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093|评论: 10

[生活•情感] 山乡名师范蜀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7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盐亭县北,距县城约百里的石牛庙乡,正当剑门山余脉入县地带,东、北、西三面分别与南部、剑阁、梓潼县接界。山高谷深,气势磅礴,素有“盐亭屋脊”之称。昔年森林密布,古柏参天,常有虎豹出没,盗匪窜扰。虽交通阻梗,然位居险道,不失为盐亭的北大门,商旅脚力南来北往的咽喉要地。民国时期,退守田园拒世俗,呕心办学育后生的范蜀林,便诞生在乡西北边缘,小地名青杠凸下范家嘴的山村里。
      范蜀林,生于公元1893年,几代殷实,满门书香。其父范炳南是清末科考入榜的秀才。一生不渋仕途,常年深居书阁,穷究经史文集。为了培育子孙后代,改变山乡浇薄世风,独自拿出资金,长期聘请教师在家办了一所私塾,既教本家几个子弟,又供同族及村内儿童免费读书。其兄范仲纯,幼年苦读孔孟儒书,颇有造诣。民国初年,因见各系军阀连年争战,政局动荡不安,列强继续入侵,为了寻求救国救民之道,遂东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系求学。学成归国,东奔西走,均无用武之地,满腔抱负难展,便先后赴重庆、上海及川北等地从事新闻、译著、教育、文化工作,以图唤醒民众,辅正国魂。
      范蜀林,童年因受家聘塾师、清末廪生范治安的良好启蒙教育,广习经史,遍览新学,后于盐亭县城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即考进了成都甲种工业学校攻读。结业回县,1920年以后,先在设于县城宝台观的盐亭民生工厂任职,继于盐亭县立柏梓第三高等小学堂任校长。时因痛感兵匪扰民日甚,豪强行霸乡里,城乡百业凋敝,黎庶深陷水火,以致鄙弃名利,蛰居田园,超脱世俗。取效武训精神,继承父志办学。独步蹊径,造福后人。虽曾委任团正,民选乡长,极受广大民众拥戴,置备舆马登门迎接上任,均一概婉言谢绝不就。
            1929年,川北军阀田颂尧,为了巩固自己防区,下令所辖各县标卖官公庙产,筹资修建潼(三台)保(阆中)马路,以便行车调遣军旅。当时范家嘴沟内突起的一座土丘上,有一院参天古柏簇拥的寺庙,名叫金龟寺,据有庙产田地70余亩,自然属于田军规定标卖之列。范氏族中有几户大富人家,见庙产多为良田沃土,又大块成片,标卖价格也较合宜,总计仅约二千余元,便暗自高兴垂涎,意欲投标争买。范蜀林见此情况,认为这份庙产,如果集体买来作为办学基金,在当地开办学校,教育培养子孙后代,对大家都有好处,也实现了自己为民造福的心愿。于是便首先对几户想私自投标买庙产的人家进行开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经范蜀林这样多次劝导,终于使这几家人都愿意放弃私下投标,赞同范家嘴集体买来办学。范蜀林随即召集范氏族人开会,讨论了集体购买庙产办学的好处,决定以范家嘴范氏起祖范肇其得名义出面购买,创办的学校也命为“肇其小学”。买庙产所需资金,由范姓大小男丁每人捐助一元,自愿多捐数量不限,特困无钱之家免捐,捐后不足之数,全由范蜀林如数补足。范蜀林的这一倡议及提出的办学方案,得到了范氏族人的一致赞成,因而很快便交齐了捐助的资金。范蜀林马上便到县城,面会潼保马路盐亭段修建佐办胥竹成,得到胥的支持,当即交清了地价款,办好了买产手续。从此,金龟寺的庙产便成了肇其小学的学产,为范家嘴集体兴办学校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范蜀林在县城办好了买庙产的手续回到范家嘴以后,经过族人选举成立了由七人组成、以范蜀林为董事长的“肇其小学董事会”,负责筹划学校的开办及对学校的全面管理。同时还选了办事公道,善于管理,热心服务的人,分别负责学产租佃,财物保管,钱粮出纳,收支账目等事宜,并选出在群众中很有威望的人担任监察,经常监督、检查财务情况,以防贪污浪费的问题出现。还制订了一些具有约束性的规章制度,要求每年必须盘点一次财物,结算一次账目,经监察审查签字后,向群众张榜公布;每三年改选一次管理人员,必须按时当面移交清楚,双方盖章作数。如是长期坚持逗硬,保证了学校各项经费的正常使用,没有出现过钱粮紧缺,影响学校工作的情况;所有学生的书籍、学杂等费,都全由学校经费统一支付。
