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28|评论: 5

[交流共享] 【梨園大家】川剧名丑赵又愚 連載六 (重庆市艺术研究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3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劇名醜趙又愚
                                           連載                                       

                            重庆市艺术研究所   
曾祥明

    當代著名川劇醜行表演藝術家趙又愚,13歲入又新科班,在業師周裕祥的精心培育下,主要學習醜角藝術,同時也學習文武小生、須生、凈角和老旦的表演藝術。他不僅練成一套扎實的基功本領,而且逐漸成長為一名技藝全面的“五匹齊”演员。

                 第六章
                  匠心别具演胡图

    1976
10月,祸国殃民的“四人帮”终于垮台,动乱了十年的“文化大革命”也终于结束。这不仅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也挽救了“万马齐喑”的文坛艺苑。在四川——1977年,一小部分川剧优秀传统折子戏在一些较高层次的晚会上开始了悄悄的演出。
    1978年、1979年,川剧优秀传统戏全面放开。渴盼了十年的川剧老观众蜂拥剧场,一看阔别已久的川剧,二看久违多时的川剧演员。从来不看川戏的青年人出于好奇。也涌进剧场。一时间,川剧场外车水马龙,川剧场内热气腾腾,川剧事业出现了建国后的第二次高峰,古老的艺术又逢春。
    在这段时期里,正值盛年、精力充沛的川剧名丑赵又愚,又青春焕发地投入这兴旺时期的演出活动。
    赵又愚的艺术造诣是有口皆碑的,理所当然地成为重庆市川剧院的头牌丑角演员,并担任了一些戏的导演和艺术指导。在这一时期里,他排导、主演了大幕川剧《乌龙院》、《青陵台》、《闹齐庭〕、《井尸案》、《古琴案》等、又恢复上演了优秀传统川剧折子戏《杨广逼宫》、《西川图》、《烹蒯彻》、《晏婴说楚》、《江油关》、《西关渡》、《花子骂相》、《花子盘馆》等等。尽管“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赵又愚没演什么戏,但他并未停止对艺术的思索。恢复上演传统戏后,他把思索之所得融入几十年的舞台经验之中,根据时代的要求,对自己常演的一批戏进行了加工提炼。这样,赵又愚的表演不仅更上层楼,而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一时期,最能代表赵又愚艺术风格的是他常演、擅演的袍带丑戏《杨广逼宫》和《西川图》、褶子丑戏《西关渡》、襟襟丑戏《花子骂相》和《花子盘馆》。以及新编推理川剧《井尸案》和《古琴案》。下面,笔者将以三章的篇幅,对他在上述几个戏中的表演艺术作一简要的介绍。

                      大智若愚巧破“井尸案”

