林好】曲牌一贯到底,有些单调枯燥。我征得阳老师同意,把【园林好】曲牌改为【一枝花】。前者叙事性、说唱性特点突出。后者旋律优美、抒情性强,对表现焦桂英的善心柔肠更为合适。我们为焦桂英出场设计了大段舞蹈;焦桂英进到王魁寝室后增加一段表演;唱段“梨花落,杏花开”,重新组腔。此几处都加入音乐伴奏,与打击乐紧密配合,达到丰富视听的目的。

      过去的《情探》内放头子“阴风飒飒,黑月无辉”是用讲,我们把它改为唱,用低沉哀婉的旋律唱出来。“讲”固能表现焦桂英是带着一股复仇的烈火上场的。而我认为,焦桂英这个“鬼”不是一个“厉鬼”,而是一个“怨鬼”,否则,这个焦桂英就是《活捉王魁》的焦桂英了。她的善良表现在她即使死了,只要王魁的良心还没有彻底泯灭,还有一丝悔悟,都可以原谅他。基于此,我们就让焦桂英在出场前通过唱来表现她的怨,她的哀,她的凄苦,而且造成一种特定的空旷意境,以激发观众的想象,把观众“带入戏中”。在省川剧学校彩排时,内唱“阴风飒飒……”本院同事听后,当即感到冤魂由远而来,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过去的《情探》处理“梨花落”唱段,是在焦桂英讲完“自从别后”,帮完“梨花落,杏花开,梦绕长安十二街”,演员再重唱“梨花落……”拖沓重复。我们把“自从别后”改讲为帮,演员直接唱“梨花落”一段。帮腔短了,意境却出来了。无形中把核心唱段“拉长”了,增加了抒发和欣赏空间。这些小小改动,在演出中效果特好。这段重新设计的唱腔,后来成为省川剧学校曲牌唱腔课的教材。

      在表演上,注重继承和保留阳友鹤老师那优美的身段,尤其他独创的“鬼狐步”。在练这些基本功时,恰遇夏天,一个月下来,竟然瘦了七八斤。全剧的舞蹈我进行了重新组合,设计了另一种出场形式。老的是在王魁上场讲“月明如水浸楼台”出场,而后绕场一周下。这种时空转换“迭映式”的方法本是一种好的处理,但与我们整体构思有些冲突。于是取消了这个“过场”,将两次出场分散的舞蹈内容集中融合,一气呵成。使情绪更为连贯,更易入戏。

      为使焦桂英内外美统一起来,我们对她的服装、头饰重新设计。过去焦桂英是穿黑苦褶子(阳老师改穿深蓝色),我则改为全身着白,只领、胸绣有蓝色花边(现在不少人也这样穿了)。专用加长水袖。头上用绿白二色长绫(乔其纱)做一朵两色阴阳泡花,绫长过膝,飘洒衣裙之间。这样,既美,又利于舞蹈,且符合人物性格。著名作家柯朴凡看了《情探》之后,撰写文章,把焦桂英比作“雪莲”。

      我心目中的焦桂英,不带“鬼气”,应带“仙气”,通过特定的舞蹈动作,既表现她“魂”的“飘荡”,更表现她“仙”的“飘逸”。抛开她的身份,她实实在在就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因此,我在表演时,都用真情实感。“情”贯始终,“探”则从之。“缓思裁,权相待,犹恐他从前恩爱依然在。”一个“缓”字,一个“权”字,再加一个“犹恐”,层层递进,生怕冤煞了王魁。探的成分太重,我以为是不符合剧本原意的。“从前的恩爱”是她的企盼。试想,如果王魁像她希望的那样,回心转意,她将会如何?可能会反过来为其开脱:“出于无奈!”今生分离,但求来世。正是她的善良情深,更显王魁的寡义薄情,更能打动观众。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丈夫背叛妻子,并使她致残。法院判与不判,判重判轻,当事人的话至关紧要。妻子决定前往探望。行前她对友人说:“就看他的态度,如果没有转意之心,就怪不得我了。”丈夫果然顽固。友人说:“该判,这确实怪不得妻子。”假如这个妻子对友人说:“他若能回心转意,我绝不会怪他。”丈夫顽固不变。友人会说:“这个丈夫真不是东西,妻子那么好,该判,判轻了!”友人如同观众。

