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剑阁玩友协会
椐史料记载,剑阁县在明代崇祯年间就由生长在剑阁的文学家张岱(号陶庵)成立了“戏剧家班”。自此以后,川剧一直在剑阁盛行。民国年间,仅县城所在地的普安镇就有戏楼八座,各地跑滩戏班分别不定期地在此演出。玩友活动更为广泛开展。一个不到两万人的小县城就有五处座唱班子。仕、农、工、商、文人、墨客乐于此道者不计其数。就连剑阁中学的初中生都能组织起川剧演出。 解放后,剑阁县不仅京剧、川剧玩友活跃,在党和政府支持下于1952年办起了专业川剧团,常年演出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川剧团停演后,玩友活动就更为兴旺。剑阁的县城里边就有三个川剧玩友和一个京剧玩友。另还有一个业余川剧团在坚持演出。九十年代初,全城的川剧玩友合并在县城组织起了剑阁县普安镇老龄协会川剧队。1996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下,由宣传部、文化局、文化馆、普安镇党委、政府和涉老部门的支持下将川剧队改名为“普安镇老龄协会川剧团”,在基层配合中心工作,平均每年都要在全县60余个乡镇坚持演出或演唱达一百多场次。经常深入到县上的重点项目工程现场作慰问演出,还与广元、绵阳、江油、阆中、射洪等等市县的玩友多次交流学习。在配合形势教育,香港回归,庆祝“七一”等活动中自编自演了《党的恩情唱不完》、《人间正道是沧桑》《母亲颂》、《党代会精神闪金光》、《党是春风我是草》、《颂水库》、《庆三、八》《猪八戒种人参果》等古调新词,深受群众好评,得到省、市、县的多次表彰,为地方争得了荣誉。2005年10月30日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来剑阁做专题采访,同年11月28 日上午八点半在《夕阳红》栏目中播出。之后于12月4日有在四川电视台播出。 多年来,一是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川剧的生存土壤越来越薄了,二是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川剧的玩友越来越少了,三是在剑阁普安镇经历了1998年9月16日特大洪灾后,原川剧玩友的道具、锣鼓全被水毁,给剑阁县的玩友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时至今日已是举步为艰。但是玩友们并不灰心,还在坚持为繁荣祖国的传统文化而努力地拼搏着。普安镇一居委会老书记何继德同志现在已年近八旬,他自己通过努力学习川剧艺术,遍访名家,很快就成为了川北一带的名票。从成立玩友协会的第一天起就一直任劳任怨地参与其中各项工作。在玩友遭到重大挫折的关键时刻勇敢地承担起来担子。他为了川剧玩友能得到可持续发展,不顾自己老迈年高,硬是办起了一个文化茶园,免费为玩友们提供茶水和场所,在极为艰难的情况下维持了川剧玩友的生存。他还自己出钱请专业团体的老师们来辅导玩友,把社会上的一些有不良倾向的青年弄来学锣鼓,不仅挽救了年轻一代,还为玩友充实了力量。享受县处级待遇的退休老干部杨加泰老人,早已年过八旬。他年轻时就是剑阁县的名票。当年他在领导岗位上就爱组织业余川剧演出。退休后热心支持川剧玩友活动,除自己积极参加外,还努力为玩友出主意,想办法。并通过他的影响又带动了一批县处级退休干部参与了玩友的活动。原县政研室主任,副处级退休干部母仔仁同志天生一副漂亮的嗓子,参加玩友活动也非常积极。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从2004年开始学习司鼓,到现在已小有成就,基本上能把剑阁玩友经常演唱的戏独立打下来。现在参加玩友的几乎全是退休老人平均年龄在65岁以上。他们全都是自己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勉强支撑到今天。 2007年经过社会各界的呼吁,县政府在处置国有资产时划给了近30平方米的房屋给川剧玩友协会作为活动场地。玩友们也积极配合县上的“旅游富县”的战略部署,结合剑阁的历史文化排练了《惊梦》、《假投降》、《江油关》、《审玉蟹》、、、、、、等与剑阁历史紧密相关的传统川剧,在“五一”黄金周时在剑门关去演出,受到各地游客的高度评价。 
剑阁县玩友协会的顶梁柱----何继德老人
|