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 锡剧不是小剧种
摘自《那些角儿:一个“外行”眼中的梨园》 作者;白燕升
首次全方面呈现梨园真实生态。央视主持人白燕升与40余位梨园名角独家对话。收录了白燕升和张火丁、裴艳玲、计镇华、马兰、陈智林、王君安、吴江、谢涛、张克、韩再芬、孟广禄、李胜素、常香玉等的对话。 这些角儿在作者面前坦露心扉,畅言戏台上的喜悦与忧伤,戏台下的酸甜苦辣。许多语言生动传神,能使人窥见名角们心底乾坤。
在美丽的太湖流域,有一首江南民歌,和大家熟悉的《茉莉花》一样闻名遐尔,这就是旋律优雅的《太湖美》。
这首《太湖美》已经成了无锡市的市歌。无锡市锡剧院的锡剧名家李桂英与太湖情缘颇深,作为土生土长的太湖儿女,几十年来感受着青山秀水和吴文化的滋养熏陶,言谈话语无不散发着江南人的气韵。
李桂英是无锡市锡剧院的花旦演员,拜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梅兰珍为师。舞台实践已有40余年。多年来,李桂英女士一直致力于锡剧和电视艺术的嫁接,作品多,影响大,为锡剧的时尚感和电视化做出了努力。她曾在《珍珠塔》、《沙家浜》、《玉蜻蜓》、《双推磨》、《五更锣》、《杜鹃山》、《湖水情》、《玉梅闹婚》、《鬼断家私》、《双玉蝉》、《摘石榴》等剧中担纲主演。她扮相秀丽端庄,唱腔甜糯柔美,不仅吸收、借鉴名师名流的唱腔唱法,还悉心学习其它戏种的精华,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客观地说,李桂英或许不是锡剧最好的花旦演员,但她在文化产业化方面的探索尝试有目共睹有口皆碑。她创办了“李桂英文化艺术公司”,策划操办了多届“中国无锡阳山桃花节”等大型文化演出,与剧院梅花团联手经营演出,仅《青蛇》一戏就完成了超百场的演出。她还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经常下部队、工厂、农村、社区演出锡剧。传播锡剧艺术,振兴太湖文化,作为太湖儿女的她似乎责无旁贷。
白燕升:无锡虽然不大,但是湖光山色,非常漂亮,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你就拍了电视艺术片《此曲只因太湖有》。那么10年以后,她又拍了一个电视艺术片《情缘太湖》。这两个电视戏曲专题片的名字都没离开太湖,我估计你也离不开太湖了。
李桂英无锡市锡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师承著名锡剧艺术大师梅兰珍。工花旦,扮相秀丽大方,唱腔甜糯柔美,博采众长进行艺术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
她致力于锡剧艺术与电视的嫁接,建树颇多,主演了《珍珠塔》《双玉蝉》等十多部锡剧电视作品,为锡剧的传播做了有益的探索。曾获得第八、九届全国戏曲电视剧“优秀演员奖”,全国戏曲电视剧评奖创办十周年“最佳演员奖”等奖项。与此同时,她积极拓展文化产业,创办了“无锡市李桂英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为戏曲艺术培育市场和年轻观众。
李桂英:对,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是喝太湖水长大的,曾经有人比喻我们的锡剧,是太湖摇篮中养育出来的婴儿,我觉得用太湖这两个字最能体现锡剧的神韵。
白燕升:说得很形象,锡剧是太湖摇篮里孕育的婴儿。《情缘太湖》这个专题片拍得非常讲究。无论从视角和听觉上,都展现了锡剧的美,还用了很多现代化的手法,制作严谨,创意考究。
李桂英:大家都知道戏曲不景气,多年来我一直在尝试戏曲和电视的嫁接,运用各种手段吸引广大观众。我拍了很多电视戏曲片都是以传统戏为主的,《情缘太湖》展现的是一些折子戏,用非常考究的形式来展现这些小戏,尤其考究的是拍摄地点。
《双推磨》饰 苏小蛾白燕升:拍摄这样一部电视戏曲片,地点涵盖了无锡、同里、上海、横店等,简直就像拍一个电影大片。江苏也好,上海也好,周边都有保存完好的园林,怎么要南下几百里,专程要到横店去拍《孟丽君君臣游园》呢?
李桂英:《孟丽君君臣游园》要有皇家的气派,我们无锡的公园,苏州的公园,都是江南水乡的风格。上海的大观园,虽然有皇家的风范,但是它的屋顶琉璃瓦,是蓝色的,没有黄的。为了找黄色琉璃瓦的皇家屋顶,为了要有皇家气派,只能到浙江横店横去拍才能解决。再譬如我们的看家戏《珍珠塔》,是在苏州同里新建的一座陈御史府第拍的,《双玉婵》在我们无锡薛福成故居拍的,开头一段在我们无锡,最后“出走”一段,我们走到浙江安吉拍的。
白燕升:为什么要到哪里去拍?