   
《井尸案》取材于《聊斋志异·折狱》。故事说——
    淄川县村民胡成在归家途中偶遇幼年时的同窗、知名秀才王祖德。胡成热情地邀请王祖德到家中叙旧。酒酣之际.胡成乘着酒兴,戏言逗趣,说自己杀人夺财,并将所杀之人抛尸于南山枯井中。王祖德以人命关天,怕遭连累为由,到官前检举揭发。县官胡图派人去南山察勘,果然在枯井中发现男尸一具,致使胡成弄假成真,有口莫辩。胡图察觉此案颇多疑点,却不露声色,假装糊涂,将胡成问罪收监。同时设计诱使凶手自我暴露。凶手王祖德终于自投罗网,知县胡图巧妙折狱。
    赵又愚导演并主演《井》剧中的县官胡图。他在导演构思中,把剧本所塑的人物性格大加丰富,以“装糊涂大家都来布疑阵”的核心台词作基点,让主角胡图以“糊涂”和“惧内”的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在扑朔迷离的情节中一时难辨真伪,随着剧情的发展,逐渐识胡图其人,并逐渐拨开案情的迷雾,最后豁然开朗,真相大白,真正地认识了胡图这一个乐观风趣、貌拙心慧的的人物。此剧的演出,一时轰动山城,名播省外,观众趋之若鹜,更难得的是吸引了不少青年观众。外省不少剧种也先后移植和学习演出此剧。
    赵又愚主演胡图。堪称匠心独运。在人物造型上独树一帜,表演上自成风格,为川剧艺术画廊又增添了一个丑角艺术形象。
    在《井尸案》上演之前,豫剧的《七品芝麻官》和京剧《徐九经升官记》都已先后搬演,且都是以丑角演清官断案为主要人物、事件。两个戏在全国的影响都不小。要想《井尸案》中的知县胡图为观众所接受、所喜爱,就不得不别开生面,另辟蹊径。作为该剧的导演和主演,赵又愚确实下了一番大功夫。
    首先,胡图的造型就不能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更要有别于《七品芝麻官》中的唐知县和《升官记》中的徐九经。赵又愚仔细析了人物的年龄、性格、经历,根根剧本中“你欺我新官上任,傻乎乎年纪又轻”、“虽非子建才。也把丹桂攀”等台词的揭示和自己的积累,赵又愚装扮出了一个观众鲜见的人物形象——
    参照传统的小花脸脸谱,他扮演的胡图以褶子丑的豆腐干脸谱为基础,但比一般的小花脸化得规范、干净、红润,以增加人物的可爱感。鼻梁下抹一撮小胡子,与鼻梁上的豆腐干粉块黑白对照,相映成趣,又让观众看起来有点“憨冬冬”、“醒豁豁”、 “神戳戳”的印象。身上穿传统的红色官衣,既与唐知县有别,又与川剧传统的丑官不同。为了区别于传统丑官的形象。他舍去了一般丑角所戴的金钱形帽翅和桃儿形帽翅,特制了一副尺寸略小的长方形帽翅,给人以一种与丑官脸谱不相协调,与人物内在却吻合一致的印象,也与倔强、丑陋的徐九经区别开来。
    赵又愚知道,形似并不等于神似,外形的新奇并等于人物形象的新奇。要成功地塑造一个新的人物形象,必须在表演上有“这一个”的特色。这是在川戏传统戏中找不到固有模式可以套用的人物。
    胡图是七品知县,有一定的身份和气派,应该属于袍带丑的范围。但胡图又只是一个初入仕途的“七品芝麻官”,不可能有很大的气势,反之还应当有一点初入仕途的读书人的迂阔气、迂腐气。他又是一个很有个性、放浪不羁的青年知县,应该有褶子丑的潇洒豁达。因此,赵又愚把胡图的表演基调,定在袍带丑与褶子丑之间,使之既象县官,又像一个涉世不深的青年书生。
    赵又愚说:“胡图是剧作家给人物起的名字,其用意当然是要他给观众一个稀里糊涂的印象。如果不完成这一点,就不能塑造出这么一个胡图;当然,要完成这一点是很容易的。但是,剧作家明白,我自己过很明白,糊涂,仅仅是胡图这个人给人的一种表面的、外露的感觉。其实这个人是不糊涂的,否则,他就断不了这个案子,也就成不了这个人。他是大智若愚的。”赵又愚要表现的,既有胡图外表的愚,。更有他内在的智,让愚和智这对矛盾统一在他身上,这才能塑造出这一个胡图。