       范蜀林为了使学校能够早日开学行课,在建立了领导组织及管理制度之后,立即召开董事会,具体研究了学校的定点,校舍的改建培修,校具教具的制作设置,校产登记及经费的收支测算,教师的聘请等问题。经过会议分析讨论,范家嘴一带范姓及村内所有的入学儿童,常年可达百人之多,仅在金龟寺办一所学校,最多只能满足范家嘴沟内近50名儿童入学。范家嘴山背后到山脚的弥江寺也属本村范围,所有范姓及村民的儿童,尚有四五十人之多,如果都来金龟寺上学,不仅容纳不下,且最远的约在五华里以上,山高坡陡,往返不便,若遇吹风下雨,严寒酷暑天气,这些儿童就更难上学了。于是决定,除在金龟寺办一所肇其小学外,另在弥江寺借用原有庙宇办一所“肇其小学分校”。两校各辟教室二间及必需的寝室、厨房、厕所;新制单人斜面抽屉课桌100套;购置座钟、铜铃、乒乓及急需的教具、生活用具等。每期至少聘用四位品德较好,学识丰富,教学有方,工作负责的能手,分任两校教学工作。还可以薪俸从优,到外地去聘请,务求学校越办越好,生气勃勃,成绩显著。
              1930年春,范蜀林承首创办的两所小学正式开校了。年前聘好的四位教师已如期到了学校。在隆重的开校典礼上,范蜀林先将教师一一作了介绍之后,便向家长、学生讲述了创办这两所学校的详细经过,以及办这两所学校的目的和重大意义;分别在家长、学生、教师及校管人员提出了具体要求,最后强调这两所学校来之不易,具有这种规模的学校是范家嘴方圆二十里前所未有的,大家要珍惜,一定要团结协作,克服万难,把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并从这里开始来改变县北的社会风貌。话音刚落,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弥江寺分校的老师,便领上自己的学生到分校安排上课去了。原来两座冷冷清清的破庙,从此终日书声琅琅,活跃的空气打破了范家嘴昔日的沉寂。学校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式,除按当时政府统一规定的科目及教材,分班、分节复式进行教学外,为了适当满足部分家长的要求,还开设了少量经史讲读课,并选授一些古今文学名著。更特殊的是,为了照顾一些家境困难,无力去外地读高小的学生能在这里学到高小课程,便灵活安排时间讲授高小的几门主要课程。如现已年逾古稀的杨煦,当时便是在肇其小学读书后,直接考进剑阁师范就读成才的。
         范蜀林非常关心教师的教学工作,他经常都要到两所学校去了解教师教学及学生学习的情况。同教师们一起研究、解决教学上的一些重要问题,抽看学生的习字、演算及其他副本。他除强调教师认真搞好教学,严格要求学生刻苦学好知识外,尤其注重学生的品德教育。他明确提出,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要培养有礼貌、讲友爱、勤学习、能吃苦的思想与习惯。稍长,便须要求敦品砺行,树立志向,奋发进取,逐步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具备是非观念,不作随波逐流的庸人。他为了使教师搞好教学工作,学生能很好学习成才,还根据不同的科目,随着不同时期,给学校购置各种教学用品,如中外地图、生物、卫生、历史知识、科学知识挂图;还订购一些进步文艺书刊及各科教学参考用书。抗战时期,还添制了防空、防毒及抗日宣传挂图、画册。他很讲究尊师,要求学生及家长对老师要出自真诚的敬重,不能有任何轻谩教师的思想言行,教师有病要热情护理,重要节日要向老师拜节。教师本人或加家中有了困难,他总是主动帮助解决,使教师能心情愉快地教学。教师因事因病缺课,不管时间长短,他都是非常乐意地前去代理,使教学工作照常进行,从不领取分文报酬。每年放寒暑假之前,他都要分别找教师个别谈心,听取对学校的意见及下期工作的打算,并将下期的聘书亲自送到教师手里,使教师安心度过假期,以保持教书育人的连续性。自学校开办之日起,由于他一贯重视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关心师生的思想生活,所以教师都能兢兢业业,尽心竭力地教育学生,学生也能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地学习。年复一年,学校办得越来越兴旺,不仅本村的儿童争先恐后赶来上学,一些邻村及邻县接境的儿童,也赶来这里要求入学读书。