      如果说,焦桂英出场是“鬼”,而她进了王魁寝室之后,我就完全把她当做“人”来演了。

      焦桂英进入卧室,忽见桌案上的状元官帽,顿生联想,有一段戏。过去的《情探》一般是几个这样的动作:先翘起拇指,随后将双手背于身后,作洋洋得意状。心里想道,王魁果然高中,我就是状元夫人了……忽想起王魁写了休书,自己悬梁自缢,于是怒从心上起,一个快步水袖舞动将王魁惊醒。我认为这不仅太简单,而且有损焦桂英的形象。我改了这几个动作,加了段表演:焦桂英突见纱帽,喜悦之情油然而生,双手托起纱帽,上前数步,目不转睛,在凝视中,左手举帽,右手水袖垂地,一个“望月式造型”转身一周,将纱帽紧贴腮边,双目微闭,右手轻轻抚摸……猛然想起,正是这顶纱帽,使自己命丧黄泉,内心一震,顿时转喜为悲,右手掸抖,食指指着纱帽,左、右脚配合锣鼓点接连跺脚三下,一个急转身,将纱帽顺势掷于桌案,用短暂的急促呼吸,强使自己平静下来。

      这段表演,它的内涵难以尽诉,却集中表现了桂英的爱恨情仇:她抚摸着这顶官帽,深感来之不易,是她在风雪中救起王魁,煎汤熬药,深夜伴读的结果;为求这顶官帽,依依惜别,泪洒南坡;盼来这顶官帽,不枉她一番苦心,一片深情;没有这顶官帽,也许王魁仍会和“寒鸦匹”,不至见利忘义;有了这顶官帽,她才落得一纸休书,含愤自缢的下场……官帽啊官帽,你是希望的标志,也是罪恶的象征。于是我用了托帽、举帽、亲帽、恨帽、掷帽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演来刻画焦桂英此时此刻的复杂心情。之所以花大力气,是我认为,这顶纱帽是《情探》的一个“结”。《情探》的起因、过程、结果都拴在这个“结”上。这个“结”把焦桂英和王魁都拖向了死亡。

      这段戏受到同行尤其是一些青年演员的喜欢。说新改的这段戏“看了很舒服很合情”。这之后,有人效仿。可见它已被人们欣赏和赞同。

      1984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播放《情探》唱段时,也对这段戏作了点评。
      
      “梨花落,杏花开”唱段,是焦桂英感情抒发的重点,更需要真情实感。唯其如此,王魁才有可能被打动,而“忍俊不禁”。如果说焦桂英在“探”中, 一退再退,情愿做妾,甚至为奴做婢,这些才是明显的“探”了。桂英仁至义尽,王魁却更加丧心病狂,还要焦桂英的命。到了这时,桂英不捉王魁,观众都不答应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54_调整大小.jpg
《情探》剧照。左清飞(左)饰焦桂英,蓝光临(右)饰王魁。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3-1-23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歌悠悠 发表于 2013-1-23 16:2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情探》剧照。左清飞(左)饰焦桂英,蓝光临(右)饰王魁。

-55  饰《情探》之焦桂英。原载《戏剧报》1983年第11期封面.jpg
左清飞在<<情探>>中饰焦桂英。(原载<<戏剧报>>1983年第11期封面)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1-23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3-1-24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认为"经典不可超越"这话太绝对和片面。今天从左姐姐改<<情探>>且成功的事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3-3-11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154136g1wz0fm1gfh630bx.gif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