    因此,赵又愚扮演的胡图,就并非是假装糊涂,而是不拘小节的放浪,是在小是小非面前的不予计较。
    《井尸案》的第二场《审案》,是胡图在全剧中的第一次出场。因为是在县衙的二堂,胡图不着官衣,只是素服罩被,一副居家打扮。赵又愚所扮的胡图,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出场了。他手持书卷,步履稳重,边走边着。看得兴趣了,不觉地打开折扇,边摇边看边走。他看得是那样的认真——而不是“做过场”、“做戏”,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也与他那“自幼读书破万卷,十载寒窗砚磨穿”的自白是极其吻合的,先给观众一个好印象——这也是胡图的本质。  
    接下来的表演:胡图对他那“轻轻巧巧、撇撇脱脱”地就娶了一个大他“两岁八个月零一百二十天”,“其貌不扬”、“生性乖张”的吏部尚书千金小姐。赵又愚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口吻表现了胡图的怨艾,使人感到他有那么一点不安于室;在夫人出场时的惊吓,给夫人讨好地打扇等等,赵又愚做得那么经惯、自然;对夫人喊他“胡老么”,要教训他等等,赵又愚表现出的逆来顺受,给人以“惧内”的感觉,这又是胡图的另一个侧面。
当胡图听班头说放告牌还没挂出去时,赵又愚急步上前,拉着班头:“放告牌三年都不要挂出去,免得老爷操心麻烦。”直到班头告诫他,久不理案,要担玩忽职守的罪名,不利于前程,胡图这才做出万般无奈的神情,叫班头把放告牌挂出去。这一系列的表演、又使胡图象一个偷懒贪耍,任人摆布的昏官。
    这一大段戏。胡图面对的是他的夫人和他的下属。赵又愚的表演特点是毫不做作,毫无一点官派,自自然然.随随和和,什么人都可以摆弄,这就是胡图的糊涂。
    胡图的糊涂形象,还体现在《审案》以后的戏中。试看秀才王祖德出首胡成,说胡成越货杀人之后。胡图接着有两句唱:“老爷初上任就出人命,看来今天要伤脑筋。”初上任就遇着人命关天的大案,这是何等要紧,可赵又愚在演唱这两句时,却是以一张笑脸对着他的夫人。把“出人命”的大案唱得轻轻松松,把“伤脑筋”唱得沉沉重重,这不是一个糊涂的昏官么?
    再如,一段密锣紧鼓的“牛掉尾”——两个或几个演员你一句我一句地紧接着唱,象牛尾巴甩来甩去一般一一唱段:
      胡  图:胡成既言未伤命,
              何必冤枉走一程?
      王祖德:大人若不问,
              莫非构私情!
      胡  图:老爷初上任,
      夫  人:非故又非亲。
      胡  成:心中无冷病,
      胡  妻:不怕鬼敲门。
      胡  成:查清楚,
      胡  妻:才放心。
      胡  成:快传令,
      王祖德:就请行!
    人命攸关,原告被告都要求搜井,这是何等关键,何等紧张。可是,赵又愚扮演的胡图却走下公案的座位,来到王祖德面前,双手倒背,把腰中玉带弄得高高的,前前的,把颈项也伸得长长的:“哎,秀才,不搜井要不要得?”一副市井中讨价还价的样儿,给人以草营人命,确实糊涂的印象。
