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地属川东盆地北缘的巴中市,在解放前,这一地区的公路建设非常落后。当地的人民以“背”为主要运输方式。人们称这种以背篼运输靠出卖劳力,帮人背运货物挣钱的群体为“背老二”或“背二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交通网络的迅速发展,背二哥的运输方式也发生了变化。70年代以前是背运长途爬山淌河,之后以短距离背运为主。特别是在90年代以来,部份贫困乡村的人在家里农活做好了,有空,自己就到城里当“背二哥”, 专门从事以背篼帮居民、商家或单位背物品;该忙农活了,就离开城镇。这种既能挣钱又不误农活的做法成为当地特色的打工方式之一。 巴城街头那些身着旧蓝衣裤、脚蹬军胶鞋、背着背篼的“背二哥”守候在各个车站站码头,大街小巷,远远等候着有人叫一声“喂,背二哥!”然后高兴的用自己那精瘦的肩头背起别人的需要,也背起了自己的希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在街头挥汗如雨地为商品装卸货物、为居民背货扛物。 生活对于这支“背二哥”来说,就是这样,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一般早出晚归、背运无定时、有活就干。每天工作时间在14小时以上。背一背篼东西的基本价是1元。路程长、物品大、重或多时,顾主会视情况加价,多的能给20元,但一般不会超过2元。 “背二哥”的收人一天平均能有15元,但有时只有2、3元。当遇雨天或没多少生意时,他们也会三五一群聚在一起“吹壳子”、“摆龙门阵”或玩扑克。部分“背二哥”在城里找房子住下。这些房子一般位于城边比较偏僻和狭小的地方,是专门出租给“背篼”住的。一间房子,少则十几人,多则几十人,睡一个铺。住房条件很差,较脏较乱,这样的住处,一天只需一元钱。但仍有很大一部分“背二哥”露宿街头。深夜,几十个“背二哥”聚集在一起,将背篼倒放在街道上,头和上半身钻在背篼里睡觉,就这样过了一天。 这些朴实勤劳的巴山“背二哥”背起了城市的高楼大厦,背出了商业的繁华,也背出了城市人的幸福生活,他们以自己的生计流着汗,形成了某些特有的表达生活情感的方式和内容,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和欣赏。也形成了当地特色的民俗民风文化。
下载APP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勤劳的巴山人民的缩影.
我前次逛街,听到几个“背二哥”在神侃:
一个穿红夹夹的年轻人说:“个狗日的,今天那个人真大方,甩5块不补,我看是个贪官”;
白衣服跟着说:“你娃儿把好心到鹿肝肺,别人是同情你小子。”,
烟锅儿瞄了一下年轻人:“恩呢,好人坏人都不分索,我今天才碰到他妈个贪官。一个小白脸从车子后面搬三箱茅台,10条中华,叫我背到楼上,上楼后一个大肚子打开门笑咪咪地把我背的东西转进了屋,年轻人对大肚子说:。。。,我走了,五一快乐哟。”白衣服弹了弹烟灰,细声道:“年轻人给了我10元就往楼下跑了,我补钱,追都追不上哟。”
“狗日的,你运气好哟”
。。。。。。
二哥你杂可不来说话呢俺想看看你的背篼
祝背二哥的明天更美好,全家幸福安康!
就是,背起了巴山人的希望..............
很朴实,却很现实,楼主的观察不错,好文笔!
经常参与各类话题的讨论,发帖内容较有主见
经常帮助其它会员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