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快到了,家里又要张罗蒸包子。这时,想起了前几天友人讲的蒸包子的故事,觉得有必要记下来: 在农村,栽秧最迟是老端阳前,过了,就不行了。 端午节是农忙过了后的日子,人们忙完了麦收、插秧、栽红苕,可以穿得漂漂亮亮的搞田间管理了,这时,端午节也来了。尽管那日子过得并不富余,可刚小春分配过后,还是要蒸包子的。不过是几乎没有肉馅的,是用那四季豆干饭做馅,用新麦磨的面粉来蒸。
大大的案板、蒸笼、烧柴火的灶,可是蒸包子的好器具,主妇们有的是力气,只要是不出工,蒸包子那是小菜一碟! 那时我们刚下乡(就是年轻人不知道的六九年以后的知识青年下乡、城镇居民下乡。友人是知青,可全家作为了居民下乡),烧柴是央人(请人帮忙)在大队的公坡上砍,虽名为央人,可饭是要管的。于是也就有了那蒸笼之类的用具。可那酵面,是不好找的。 原来人们有个习惯,说是酵面找给了人家,自己的就会坏掉。我想,是不是心疼那酵面是白面做成的呢? 不过,利用农忙过后的机会,回城看年迈的外婆,顺便买了个生馍馍,就是很好的酵面了。 于是,小心翼翼地泡了那生馍馍,到它散了,搅成汤,加了干面粉,搅拌后盖起来,嘿,第二天还真来了酵子! 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用的是豆角子干饭做馅,不同的是,加了点从城里带来的种子种的葱子,还真香。
包子蒸好了,那松泡泡的面皮上是像外婆一样的细细的皱,比那做农活的大手捏出的粗犷的褶皱子,要秀气得多。黄白的面皮上虽没有那肉馅渗出的红油,但看着还是很稀奇,毕竟一年中能蒸包子的日子并不多嘛。 我们并没有自己敞开肚皮吃,而是先用那提篼装着送给邻居和队长、会计等,是为后边日子打点啊。 不过,我们也收到了邻居的包子,是一户富农家的,其中有三个是包了那犁田时捉的晒干了的鱼,味道怪怪的,不过,毕竟是荤的啊。 要告诉诸君的是,这是真实的事,是实话实说,我只是记下来而已。 2013-6-10毕 本帖最后由 huangguangyong2 于 2013-6-10 12:57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