    前面说过,糊涂只是胡图给人的表象,但其实并不糊涂,观众在看完全剧后自有结论。如果胡图一味地大而化之,稀里糊涂,又如何能折得此狱?观众又如何能接受?这其中一是要留有伏笔,而且这伏笔又不为粗心的观众所觉察。请看赵又愚在《审案》的后段戏“公堂,一节:胡成丢监,胡妻出衙,王祖德下场后,赵又愚有一个凝神注视的细节。尔后.夫人也下场了,胡图再一次凝神,停顿,若有所思,缓走几步,再疾步下场。这里的胡图,便给了观众以他智慧的一个侧面,不过是粗心的人们不留心罢了。
    以生活化的表演,以细节刻画人物,这是赵又愚在本剧中塑造胡图其人的一大特点。把传统程式舞蹈化,这是赵又愚在本剧中的又一特点。这一点,在《审案》和《认尸》两场胡图的出场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审案》中的公堂一段戏、胡图穿上了大红官衣,在经过重新谱写的灯调曲牌〔望山猴〕的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飘然而出。他把传统程式的整冠、掸袖等动作化作舞蹈:两手一扶纱帽(整冠),再大幅度地一掸双袖,一手拿着官衣的小襟,得意地舞上几转。引夫人出场后,女高男低的左右两个造型,以手指搭着夫人的手指,两次“双转”,又以跳跃性的动作节奏奔向公案。一连串的动作,一扫那种一本正经的古板形式,既表现了这位“十载寒窗砚磨穿”的书生第一次登上公堂的喜悦,又刻画了这个“傻乎乎”,“神戳戳”的胡图的性格。两次亮相的左右造型,都是两脚交叉,前实后虚而微微屈膝,妩媚而小巧,十分符合人物官卑职小的身份和惧内的心理,使一个简单的出场变得生动有趣,有戏有人。《认尸》一场的出场,也安排咱浓经过压缩、改写的灯调音乐(〔七句半〕)声中,胡图与夫人策马而上,载歌载舞,都令人感到入情入理、新鲜有趣。
    《折狱》一场的公堂上,是胡图澄清迷雾、折狱辩冤的重头戏。赵又惠的表演则加大了动作的幅度。他以清醒庄重的神情,向众人宣布“井尸一案。现已真象大白”,全无半点昏昏之态。当胡图点明,“杀人的真凶就是他,她,他”时,赵又愚在传统程式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和夸张:先用手分别指王祖德与何甲妻,最后一个“他”字,赵又愚提襟、转身,一只脚踏上公案,以居高临下,威不可挡的造型,配合一个厉声高呼的“他”字,一扫醒豁豁傻乎乎的神态.显示出精明干练、嫉恶如仇的另一个侧面、完成了貌丑心慧,难得糊涂的胡图形象的塑造。
以大段唱腔塑造人物,是赵又愚在表演上的另一大特点。《折狱》一场的结尾,胡图有近80句的大唱段。“井尸案这一堂才正式开审”的〔红衲袄〕头子,配以赵又愚严肃的神情庄重的唱腔,把观众引入推理断案的特定环境之中。接下来的推理过程,赵又愚唱的亦庄亦谐,教观众信服了胡图的“装糊涂”、“布疑阵”的良苦用心。在唱到“殊不知反成了掩耳盗铃”时,赵又愚让胡图在间奏锣中走下公案。胡成拱手示冤。胡图一挥手,命人去掉胡成身上的法衣注绳;再转身,王祖德也在一旁口称“冤枉”,胡图前行几步,将王祖德逼退,掸袖,背手,再接着唱下去。这样的调度和表演,使在大段唱腔的演唱中充满机趣与活跃。胡图斤责何甲妻“芙蓉面遮不住蛇蝎本性”,王祖德的“岸然貌掩盖着狼子野心”两句唱中的“芙蓉面”、“岸然貌”,赵又愚运用了滑音和揉腔。颇具鄙夷嘲讽的意味。“人命关天有古训”唱得侃切有力,使胡图的所憎所爱,径渭分明。“装糊徐大家都半布疑阵”一句,是胡图侦破此案的重要方法。因此,赵又愚在演唱中把“阵”字的唱腔进行了拖腔较长的揉腔,并辅以“阵”字的韵腹“嗯……嗯、嗯、嗯”的顿音的处理,刻画出胡图的大智若愚,独具匠心。最后的〔快二流〕如投枪匕首,接连不断地射向凶手,使王祖德、何甲妻难以招架,画皮全失,大快观众之心。