                1935年夏天,办在金龟寺这所学校的校舍,由于年代久远,许多木料已经腐烂,无法维修,恰在这时又遭一场大风大雨,造成不少房舍倾斜,有的将有倒塌之势,严重危机师生安全,致使学校行将停办。范蜀林焦急万分,为了能及时解决这一问题,便同胞弟范济民商量,将自家早年修在范家嘴沟内,距金龟寺不远,约150平方米的一座庄房捐出来,改建为校舍,不使学校听课。范济民听了,非常反感。心想办这个学校,自己家里捐钱出力已经不少,眼下又要将这么多的庄房捐出,便不同意。范蜀林觉得不这样做又别无办法,只得再三好言劝说,深情地讲道,我们家在范家嘴也算得上产大业宽了,这几间庄房算得什么?在这紧急关头将房子捐出,使学校不致停办,这意义有多么重大,何况这是造福子孙,唯善积德、千载流芳的好事,留那点庄房给子孙,哪赶得上捐给学校留给全村的后代有价值呢?范蜀林的这些话,深深打动了胞弟的心,范济民顿时改变态度,欣然同意将庄房捐给学校,以解燃眉之急。范蜀林马上请来工匠,将庄房进行改装粉刷,完全满足了教学及生活用房之需。几天以后,便将金龟寺这所学校全部搬到了这里,照常进行教学活动。直至80年代,这些房舍都还在作学校教学及生活用房。
         肇其小学及其分校,自开办到盐亭解放时止,前后经历20年之久,范蜀林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教育培养了不少的青少年,大兴了上学读书的风气,改变了山区的一些不良习俗,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质。抗战时期,许多在校读过书的青年,因受教育激发了爱国热情,奔赴抗日前线,英勇杀敌,为挽救民族危亡,抛头颅,洒热血。以后又为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培养出了杨煦、范登永等近30名忠心耿耿,奋斗一生的各类干部和教育骨干。一般乡民在青少年时期都读了能写会算的庄稼书,受到了很好的小学教育。全村男女,解放前夕很少有目不识丁的文盲。难怪范家嘴这个村子,解放后取名“群英”,后又改名“风华”,这是不无道理的。
                1949年,56岁的范蜀林去世。1950年,他所创办的两所小学转为当地村小,“肇其小学”之名尽管不复存在了,但范蜀林呕心沥血办学育人的崇高精神及辉煌业绩,始终深深地铭刻在石牛山乡及邻县接境人们的心中,至今仍留口碑,盛传佳话。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3-3-7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排就坐,慢慢看文史

发表于 2013-3-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致敬:handshake

发表于 2013-3-7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赵局:请多宣传石牛庙家乡,谢啦!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3-7 23:13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3-7 23:26 | 显示全部楼层
食神!!

发表于 2013-3-7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受过!认同!!!

 楼主| 发表于 2013-3-8 0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老萨 发表于 2013-3-7 22:4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赵局:请多宣传石牛庙家乡,谢啦!

石牛虽然偏僻,还很出教育名人和文化名人

发表于 2013-3-8 08:23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个。

发表于 2013-3-13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拜读一次!:hug: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