李桂英:因为那里有竹林,我们要找一片竹林。
白燕升:为了给大家带来视觉和听觉的美感,可以说不惜投入一切。在表现手法上,还加入了很多新的元素,比如动漫,这是我没想到的。
李桂英:不瞒你说,拍动漫是逼出来的。
白燕升:为什么?
李桂英:当初呢,我要求导演把《孟姜女》的唱段拍成锡剧MTV,有两个原因。一是《孟姜女》的唱段广泛流传,大家都会唱,有群众基础;第二个原因,这个唱段的唱词太短了,拍MTV比较合适。后来发现这个唱词里面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里面的场景,有古代的街道、客栈、住宅、万里长城、牌坊,加上还有要打雷下雨下雪,要拍一年,时间太长了。
白燕升:无论是实景拍摄,还是搭景拍摄,耗资巨大。
李桂英:搭景拍四个季节的景,费用也好大的,拍出来的效果也不一定好。于是有想到用动漫拍。
白燕升:对一个搞传统艺术的演员来说,用这么前卫的方式拍戏曲,你能接受吗?
李桂英:很能接受,我觉得这是一种新的表演方式。
白燕升:你要跟动画里的人物去配戏,其实在拍摄现场就你一人。
李桂英:对,我在演独角戏,现场什么都没有,没有演员跟我配戏,就我一个人。我缝衣服没有衣服,开窗没有窗,连我手里打的雨伞也没有。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我并没有什么难度,我们舞台上的虚拟动作太多了。
白燕升:虚拟性戏曲的特征之一。
李桂英:对,比如吃饭喝酒,上山下山,上楼下楼,骑马都是虚拟的动作,我感觉不成问题,拍下来蛮顺的。
白燕升:一些年轻的朋友看了以后反应怎么样?
李桂英:有很多年轻人打电话给我,这个动漫好看,你们这个动漫是怎么拍的?他们感到新奇觉得好玩。
白燕升:用动漫的方式,还尝试过拍其它的戏吗?
李桂英:越剧。我和赵志刚合演了一段《沙漠王子》
算命一场,也是用动漫。这个戏是少数民族的戏,它里面有一个帐篷、宫殿,舞美制作也是耗时耗钱的。
白燕升:说到越剧王子赵志刚,你们非常熟悉了,对这种跨剧种的合作,有没有压力?
李桂英:压力倒还可以,因为我们锡剧和越剧是兄弟剧种,我跟他也是好朋友,所以也就没有太多的障碍和隔阂了。我感觉他演戏很认真,是个非常好的演员,这次动漫我们是第一次合作,在舞台上我们经常合作。
白燕升:《情缘太湖》的专题片里面,除了锡剧越剧还有其它剧种吗?
李桂英:有啊,京剧《智斗》。
白燕升:跟谁演的?
李桂英:京剧名家关怀,关栋天。他是一个跨界的非常优秀的演员。还拍了评弹《庵堂认母》和上海沪剧《魂断蓝桥》。
白燕升:一个锡剧演员为了拍好电视艺术片,煞费苦心,确实令人赞赏。你唱锡剧40多年了,问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演了那么多的戏,塑造了那么多的角色,最喜欢哪一个?
李桂英:我最喜欢《双玉婵》中的芳梅。芳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由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把一个18岁的姑娘嫁给了2岁的小孩,她含辛茹苦把这个小孩带大,最后考上了状元,但他却娶回了一个年轻美貌的妻子,而芳梅为了这桩婚姻,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很凄楚的一个故事。这个戏使我想起了中国台湾白先勇先生写的名作《玉卿嫂》,玉卿嫂和芳梅是一个类型的,另外,她从年轻的少女要演到中老年,年龄跨度较大,对于一个演员来说是个挑战,所以我喜欢她。
白燕升:真的是很奇怪。生活当中的锡剧名家李桂英风风火火,热朗感恩,偏偏喜欢在舞台上演些凄苦的有些悲剧色彩的人物。戏里有一个长镜头,芳梅下楼走长廊,对于有着40多年舞台经验的你来说不是问题。但是在拍这一段的时候恰恰就出了问题,听说是忍着伤痛拍的?