                      智珠在握剖案识“古琴”


   
《古琴案》和《井尸案》是姊妹篇。两个戏的故事情节并无前后关连,只是由淄川县令胡图和他的夫人的破案行动把两个戏串连起来。
    《古琴案》的故事概要是:范雅音小姐之父在京城某王府作乐官。一日,其表兄(王府书吏)赵玉突然到范府,口称王爷获悉,范乐官家有稀世珍宝响泉古琴,命其献出。乐官不从,已下狱中。且王府总管已出京来县逼交,劝范氏母女交琴脱祸。否则乐官与琴俱将不保:雅音坚持不献。赵玉离去。第二天,王府总管即来到县衙,声称王府响泉珍琴被盗,罪犯范乐官畏罪自杀,赃物已转移回范家中,命县官胡图即行查抄。胡图详问细节,见总管支吾其辞,心中生疑.忽又报范宅昨夜有男仆被杀,女仆重伤,响泉琴被盗,侄儿范仁现场拿获。经审讯,断为赵玉所为。胡图派人追回赵玉,截获古琴。遂劝范氏母女献琴自保。范氏母女同意,总瞥琴回京复命。范雅音母女回家后,县官胡图与夫人突至,谓总管带走之琴并非响泉;母女正欲申辩,无为道长遵雅音小姐手书送来响泉古琴。胡图便将其发现案情的疑点及如何发现古琴下落,一一剖析,众人皆服。
    赵又愚在演出《古琴案》时曾说过:姊妹篇不易演好,既要让没有看过前一个戏《井尸案》的观众了解胡图的内慧外憨,又不能让看过《井尸案》的观众一目了然。作为导演和主演,我不得不多动一些脑筋。
    他在处理《古琴案》中的胡图第一次上场(第二场《逼琴》)时,采用了胡图先在场上逗鸟作乐的方式,以与《井尸案》的胡图出场相区别。使没有看过《井尸案》的观众会
产生“这是啥子官啰,成天提笼耍鸟”的第一印象;又让看过《井尸案》的观众产生,官清无事,衙中清静的感觉,盼望着他去剖析新的疑案。胡图夫人出场后,胡图对夫人的百依百顺,唯唯诺诺,似乎慑于河东狮吼之威的“汃耳朵”,使人觉得胡图即使不是一个贪官,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糊涂虫。了解胡图的观众却能从胡图与在夫人的调侃中,看到“吕端大事不糊涂”的形象,观众正为胡图的家庭乐事发出微笑时,王府总管来到县衙,命令胡图立即查抄范宅。赵又愚扮演的胡图,在总管报案“追赃’时,不卑不亢,用“软索套猛虎”的办法,对总管就古琴的来历、形状几珍奇特点等进行了一连串名为“请教”实为盘话的询问,问得总管张口结舌。总管于是以“事关王爷威仪,贵县的前程”以恫吓.对胡图又拉又打,以图慑服。这时候,胡图有一段“背躬”唱,这是胡图的内心独白,也是对观众的直接交流,赵又愚在唱腔的处理上缓疾有数,层次井然:“他言语支吾多破绽,怎不教人生疑团?”
    这是对案情的分析,他唱能稳实实,配之以动作幅度较大的甩袖、摇扇、转身的动作,版与夫人调侃和对腑的唯嗒,显出一副沉着的神情,使观众感觉到他的内慧。
    “越思越想心越乱,莫非王府在弄权。是与非可能正相反,古琴一案有奇冤。”这是胡图的结论,赵又愚的唱腔深沉凝重,表演上借用了老生的步法,神情严峻,踱步稳重缓慢。
    但是,遇着王爷这样的权高势重的诬告人,又将怎么办呢?胡图自我解嘲地唱道:“昧良心去把王爷舔,我稳稳当当荣升知府守济南。”倘若如此,倒也轻松,赵又愚也因之唱得比较活跃。可是一转念,“亏心事我才不干,一世的清白糟踏完。我若不去办,王爷不姑宽。惹他冒了火,罢职又丢官。夫人要翻脸,岳父受牵连。”胡图发现自己在这个复杂的案件中,处于十分为难的困境。思绪的翻卷,使赵又愚在此时的唱腔越唱越快,越见急促,表现出胡图十分焦灼的的心情。
    《审琴》一场,是胡图的重场戏之一。范宅突然被盗,男女仆人一死一伤,凶手范仁被当场拿获。事起波折、胡图升坐大堂。赵又愚根据胡图的性格特点,选用了表现愉快、轻松、风趣的〔剪绽花〕曲牌,与夫人边舞边唱出场,直到夫人双手推着他走上公堂。不仅活跃了舞台气氛,更使观众在胡图口称:“谁是盗贼摸不透。这一顶纱帽怕要丢”的困境中看一个大智若愚、外憨内秀的胡图形象,增添了观众对胡图断案“素来不肯草率”的信任。
    照说,这两句唱词的内容,是愉快轻松不起来的。“谁是盗贼摸不透”——是焦虑,“这一顶纱帽怕要丢”——是忧愁。可是,赵又愚却用轻决的腔调来演唱,这不更表现了胡图的“糊涂”么?一一然而、这更足以展示了人物“若愚”、“外憨”的一个侧面。不过这也更能揭示他“大智”、“内秀“的另一个侧面:“谁是盗贼?”是张总管所说的范乐官?还是弄权的王爷?”这句双关语,正是胡图此刻对张总管一面之辞的怀疑。同样,“这一顶纱帽怕要丢”,也是一话两说:追不出古琴,王爷生怒,“罢职又丢官”,纱帽自然要丢;若追出古琴,“一生清白糟蹋完”,还能戴着这顶纱帽去当民之父母官么?这顶纱帽也怕应该丢了!赵又愚把这两句词安排在轻松愉快的音乐中,配上把纱帽摘下来抛向夫人的动作,更增加了戏的喜剧色彩,也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赵又愚对人物的准确把握,和对唱词的仔细琢磨。
    同《井尸案》中的表演一样,赵又愚让胡图问案时,也不像一般大老爷那样正襟危坐,而是一如既往地使用讲白口语化,动作生活化的性格语言行为,语调平和,行动随意,时而两肘搁上公案.时而与夫人扯谈,时而冷眼旁观,表现出胡图的“傻”与“憨”。然而。他又巧借用范仁“做梦夜游”的胡说。请君入瓮地把那个自称还“二醒二醒”的范仁掌了嘴,使人解恨解颐。
    最后一场《还琴》。也有长达70多句的大唱段:“客堂上摆一摆龙门阵,听本县讲一讲后果前因”,交待为什么知道赵玉是真正的“凶犯”,王爷的古琴被盗是假,响泉琴在无为道长手中是真的推理过程。这个大唱段安排的位置,与《井尸案·折狱》的大唱段位置完全相似,只是不由胡图一人唱到底,而是采用与范夫人、雅音小姐、无为道长等人的问答式的方法。因为地点是在范家客堂,而不是淄川县大堂,赵又愚在表演时动作的处理就随便得多,唱腔也轻决活跃得多。本来、对附庸风雅的王爷,已用假琴搪塞过去,古琴物归原主,本案可算结束。想到诬良为盗、逼死人命的王爷没有受到应用的惩罚,想到范乐官“九泉含恨,本当把正义来伸。非是我缺少血性,官太小欲助不能”,使人物的境界在审案破案的框子外升华一层。赵又愚在处理这内含惶愧,抒发情怀的唱词时,唱腔转为低沉。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愿她们范氏母女从此安宁,祝愿雅音小姐“招赘个如意郎君”,赵又愚唱到这里,行腔诚挚恳切。最后一句“恕本县区区七品”,“恕本县“三个字速度放慢,“区区”二字上挑,“七品”二字又拖腔下降。这样的处理,既因为是唱段的结尾。情绪也深沉多了,又突出“区区”二字,表现了“官卑职小”无能为力,请范家原谅。也表现了由于“区区七品,办不了什么大事情”——惩办不了王爷的愤感心情,使人物更见深沉,更有力度,也给观众留下无尽的回味。
1984年10月6日.四川省振兴川剧第二届会演大会评论组,召开评戏座谈会,热烈讨论了《古琴案》一剧。赵又愚饰演胡图的舞台形象,受到与会同志的热情赞扬:“他善于掌握人物诙谐洒脱的思想性格,并不追求外部形态的笨姿憨态,而是在自然和幽默中让人发笑。他把川剧丑角的若干传统程式,溶化在生活动作之中。”“既有一定的程式规范,又不硬搬程式套子。在整个演出中浸润着一种活泼俏皮的喜剧格调,给人以浓郁的美感愉悦。”(见四川省振兴川剧第二届会演简报第16期)

                                                       (待 續)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1-2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3-1-2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13-1-24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赵又愚上世纪八十年代演出的大幕戏《乌龙院》,地点是在重庆城里江家巷的一个礼堂,是一天的午场戏。这也是我最后一次现场看他的戏。

发表于 2013-2-1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衲袄唱得好听,善唱与会用嗓子,在井尸案八十句唱腔中这些特点都体现出来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