李桂英:拍摄时间很紧张,脑子里装满了许许多多的事,还要琢磨唱腔,我因为太专心了,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左脚骨折,第二天就要进录音棚,怎么办呢?我只能金鸡独立,用那只好腿站了两天,两天站下来,那只好腿都不能走了,鞋也穿不上去,这边马上要开机了,按摄制组的计饰 孟丽君划,第一天就是拍我两条腿走快步,从楼上长廊到下楼,再穿过庭院到门口,距离足足有两百多米。
白燕升:一个长镜头。
李桂英:对,我当时想怎么办呢?不拍这一段?想想还是不行,整个摄制组的计划要耽误了,后来我还是下决心,咬着牙忍痛坚持拍了这段戏。
白燕升:难怪后来《新民晚报》的记者写了一篇报道,说你“要戏不要命”。
李桂英:对,因为我喜欢,我喜欢的事我愿意去拼,我有认真不服输的一股劲,做事一定要做好,尽量做到完美,戏曲艺术不能在我们一辈演员身上消亡,所以我愿意拼。
白燕升:有人说一个人成年后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一在《泪美人》中饰 冯香罗定会从他的少年经历里找到答案,你今天的坚韧品性,是不是和儿时的经历有关?
李桂英:我13岁的时候就会唱锡剧里各种各样的调。因为我们村经常有演出,每次演出我都去看,当时我们村成立宣传队,排《红灯记》,我哥哥演李玉和,我姐姐演李奶奶,我演李铁梅,一家人一台戏,我们到处去演出,很红火的。有一次演到一半,我突然肚子痛,痛得浑身都是汗,后来我还是坚持演完了。戏演完了,我人也倒下去了,他们用一块门板把我抬到镇医院,镇医院医生一检查,说我是急性阑尾炎,马上要开刀。开刀还有故事呢,手术做一半停电了,我们农村停电是经常的事,后来点着汽油灯把手术做完的。
白燕升:你现在的坚强源于小时候的不要命。
你的很多同事和当地人都说你非常能折腾,除了演戏之外,还创办了文化公司。
李桂英:我创办这个公司,并不纯粹是为了自己要赚钱,我的生活水平是可以。我主要的目的呢,不是说大话,就想为社会为文化方面做一点实事。
白燕升:无锡有一个一年一度的“中国无锡阳山桃花节”,到现在办了十几届了,从第6届开始一直到现在,开幕式的大型演出都是你的公司来承办的,办得红红火火,深得当地政府领导以及老百姓的喜爱,操作这样的大型演出,麻烦操心自不必说,压力很大吧?
李桂英:压力是蛮大的。我第一次操作这个大型晚会确实有点难度,因为当地政府有这样那样的要求,要求名角到场,要创作主题歌……经费是有限的,节目又要好。办这样的活动跟在舞台上唱戏还不一样,这个戏我喜欢,这个人物我喜欢,那么我就去唱。办这样的晚会有很多不是你的意愿、你的审美所致,你要满足不同人的口味来组织一个大拼盘。你要精心策划,要学会算帐,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落实,庆幸的是,这么多年来,我结交了很多文艺界的朋友,多亏他们帮忙。
白燕升:组织策划这样一些社会活动,看到了锡剧舞台之外的世界,我相信你再回过头来演锡剧心胸会更豁达,有这种感觉吗?
李桂英:对,是放松。
白燕升:锡剧作为江南一个主要地方剧种,它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最辉煌的,号称华东地区三大剧种之一。
李桂英:对,三大剧种,黄梅戏、越剧、还有我们的锡剧,锡剧可不是小剧种。
白燕升:在今天这样一个文化多元,观众审美多元的社会氛围下,很难再现锡剧当年的辉煌,作为一个人到中年的锡剧演员,您也有学生,如何引领他们面对锡剧的未来?
李桂英:2002年,戏校的一批学生分配到我们锡剧院,成立了一个小梅花锡剧团,排了一个戏叫《青蛇》。当时剧院聘任我为业务团长,我专门跑市场,这个戏不到一年,我们连续演了130多场,其中在一个城市的一个剧场里面连演了39场,这在江南地区的戏曲团体近年来的演出中,我们创造了票房最好成绩和连演场次的最高记录。戏曲就得多演,尤其对于年轻演员,只有多实践,才能有提高,才能有收入,形成了良性循环,锡剧才会有希望。
其实我早就听不少朋友讲,锡剧演员李桂英是个多面手,像京剧名家关栋天、越剧王子赵志刚、锡剧王子周东亮、扬剧王子李政成等各剧种演员都这么说过。还有无锡锡剧院的一些领导和同事,在谈到李桂英的时候,都说她非常能干,不只是在舞台上演戏,更多的说她在舞台之外,做了很多好事。她不光为锡剧跑市场,也为越剧,为京剧,为各式各样的戏曲活动奔走呼号,像主人一样为外地到无锡的艺术家和演员提供广阔的舞台和空间,为包括锡剧在内的戏曲在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久而久之,全国不少兄弟院团到无锡来演出,都要找她,她大都帮忙,帮他们解决最实际的票务问题。这就是对戏曲实实在在的爱,这就是对戏曲身体力行的付出。戏曲的普及推广不只需要名家好戏,同样需要锡剧名家李桂英这样的热心人,为戏曲穿针引线牵线搭桥,以此赢得更多的观众和市场。
本帖最后由 abcdefg杨荥 于 2013-4-16 00:0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